初二學生讀后感600字【三篇】
【篇一】
讀了這個故事,我深深地明白了:生活在同一個地球上的不同生物之間是互相制約、互相聯系的。僅僅根據人類自身的片面認識,去判斷動物的善惡益害,有時會犯嚴重的錯誤。森林中既需要鹿,也需要狼。人們必須尊重動物乃至整個生物界中得這種相互關系。鹿在沒有大敵的安全環境中無限制的繁殖,這樣鹿群對事物的需求量也無限制地增加,而森林里的食物來源是有限的,他只有這么多,不會增多,這樣便導致綠色植被減少,最終森林被毀,而“殺手”就是人們所認為美麗善良的鹿。
在平常的生活中,許多愚昧的人們。他們捕捉青蛙,讓莊稼里的蟲子不斷增加;他們打獵小鳥,讓森林中的蟲子變得猖狂起來;他們亂砍亂伐,讓泥石流、洪水威脅人類的生活;他們破壞地質,讓地球上的礦產資源加速枯竭,地下被挖成空洞;他們排放毒氣,讓大氣資源受到嚴重的污染;他們……
生活在同一地球上的不同生物之間都是相互制約、相互聯系的。生物界既需要兇殘的狼、也需要善良的鹿,這樣才能保持生態平衡。人們必須尊重動物乃至整個生物界中這種相互關系,否則就會帶來巨大的生態災難。
我們無法阻止人們亂砍濫伐為數不多的森林資源,但我們可以節約每一張紙,可以抑制自己更換家具的欲望;我們無法阻止人們亂捕亂殺珍稀動物,但我們可以做到不捕、不吃受國家保護的動物;我們無法阻止工廠、城市生活排放的污水污染到江河湖海,但我們可以選擇使用環保類的生活用品……正是這舉手之勞,便可換來生活環境的和諧,人與自然的融洽。
讀了這個故事我受益匪淺!
【篇二】
《安妮日記》這本書主要講述了猶太人安妮一家原來居住在德國的法蘭克福,納粹興起后避難到荷蘭的阿姆斯特丹。在安妮十三歲生日時,她收到了一本硬皮日記本,隨后開始寫日記。這本日記陪伴了她人生最后自由的2年1個月零21天,最終她在集中營因斑疹傷寒而去世。
日記的開頭和結局氣氛截然不同。開頭寫了她收到日記本的喜悅以及她和朋友們之間的交往,寫出她自由、快樂的心。結尾是他們聽到了好消息。但結局是在3天后,他們躲藏的秘密被告發,8人均被送往集中營。有兩個保護人也受到了連累。8人中,的幸存者就是安妮的父親,他幫安妮發表了這本日記,同時告訴全世界:他、安妮和所有人都渴望和平!
安妮在日記中,多次寫出她對和平的渴望,當好消息傳來,她表現了她的激動,當壞消息傳來,她表現了她的恐懼,也痛恨那些殘忍的德國兵。德國軍隊傷害了無數無辜的猶太人,用殘忍的手段拆散了美好的家庭,剝奪了別人生活的權利。
安妮的性格也很引人注意。她的姐姐馬戈和凡·丹先生家的兒子彼得都比較內向,大人們都比較喜歡他們。但安妮的性格活潑,不是很細膩,所以總被大人們指責。但她內心很懂事,為了密室的平靜和安全,她不發泄自己的情緒,盡量不讓大人們因她而傷心。她感受到了不公,卻會自我反省,有則改之,無則加勉,以大局為重。雖然大多數人都沒有注意到她好的一面。我們應該學習她的性格,忍住自己的小性子,學會理解別人。
戰爭的結局是死亡,和平的意義是美好。為什么要選擇戰爭呢?那么多猶太人就因為自己是猶太人而死亡,這才是的不公平,讓他們沒有生活的權利。為了讓世界變得更美好,為了達成我們共同的宿愿,停止戰爭吧!和平!
【篇三】
人生的路總是一波三折的,人的一生不可能一帆風順,《天才少年維克多》這本書主人公的人生就是這樣的。它主要講述了主人公維克多六歲時被診斷為認識能力底下,所以從小就備受嘲弄和打壓,但最后蛻變為名揚世界的天才的故事,是世界智商俱樂部主席維克多·謝利布利雅柯夫的親身經歷。
在小時候,他是被班里冷落的人,被欺負的人,大家都認為他是傻子。他細心的指出參賽模型的錯誤,大家全當沒聽見,還嘲笑他;同學在他的座位上放了裝滿藍墨水的氣球,讓他出丑;他解開了難住全班的數學題,但卻連老師都認為維克多在撒謊......一件件事,每樣都針對他,但他并不討厭同學,也沒有憤憤不平,但或許正是這樣,他才會被同學當成“傻瓜”。
成年之后,維克多不僅被艾弗利公司錄取,還得知自己的智商并非只有73那么低,而是有173,他再也不自卑了,他當上了國際門薩協會的主席,發表了演講,現在的他,在演講時是那么自信,說話流利,再不像以前一樣磕磕巴巴,他告訴人們,要相信自己,并且堅持下去,那么,自己的行動也會變得偉大。
在現實生活中,我并不是一個自信的人,在要進行班委競選時,我每次都做好了參賽準備,但到了真正競選的時候,又遲遲不敢上臺發表演講,總想著自己會落選,所以就錯過了當上班委的機會,不過當再一次競選的時候,我鼓起勇氣上臺演講,相信自己是可以競選上的,我竟真的如愿以償地當上了班委。
正像維克多所說的一樣,“不管擁有多么杰出的才能,如果連自己都不相信自己,那么這些才能根本沒有用武之地。如果還沒有嘗試,一定不要給自己的能力下定論。”所以,我們要相信自己,不在乎外界的流言蜚語,無論先天條件有多不好,只要努力,證明給別人看,肯定會成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