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高考作文立意創(chuàng)新招數(shù):照應圓合法
俄國短篇小說大師契訶夫談小說創(chuàng)作時說:“要是你在頭一章里提到墻上掛著槍,那么在第二章或第三章就一定得開槍。如果不開,那槍就不必掛在那兒。”這是一種什么寫作技法呢?前面寫到的事物,后面要有著落;后面寫到的事物,前面要有交代,這就是所說的“照應圓合”法。寫作假如忽視照應,就會造成上下文之間脫節(jié),全文結構含量顯得支離破碎。照應手法一般有以下幾種:
一、首尾照應。文章的開頭與結尾遙相照應。這就是說,把開頭描寫的事物或提出的問題,在結尾處用各種方式加以深化或回答,給人首尾圓合的印象。
二、文題照應。這種照應法往往用在標題比較含蓄、或含義較深刻的文章中,須加一定說明、注釋。因此行文對標題起了注釋、說明、點化作用。如魯迅的《為了忘卻的紀念》。
三、對話照應。就是以典型人物語言多次重復照應。如魯迅《祝福》中祥林嫂的口頭禪:“我真傻,真的,我單知道下雪的時候野獸在山坳里沒有食吃,會到村里來;我不知道春天也會有。”這句話在文中多次出現(xiàn),突出了孩子之死對祥林嫂的沉重打擊。
四、細節(jié)照應。生動而典型的細節(jié)反復出現(xiàn),可以突出細節(jié)的典型意義。如茹志娟小說《百合花》中,小通迅員衣裳的破洞共出現(xiàn)四次,突出小戰(zhàn)士羞澀、淳樸的性格。
五、關鍵詞語照應。即表達主旨的關鍵性詞句在行文中互相照應,互相補充。
六、懸念照應。在作品中設懸,又不馬上釋念,而是反復暗示,使讀者關心人物命運或事件結局的興趣愈來愈濃厚。
七、伏筆照應。即前伏后應,作者在描寫、敘述過程中,對有聯(lián)系的人物或事件預先提示或暗示,即埋下伏筆,待其出現(xiàn)后自然形成一種照應關系。如莫泊桑的短篇小說《項鏈》。
例文1
不止一次問過自己活著的理由,可是每一次都告訴自己不同的答案,我用同樣的問題去問別人,得到的答案也不盡相同,我困惑極了,我試圖掙脫這種束縛,面對的只有一次次失敗的沉默。
布谷鳥的一陣歡快的叫聲打破了清晨的寂靜,也敲醒了我沉睡的夢。翻身起床,徘徊至窗前,突然發(fā)現(xiàn)窗外的世界好清新,禁不住萌發(fā)出一種出去走走的沖動,沒有多想,披上件衣服就向樓下走去……
空氣好新鮮,我深深地呼了口氣,沿著石子鋪的小路漫無目的地走了下去。天好藍,草也好綠,這樣走著想著,連日來的疲倦被這清涼的晨風吹得無影無蹤。一聲稚嫩的童音打斷了我的思緒,循聲望去,只見一個小男孩捧著一束小花向我跑來,說道:“大哥哥,給你這個。”給我這個。我的心禁不住為之一顫,還未來得及道聲謝謝,那可愛的男孩已跑向他的同伴,一邊還在向我作鬼臉,我沖他微微一笑,鼻子湊到花上,好香!可惜不知道這花叫什么名字。
我繼續(xù)走下去,一陣清脆的二胡聲,夾雜著沙啞的京腔,響徹林宇,讓人感到一種從未有過的體驗,比在劇院里、電視里看到的有味多了,雖然看不到人影,但那老者怡然自得的神態(tài),就好像在你眼前一般。前邊有一個臺階,一個坐在輪椅上的小伙子正試圖沖上去,一次次,他失敗了,不知是霧水打濕了他的衣衫,還是汗水濕透了他的衣服。我剛打算過去幫他一把,一個蝴蝶般的身影卻已翩然而至,她將一枚硬幣掉在輪子的下面,然后裝著彎下腰去撿那枚硬幣,順勢將輪椅推上了臺階,一聲謝謝,接著一聲不客氣,織成了清晨林宇中最美的樂章,那“蝴蝶”一甩長發(fā),又消失在濛濛的霧中。
我往回走著,想著剛才那一幕一幕,內(nèi)心禁不住一陣激動,小男孩、老者、“蝴蝶”、小伙子,他們的身影不斷充塞著我的大腦。我忽然開竅了似的,因為人的遭遇各不相同。他們活著的理由當然有千般萬種,隨著年齡的變化,他們會對自己的理由重新審視、定位。難怪得到的答案會有如此之多。可是,再多的答案也離不開三個字:真善美。
再抬頭看,太陽已經(jīng)露出了臉,晨霧也散盡了,太陽光照在身上,挺舒服的,活著真好,要理由做什么呢?我的步子邁得更大了……
簡評:這是一篇抒情味濃郁的散文,作者以“我”的行蹤為線索,通過對“小男孩”、“老者”、“蝴蝶”、“小伙子”的言談舉止的描寫,展示了美好人性的多彩多姿,結構上,特別注意了照應:“走下樓”,“繼續(xù)走”、“往回走”、“我的步子邁得更大了……”構成了全文的主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