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敘文的開頭與結尾
一、記敘文的開頭
“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一篇文章的開頭是很重要的。文章有了好的開頭,不僅能帶動全篇,使文章順利展開,而且能抓住讀者,引人入勝。這里,向大家介紹幾種記敘文常見的開頭方法:
(1)交代事件基本要素的敘述法
《揮手之間》的開頭,交代了事件的時間、地點:“一九四五年八月二十八日清早,從青涼山望下去,見有不少人順著山上大路朝東門外飛機場走去。”
(2)開門見山、揭示主題的點題法
《背影》一文的開頭寫到:“我與父親不相見已二年多了,我最不能忘記的是他的背影。”《白楊禮贊》一文開頭就說:“白楊樹實在是不平凡的,我贊美白楊樹。”這樣的開頭簡潔明快,直截了當,讀了開頭,能立刻抓住文章的中心。
(3)環境描寫、渲染氣氛的描寫法
《驛路梨花》的開頭描寫了自然環境:“山,好大的山啊!起伏的青色群山一座挨一座,延伸到遠方,消失在迷茫的春色中。”渲染了哀牢山中深遠迷茫的氣氛,對后文寫邊疆軍民助人為樂的感人事跡起了反面襯托的作用。
《多收了三五斗》描寫的是社會環境:“萬盛米行的河埠頭,橫七豎八停泊著鄉村里出來的敞口船。船里滿載的是新米;把船身壓得很低,齊著船舷的菜葉和垃圾被白膩的泡沫包圍著,一漾一漾的,填沒了這只船和那只船的空隙。”這段描寫給人留下的印象是船多、米多,暗示了豐收的年景。而這種豐收景象與后文農民的遭遇與失望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揭示了主題。
(4)引人入勝的懸念法。
就是從事件過程或人物經歷中截取最關鍵,最緊張、最能吸引讀者的一個情節作為文章的開頭,然后再依次記敘事件發生發展或人物行為經歷的始末。
(5)有關名言、警句、詩歌的引用法
名言開路,就是開頭先引用名言、格言或警句,用以揭示文章的主題,然后再以所引用的名言、格言、警句為中心,組織材料,展開記敘。例如,《瑣憶》一文的開頭是:魯迅先生有兩句詩:“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子孺子牛。”這是他自己的寫照,也是他作為一個偉大作家的全部人格的體現。……這里引用的詩句,就是文章所要表現的主題。盡管文章中所記敘的都是瑣細的事情,但所有的事情又能以小見大,體現詩句中的精神。
(6)表達寫作目的的動機交代法
巴金的《永遠不能忘記的事情》記述了各界人士悼念魯迅的隆重場面,表達了人們對魯迅的崇敬與懷念。文章的開頭即交代了寫作的動機,奠定了文章悲痛與激動的感情基調:“朋友,你要我告訴你一些關于那個老人的最后的事情。我現在不想說什么話,實在我也不能夠說什么。我只給你寫下一些零零碎碎的事情,我永遠不能忘卻的事情。”交代了寫作目的的開頭,多見于運用倒敘的方法、回憶往事的文章。
(7)首段設問法
首段設問,就是在開頭提出一個問題,然后再針對問題,逐步展開記敘。例如,《誰是最可愛的人》開頭三段構成一個層次,用來提出“誰是最可愛的人”這個問題,從而引出下文的記敘。運用這種技法,要注意提出的問題必須緊扣文章的題材或主題,否則,下文的記敘就無所依托了。
文章開頭的寫法是多種多樣的,這里不過提示了其中常見的幾種。在寫作當中,有時并不能單一地使用某一種方法,而是幾種方法兼而有之。究竟使用什么方法開頭,要從文章的整體構思出發考慮,要從表現中心思想的需要出發,通篇安排整體設計,選擇最恰當的開頭方法。
二、記敘文的結尾
與開頭一樣,文章的結尾也是相當重要的。成功的結尾,能使讀者更深入、更透徹地理解文章內容,進一步領會文章的中心思想;精彩的結尾,能喚起讀者的思考與共鳴,增強文章的感染力。選擇結尾的方法,也必須從全局來考慮,要使記敘的事件完整清楚,使文章的結構首尾呼應,以求得更好地表達中心,達到寫作的目的。下面介紹幾種常用的結尾方法。
(1)自然結束法
在把內容表達完了之后,自然而然地收束全文,而不去設計蘊意深刻的哲理語句,這樣的結尾謂之“自然結束法”。它完全避免了文章畫蛇添足、無病呻吟的結尾毛病,顯得單純明快、樸素無華。但講究“自然”并不意味著隨心所欲,馬虎草率,而是順著文思發展的自然趨勢結束全局。
(2)畫龍點睛法
這種結尾方式,就是在文章結束時,以全文的內容為依托,運用簡潔的語言,把主題思想明確地表達出來,或者在全文即將煞尾時,把寫作意旨交待清楚,所以這種結尾方法又稱“卒章顯志法”。如《棗核》結尾寫道:“改了國籍,不等于就改了民族感情,而且沒有一個民族像我們這么依戀故土的。”《記一輛紡車》結尾寫道:“跟困難作斗爭,其樂無窮。——記一輛紡車。”
有時,用來總結全文的還可以是名言、警句或詩句,這樣的結尾更是言簡意賅,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如《驛路梨花》的末段“我望著這群充滿朝氣的哈尼小姑娘和那潔白的梨花,不由得想起了一句話‘驛路梨花處處開’。”
(3)抒情議論法
用抒情議論的方式收束文章,能夠表達作者心中的情緒,激起讀者情感的波瀾,引起讀者的共鳴,有著強烈的藝術感染力。抒情議論式結尾的形式是多種多樣的,所以采取這種方式結尾比較自由,好的“抒情議論”式結尾必然油然而生真情,給讀者以真實感、充足感。如《回憶我的母親》結尾的兩個自然段就是很典型的抒情議論式的結尾。魯迅先生的《故鄉》的結尾是最典型的例子:“我想:希望是本無所謂有,無所謂無的。這正如地上的路;其實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這段議論含蓄、深刻,一語雙關。啟發人們為創造新生活勇敢地開辟道路,使全文的思想感情得到升華。
(4)首尾呼應法
結尾與開頭要相呼應,寫出既呼應開頭,又不簡單重復的語句,這種結尾方式是各類文章極常見的收束方法。這種收束方法能喚起讀者心理上的美感,產生一種首尾呼應,渾然一體的感覺。如《一件珍貴的襯衫》,開頭寫了“在我的家里,珍藏著一種白色的確涼襯衫。”結尾寫道:“四年來,這件珍貴的襯衫,我精心地收藏著,沒有舍得穿它一次。”前文提到的《誰是最可愛的人》的結尾,也是與文章的開頭遙相呼應的。不僅又一次回答了文首提出的“誰是我們最可愛的人呢?”這個問題,而且抒發了強烈的感情,增添了文章的感染力。
(5)委婉含蓄,點化主題
有些記敘文的結尾,同時要提示讀者注意了解文章的主題,但是作者不是用邏輯思維的方式和直截了當的語言告訴讀者,而是用比喻、象征等形象化的方式暗示給讀者。例如,楊朔的《荔枝蜜》就是如此:這黑夜,我做了奇怪的夢,夢見自己變成一只小蜜蜂。這里所說的“夢”,就是一個有象征意義的形象。常言道:日有所思,夜有所夢。人們可以通過某人的“所夢”,推斷他的“所思”。因此,讀者從這個夢里,可以了解到作者十分贊賞、推崇蜜蜂那種“對人無所求,給人的卻是極好的東西”、“渺小”“卻又多么高尚”的品質,并且愿意身體力行,向蜜蜂學習的愿望。而這正是作者所要表現的主題。不過,它不由作者直截了當地說出來的,而是經過作者的“點化”,讀者領悟到的。
(6)以人物描寫或景物描寫結尾。
如《花市》結尾寫:“她笑微微地站在百花叢中,也像一枝花,像一枝挺秀淡雅的蘭花吧。”作者用“一枝挺秀淡雅的蘭花”比喻姑娘美好的心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