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立意創新招術之十一 出奇制勝法
考場作文立意多求穩妥,確保一個穩定,但如果人人滿足于此,閱讀豈不疲倦?也有一類文章,它們以“險”取勝,“意”在人外,閃出智慧的靈光,令人讀后不由拍案稱奇,這種“奇”指的是不落窠臼,獨辟蹊徑,走的是險道,險得成功,實際是一種創新。創新也就是創造。什么是創造?創造有兩個要件,一是“創”,二是“造”。所謂“創”就是打破常規,想出新的;所謂“造”就是在打破常規的基礎上構建有實際意義的東西。有人把這個過程概括為“荒謬的合理化”,也即提出超越常理、違背常規甚至有些荒謬的構想和創意,然后想辦法使之合理化,讓別人認為合情合理。
在我們的生活中,面對同一事物或同一材料,人們往往會有不同的感受和不同的看法。而只有善于思考的人,才能有新奇獨立的感受和心得。例如,同是看賽跑,人們總是贊美跑在最前面的人,嘲笑跑在最后面的人。但是魯迅先生卻贊美“那雖然落后而非跑至終點不止”的人。他把著眼點放在“不恥最后”者身上,發掘出他們身上的那種頑強不屈的精神。這個立意與眾不同,不但新奇,而且深刻。那么怎樣“出奇”呢?
一、出奇,要有甘冒風險的勇氣。出奇是一種可貴的創新思維,更是一種可貴的精神境界,沒有一點冒險精神,滿足于四平八穩,如何能摧枯拉朽,推陳出新?凡有創新品質的學生,即使在大的立意觀點方面一時無法全面突破,也應盡量在細小的方面“跳一跳”。
二、出奇,要有拒絕平庸的氣度。拒絕平庸就要突破模式的束縛。模式是出奇的死敵,只有突破模式的桎梏,才能寫出與眾不同的東西;只有從模式中突圍出來,才能讓創新的思想在藍天上自由飛翔。當然,我們鼓勵“出奇”,但對“出奇”的認識要全面辯證。出奇要有基礎,脫離了自己的實際就會走火入魔,淪為獵奇或胡說八道。出奇也不會是橫空出世、亙古未有之奇。對多數考生來說,只能是較之一般人在某一點上新一點、深一點、廣一點,巧一點。
例文1
江蘇考生
曹雪芹所著《紅樓夢》當之無愧是中國歷史上成就最高的一部小說。其中涉及的許多問題,不同知識結構,不同認識角度和不同世界觀的學者有著不同的見解,由此而形成的“紅學”研究令世人矚目。作為一個無名后輩,冒昧談談我對《紅樓夢》最深刻的認識——反腐敗。
《紅樓夢》中的賈府本是烈火烹油、鮮紅簇錦的鐘鳴鼎食之家,可就是因為有一幫腐敗分子,搞得天怒人怨,使“白玉為堂金作馬”的赫赫賈府徹底覆滅。賈府中的反腐敗斗爭之所以失敗,首先是領導對反腐敗工作失之于軟,失之于寬。賈府的最高領導人賈政,自己也算是一個廉潔的干部,有時也真想動動真格,對賈府的腐敗問題進行整頓。可是當賈母一出面作梗,王夫人一吹枕頭風,其“真格”也就變成了“銀樣蠟槍頭”。
其次,權貴勾結,包庇腐敗分子。賈母在賈府中雖無官無職,但她卻以賈府的太皇太后自居。她重用腐敗分子王熙鳳,包庇窮兇極惡的賈璉。賈璉在外養情婦、蓄小蜜,被人抓住把柄,告到賈母處,賈母卻包庇說:“小孩子們年輕,饞嘴兒貓似的,怎么保得住不這么著。”
再次,碩鼠當權,一手遮天。賈府中最大的碩鼠非王熙鳳莫屬。這個潑辣婦人常與其他腐敗分子同流合污。她“弄權鐵檻寺”,貪賄害命兩條,爭風吃醋,設計害死尤三姐、鮑二家的。她還靠著官家的權力,凡是賈府有什么美差、肥缺、工程什么的,誰送禮多就派誰去。除此以外,還帶出一大幫蛀蟲,弄得賈府烏煙瘴氣,加速了賈府這座大廈的傾覆。
最后,腐敗分子拒絕教育,壓制監督,也是反腐失敗的重要原因。賈府的焦大,自以為勞苦功高,剛想對賈府中“扒灰的扒灰,養小叔子的養小叔子”的不正之風進行監督,卻被捆了個五花大綁,塞了一嘴馬糞,扔進了后廚房。“從《紅樓夢》中,經學家看到了《易》,革命家看到了排滿,道學家看到了淫,才子看到了纏綿,流言家看到宮闈秘事。”(魯迅語)而我卻看到了反腐敗。
這也算是別具一格吧!
對同一事物不同的人有不同看法,辯證客觀地去看問題是首先重要的。
這是一篇出奇制勝的好文章。沒想到該考生竟能以《紅樓夢》里引出反腐敗的話題,更沒想到由此說出那么多道理,選材新穎,思路開闊。大家定會邊讀邊想,甚至有時會笑出聲,因為他使我們聯想到不少現實問題。這既體現了該生對社會生活的深切關注,也展示了本文較高的認識價值。
例文2
河北考生
多彩的人生構成多彩的生活,多彩的生活蘊含著多彩的答案。
——題記
“1+1=?”面對這道簡單而又復雜的計算題,答案彼此不一,豐富多彩。
而我要說:1+1=1.請聽:1個老師+1個家長=1張天羅地網;1張試卷+1支筆桿=1個學生緊繃的心。
學生時代的我用我的學習生活解答了這道意味深長的計算題。這是學生特有的經歷,這是我們共同的感受。
而老師則說:1+1=2.請看:1個理想+1分拼搏=2份期盼——老師的期盼和家長的期盼。
1分汗水+1分耕耘=2個成果——1張大學錄取通知書和1個光明美好的前途。
對于老師的答案,我們無可厚非。我們深深理解老師的答案。這是他們用他們那顆期盼我們成才的心為我們的人生做出的最好詮釋。
你看,校園中的答案竟如此豐富。走出校園,走進人生,我們繼續尋覓著它的答案。
爺爺說:1+1=3.1分勇敢+1分戰斗=3個幸福——你的幸福,我的幸福和他的幸福。
1個志向+1份奮斗=3個溫暖——咱家庭的溫暖,社會大家庭的溫暖和祖國大家庭的溫暖。
是呀,爺爺生長在那個動蕩的年代,為社會而戰斗,為祖國而奮斗,這是他用他那飽經滄桑的人生而做出的答案。
爸爸卻說:1+1=4 1分真誠+1份關懷=4個人的快樂——爸爸的快樂、媽媽的快樂、還有姐姐和我的快樂。
1分智慧+1分能力=4分滿意——社會的滿意、單位的滿意、家庭的滿意、還有個人的滿意。
這是爸爸用他的人生,他的生活做出的回答。
面對如此豐富多彩的答案,我終于明白:多彩的人生構成多彩的生活,多彩的生活必然蘊含著多彩的答案。
朋友拍拍我的肩膀說:“1+1可以等于許多,等于人生、等于生活、等于前途、等于命運、等于……”
的確,世界是千變萬化的,疑問是層出不窮的,答案是豐富多彩的。無論1+1等于幾,只要我們走好自己的人生,必然會找到一個滿意的答案。
“1+1=?”等待你、我、他在生活中細細體會,等待我們用人生為它做出更新更好的詮釋與回答!
本文的成功之處在于平中顯奇、文筆巧妙。在數學領域,“1+1”的答案具有唯一性,絕不會千變萬化和豐富多彩。但是,當作者把不同的人生體驗和感受注入其中之后,“死題”頓時變“活”,“1+1”居然出現了分別等于1、2、3、4的奇觀。如此推演下,其答案當然有成百上千乃至無窮。
例文3
湖北考生
apec讓全世界刮起了“唐裝熱”。看著那不同膚色、不同國籍的人們著一身相同的唐裝時,我不禁吶喊:我愛唐裝!
曾經,這樣的傳統服裝讓國人排斥,單調乏味,不及洋裝輕便舒適,人們抱怨過,人們責難過,穿著這樣的衣服甚至讓他們羞愧。我不禁要問:一件衣服,有那么多過錯嗎?
我們明白,錯的不是衣服,而是人們戴上有色眼鏡去審視它的眼光。民族落后,讓人們自卑自憐,人們似乎不是很喜愛自己的祖國,因為祖國的沉淪讓他們被扣上“東亞病夫”的帽子。于是,一切與祖國、民族、傳統沾邊的東西全是不好的。動畫片不及日本的生動,名著不及俄國的內涵,手機不及美國的先進,甚至連文字也沒有英語簡單,一旦喪失了民族自豪感,一旦蒙上了落后的陰影,我們便陷入了抵制國貨、崇洋媚外的深淵。
可為何,唐裝還是那件唐裝,如今卻走上了國際大舞臺,并綻放著美麗的花朵呢?為何唐裝還是那件唐裝,如今卻成為一種時尚潮流呢?原來,這是中國經濟騰飛之后,是中國重振泱泱大國雄風之后,是人們足以驕傲地自稱“我是炎黃子孫”之后,對民族熱愛最直率的呈現。愛祖國,愛唐裝,愛這個能讓我們揚眉吐氣的國家的一切。我們的“海爾”拒絕了多少想要分一杯甜水的外企,我們的陶瓷驚艷了多少黃頭發藍眼睛。
因為民族的愛,撒播對唐裝的愛。
人的感情左右著人的判斷力。回想那不屑于唐裝的年代,真的是衣服本身的原因嗎?誰能否認當我們一想到它的傳統就嗤之以鼻的偏激呢?誰又能否認其實我們根本沒心情去看它一眼,就更別提客觀評判它的輕率呢?
唐裝以上等絲綢制成,其精湛的刺誘藝術更凝聚著中華五千年的文明——這樣的認識,難道不是基于我們發自內心的贊嘆嗎?這樣的改觀,難道不是因為我們心中充滿的民族之愛嗎?
民族的自立自強拾回了人們久違的判斷力,真愛唐裝也罷,因愛中華民族而愛唐裝也罷,我只想高呼:我愛唐裝!
這是一篇極富創意的文章。反映了作者獨特的個性和立意的新奇。初看原文,似乎與主旨無關,等品完全篇后,不覺拍案叫絕。原來情感的親疏愛憎,不單指人與人之間,它還可以通過“唐裝”這一具體的事物加以體現,角度之巧,勝人一籌。
例文4
河南考生
久違的荷花終于開了,在清麗荷葉的襯托下愈發出落得標致。
花是白的,純潔的那種。
每年的這個季節我都會來到公園,為的是欣賞這純潔的白,更為的是紀念一個“死囚”的無悔抉擇……
三十多年前,中國大地上爆發了一場撼動天地的“革命”。于是四處在“打走資”、“抓蘇修”、“打倒‘’”。
接著,中國的“莎土比亞”在劇院看大門,中國的經濟學家在掃廁所,中國的教育家住進了牛棚……無數的人瘋狂了。
而她——一個省委宣傳部的年輕干事疑惑了:這,就是革命?她面臨著生死抉擇:是跟別人一起瘋狂,還是勇敢地站起來?最終她選擇了后者。
于是,在這場運動開始后不久,她就說出了令人震驚的話語:“我懷疑有人在利用主席的威望搞名堂!”
人們漸漸不能容忍她,同事們開始疏遠她,以前的戰友甚至在背后惡毒攻擊她。
這時她又面臨著抉擇:“是放棄,還是堅持?”她堅決地選擇了后者。
終于,“四人幫”不能容忍她了,她下了監獄。然而在獄中,她仍不“悔悟”,仍在堅持著真理,仍在進行著真理的宣傳。囚牢能鎖住她的軀體,卻不能鎖住她的言語。
接著,她被判了死刑,臨刑前望著臺下高喊著口號的瘋狂的人們,她繼續進行著真理的宣傳。于是,一把手術刀插進了她的喉嚨。但手術刀能停止她的言語,卻不能停止她的思想。
這時一個聲音在她的耳畔響起:“你為你的抉擇感到后悔嗎?”她從心底里回答:“不!我為自己的抉擇感到自豪!”一聲槍響,她停止了思想。但子彈能結束她的思想,卻不能結束真理。
三十多年后的今天,我們不再喚她為“死囚”,而是懷著敬仰的心稱她為:張志新烈士。
又是-個荷花盛開的季節,我一邊欣賞著這出水芙蓉,一邊吟著一首小詩:她把帶血的頭顱,擲在生命的天平上,讓所有的茍活者,
都失去了
重量!
這篇作文的出奇制勝之處在于選材的獨特。如今的中學生,知道張志新的恐怕不多。面對“心靈的選擇”這個話題,這位考生一下子就想到了幾乎被人遺忘的張志新,選材的確不同凡響,回響著歷史與文化的強音和旋律。顯示了該生豐富的文化積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