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作文也應體現價值觀
現在的應試作文主要是話題作文,只要內容符合話題,形式一般沒有限制,這樣就拓寬了寫作的范圍,有利于學生個性及特長的體現,但文章千篇一律、無病呻吟,缺乏新意的現狀仍沒有改變,并且學生為考試而作文,東湊西扯、胡編亂造,全篇幾乎沒有可讀、可信、可賞的內容,更別提文章的價值了。大家試想,一篇毫無價值的文章閱卷老師會給多少分呢?所以提倡寫出有價值的文章是我們作文教學的重點之一。那么什么是文章的價值?它包含哪些內容呢?筆者認為文章的價值應是文章所體現的知識量及帶給讀者的精神愉悅及思想啟發。它包括語言價值、知識價值及思想價值三部分,價值的高低也是衡量一篇文章優劣的標準。而閱讀者在閱讀時總是喜歡讀文采斐然、知識豐富、觀點深刻新穎的文章。可以這樣講,歷史上的名篇絕大多數都符合上述觀點。例如初唐四杰之一王勃的名篇《滕王閣序》因駢儷藻飾,辭采華美而成千古絕唱。英國著名理論物理學家霍金的《時間簡史》把極端艱深的天文物理知識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形象地表達出來,使黑洞及宇宙大爆炸理論深入人心。孔子的《論語》因思想深刻富有指導性歷經二千多年滄桑仍然讀者如潮,甚至影響到現代人的生活。以上三者都能從某個方面凸現其價值。
看來價值是寫作和閱讀最應關注的重點,沒有價值也就失去了寫和讀的必要。
1993年,一本名叫《文化苦旅》的散文集在文化市場上悄然出現,一開始人們帶著一種慣有的消遣心理去看待它,懶洋洋地從書架上抽出來,漫不經心地翻上幾頁。然而這一翻就再也沒合上,這一翻也翻開了中國大文化散文的歷史。《文化苦旅》的流行恰恰證明了讀者對文章價值的渴望及認可。作者余秋雨正是把祖國山水、民族情感、華夏文化三者交融,視文化為民族靈魂,又把民族情感付于山水之上。這種人文山水正是我們文章中所匱乏的。由此可見,讀者對余秋雨散文的認可也恰恰驗證了作品中語言、內容及思想的完美結合。
在高考中文章價值體現地非常明顯,那些語言優美生動,內容充實豐富,見解獨特新穎的作文總能獲得閱卷老師的青睞,打分上也慷慨至極,應該說這幾年的滿分作文都離不開價值的范疇。
應試作文的價值首先體現在語言上,因為語言最容易體現作者的文學功底,詩意靈魂的語言也最容易征服閱卷老師。比如:
凌云壯志中夾雜了兒女情長,就好像總也難逃西楚霸王的悲劇,四面的楚歌仍時時在歷史深處回響;純粹的情感中摻拌世俗實務的因素,終將使美珍碧玉粉身碎骨,墜入泥淖,終難掩那“原應嘆息”之聲。水,難與火同行……
可是,沉睡多年的智慧偏要在水深火熱中誕生。在火熱的情感中錘煉,在靜如冰水般的理智中復蘇。浴火后,它獲得了愛與美的涅槃,情與理的新生。(滿分作文《與你同行》)
這段文字中,項羽與《紅樓夢》中眾女子人生際遇的例子寫得典雅生動。“理智復蘇”那一段文字以“鳳凰”比喻“理智”;使語言極具張力,“火”、“浴火”、“涅槃”這些典雅的形象,再現了“鳳凰涅槃”的過程。難怪閱卷老師讀罷,拍案叫好,寫了個大大的60分。
又如《學會歷史般的旁觀》一文:
在蝶的眼中,花是天使,因為花給予她生命的甘露;
在花的眼中,蜂是摯友,因為蜂給予她生命的延續。
然而在蝶眼中,蜂不過是埋頭苦干的笨蛋;在蜂眼里,蜂不過是游戲花間的浪子。
……
霸王騎著烏騅化為了鬼雄,虞姬將生命之花化作了矛頭的湛藍,于是心被感動了,那殿上之君只不過是無恥小人,聽聽漢家小兒高唱“大風起兮云飛揚”,就熱血沸騰。
可是就是這個被唾罵的人建立了中華大地的一代霸業。沒有他,哪來的張騫扶著駝鈴走向天山的雪蓮?沒有他,哪來的衛青揮著旌旗奔向大漠的飛沙?
上文深刻獨到的剖析,借助形象的比喻,精辟而不失靈動,深邃而滿含情愫,實屬高考佳作。
對考試作文而言,文采就是一件華麗的外衣,它能掩蓋內容的空虛和思想的貧乏,我們不提倡只要形式不要內容的文章,但用詞獨特準確,語言富于詩意準確而新鮮的內容的確作用非凡。
絢麗多姿的文采往往和文化底蘊相連,而文化內容的厚重又是內容價值的范圍,下面我們就談一談文化底蘊,在應試作文中的體現。
文化底蘊是一個學生語文綜合素質的集中體現,這符合高考的選材標準。文章處處散發濃濃的書卷氣和文化氣息,定然富有文化品味和藝術價值。試想,這樣的文章能不得滿分嗎?例如:
同是長空中的月,老杜發出了“月是故鄉明”的感慨;李白則月下獨酌,舉杯相邀,有了“對影成三人”的慰籍;王維別有一番“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的清靜恬遠之情。納蘭性德與眾不同的見解讓人深思:“下弦不似上弦好!”可是詩人加里•夸斯德的描寫更是匠心獨運:“正巧在赤道上,正巧在秋分點,正在午夜,從船上看,滿,月,正在中天。……”
乍一看,本文或許有“掉書袋”之嫌,但掩卷沉思,不得不感嘆作者的文化功底及高超的組材技巧。又如:
漢成帝寵幸越氏姊妹,迷于兒女私情,溺于聲色之娛,難以明斷國事,遂至天怒人怨。2XX年漢室之基,一朝為王莽所篡。牛頓,這位名震寰宇的物理世擘,卻在晚年為宗教情感糾纏,作出“上帝用拳頭一擊而運動了地球”的荒謬判斷;劉備因兄弟之情無法釋懷,貿然出兵,落得個營燒八百里,含恨白帝城的可悲結局,只能帶著興復漢室的遺志托孤于丞相,深可痛哉!
上文內容充實,且多用整句,具有很強的感染力,而且上下幾千年,縱橫數萬里,古今中外旁征博引,讓人目不暇接。
我們在作文訓練中經常講增加作文文化底蘊,就是增加文章的內容價值。它的辦法有很多,主要包括:歷史典故的重新認識或探究,歷史人物的評價和事跡評說,外國文化陳說,外國名人事跡陳說,外國文藝經典作品引述,中國古代詩詞引用化用,中外名人名言,中外逸事傳說,中外藝術理論、哲學、倫理、心理學、自然科學常識等的分析列舉……以上只是應試中的方法而實際上沒有讀書積累,任何方法都不起作用。
最后分析一下怎樣使作文充滿理性的思辨色彩,它在價值上等同于思想價值。
文章要寫得深刻,必須通過紛繁蕪雜、色彩斑斕的現象深入本質,揭示問題的根本原因,提出富有啟發性的觀點,優秀考試作文中不乏這樣的例子。例如:
其實探知也如同喝茶的藝術。我們泡茶的時候,第一泡淡洌,第二泡沉香,第三泡甘醇,為什么第三泡時才最爽口宜人?那是因為前兩泡沖去了茶葉的蠟質與灰塵,第三泡才泡出茶葉的真醇之味,香味才更濃郁,我們的探知亦如此。
看來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應該有著“峰回路轉”的驚喜,“留連忘返”的蘊蓄,“一氣呵成”的暢快。如果一篇文章單調呆板,了無新意,淺陋蒼白,幼稚粗糙,那就根本談不上什么思想性和藝術性了。
前面我們提到了價值在考試作文中的作用,而這種價值的體現是由平時訓練積累而成的,下面我提幾點淺陋的建議,以供大家在學習中參考。
第一要善于發現問題
羅丹說過“世界上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生活、工作中發現不了問題,也就提不出有價值的建議或方法。沒有發現,也就沒有必要去寫與之相關的文章。
在美國nba,“飛人”喬丹的名字可謂如雷貫耳。他那超人的技術,精準的投籃,超強的組織能力以及無人能及的領袖霸氣常常令對手不寒而栗,俯首稱臣。然而一些nba教練卻發現喬丹的表現過于搶眼時,他的球隊就到輸球的時候了。這是因為籃球比賽是一項團體運動,而個人能力的過分展現就會使其他隊員產生依賴性,無法發揮自己的作用,致使某些環節出現問題,導致整場比賽失敗。這種發現是有價值的,以此寫出的研究性報告或文章也一定具有可讀性。
我校一名學生去學校小賣部買東西時發現干電池賣得非常快,就詢問每月的進貨量,結果數字令人吃驚。他馬上意識到學校是電池污染的重要源頭。于是他查閱相關資料,進行實地調查,寫出了一篇關于廢電池污染的文章。這篇文章在校刊上發表,在學生中引起了很大凡響。
通過以上實例可以看出,要寫好一篇文章首先要有一雙發現問題的慧眼。那么怎樣擁有一雙“看透歲月篇章的瞳孔”呢?筆者認為首先要養成善于觀察和發現問題的習慣。長期的觀察積累會練就一雙銳利的眼睛,它能敏銳的捕捉住稍縱即逝的信息,并以此為切入點發現暗藏其中的奧秘。
50年代李四光在大連療養期間,有一天跑過馬欄河橋時,偶然發現一座形狀奇特的山峰。他立刻登上山頂觀察全貌,發現道道山梁和條條溝谷相間,環抱著中心高地,就像荷花花瓣擁著蓮蓬一樣。他經過多次詳細觀察,深入研究,終于弄清了這是一次地殼旋轉運動造成的一種地質構造體系的新類型,于是命名為“蓮花狀結構”。
角度獨特的分析思路或觀察角度往往會使研究柳暗花明,豁然開朗甚至有意想不到的收獲。所以其次要注意轉換角度,靈活而又富于聯想。
丹麥物理學家雅各布•博爾不小心打碎了一個花瓶,但他沒有一味地悲傷嘆惋,而是俯身精心地收集起了滿地碎片。他把這些碎片按大小分類稱出重量,結果發現:10-100克的最少,1-10克的稍多,0.1-1克和0.1克下的最多。同時,這些碎片是重量之間表現為統一的倍數關系,即較大的重量是次大塊重量的16倍,次大的重量是小塊重量的16倍,……于是,他開始利用這一“碎花瓶理論”來恢復文物、隕石等不知其原貌的物體,給考古學和天體研究帶來意想不到的效率。思路的轉變對科學研究有很大的幫助,對我們的學習和作文訓練更會起到促進作用。
第二要親身體驗并積累詳實的材料。
《漢書》曰:“臨淵羨魚,不如退而接網。”列寧說:要學會游泳,就必須下水。毛澤東也說過:“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 所以體驗很重要。
司馬遷的《史記》被魯迅先生尊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他把歷史人物和歷史事件寫得如此有聲有色,栩栩如生,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他19歲時的一次全國大游歷。游淮陰,他追蹤韓信早年的足跡;訪齊魯,他瞻仰孔廟,觀察儒風習俗;到彭城,他聽取漢高祖劉邦的傳說故事;達大梁,他憑吊信陵君“竊符救趙”故事中的著名的夷門……可以說司馬遷因為青年時有了行萬里路的親身實踐,才能著出不朽的史書。
在國外也有這樣一位作家。19xx年,倫敦東區的貧民窟來了一流浪漢。他自稱是流浪的美國水手。從他的談吐、搖搖晃晃的姿勢和一身破爛的衣服看,人們斷定他確實是個窮水手。這個熱情的水手愿意和一切人交朋友,什么都想知道。白天,他出沒于工人家族和難民收容所,他和難民一起排隊領面包,同流浪漢們一起躺在街市和公園里,不停地和人們聊天。人們都很喜歡這個水手,樂于把心里話告訴他。到了晚上,這個水手就躲到一個人們不知道的地方,把他看到、聽到、想到的一切都記下來。3個月后,這個水手提著一個手提箱回到了美國。不久,箱子里的素材整理成特寫《深淵中的人們》出版了。它十分令人信服地揭示了英國資產階級對工人階級的殘酷剝削。這本書震動了世界。它的作者就是早年當過水手的大名鼎鼎的作家杰克•倫敦。
以上可以看出親身體驗是文章真實可信的基礎。但注重生活的體驗更要注重知識的積累,如果說體驗是走向真實,那么積累是走向本質。
俄國畫家列賓為畫好《涅爾河邊的普希金》,閱讀了大量有關的歷史書籍和普希金的詩文,進行了長時間的構思,畫了數百張草圖。在各種草圖上,列賓根據他的設想描繪了在各種背景下的各種姿態和神情下的普希金:有在涅瓦河邊興致勃勃地漫步的普希金;在涅瓦河邊農舍里跟老農促膝談心的普希金……為了確立和深化主題,列賓反復修改草圖,前后花了20年的時間。
第三要堅持練筆,勤于修改
XX年高考滿分作文《赤兔之死》作者蔣昕捷之所以能用如此流暢的古白話語言寫出了這樣的文章,不僅在于他讀了三四十遍《三國演義》,有深厚的文化功底,還在于他每天堅持用古白話文寫日記、周記。
堅持練筆是寫文章的基礎,這是能力培養的前提,而文章寫完后要反復修改,才能達到形神兼備、文理俱佳。古人云:“文不厭改”,現代人講:“好的文章都是改出來的”。
《紅樓夢》“批閱十載,增刪五次”,海明威的文章經常改的面目全非,這些都證明文章的修改對于寫作是多么的重要!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數百年”,現在的中學生思維活躍,知識面廣,只要善于引導一定能寫出有價值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