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上海語文高考試題《花木門·桂》翻譯
[原文]
南方號桂海,秦取百粵,號曰桂林。桂之所產,古以名地。今桂產於欽、賓二州,於賓者,行商陸運致之北方;於欽者,舶商海運致之東方。蜀亦有桂,天其以為西方所資歟?桂之用於藥,尚矣,枝能發散,肉能補益,二用不同。桂性酷烈,易以發生,古圣人其知之矣。桂枝者,發達之氣也,質薄而味稍輕,故傷寒湯飲,必用桂枝發散,救里最良。肉桂者,溫厚之氣也,質厚而味沉芳,故補益圓散,多用肉桂。今醫家謂桂年深則皮愈薄,必以薄桂為良,是大不然,桂木年深愈厚耳,未見其薄也。以醫家薄桂之謬,考於古方桂枝肉桂之分,斯大異矣。又有桂心者,峻補藥所用也。始剝厚桂,以利竹棬曲,刮取貼木多液之處,狀如绖帶,味最沉烈,於補益尤有功。桂開花如海棠,色淡而葩小,結子如小橡子,取未放之蘂乾之,是為桂花,宛類茱萸,藥物之所緩,而食品之所須也。種桂五年乃可剝,春二月、秋八月,木液所剝之時也。桂葉比木樨葉稍大,背有直脈三道,如古圭制然,因知古人制字為不茍云。(403字)
選自《嶺外代答》卷八《花木門•桂》,《嶺外代答》為南宋周去非在淳熙五年(1178年)任桂林縣尉時所撰寫的筆記。《嶺外代答》只有鈔本流傳,收入永樂大典和四庫全書。后有《知不足齋叢書》鈔本。
[譯文]
《花木門(門,類別)•桂》
南方古代稱為桂海(桂海,古代稱南方邊遠地區。),秦朝攻取百粵后,(把它)稱為桂林。(這里是)桂樹所生長的地方,古人用(桂)來命名地方。今天桂樹生長在欽州和賓州兩地,在賓州生長的桂樹,外出經商的流動商人在陸地上運輸到達北方;在欽州生產的桂樹,船商通過海上運輸到達東方。蜀地也生長有桂樹,上天莫非把(它)作為西方所積蓄的東西吧?桂樹用于入藥,歷史很久遠了(尚,久遠,古遠。),桂枝有發汗散熱的作用,肉桂能夠裨補助益身體,二者的作用不同。桂樹的藥性很猛烈,容易發作出來,古代圣明的人應該了解它(的這個特性)了。桂枝有生發通達的屬性(氣,人或物的屬性或一地的天然特點。),質性淡薄并且味道偏輕,所以治療傷寒病在制作藥湯飲用時,一定用桂枝來發汗散熱,治療(救,治療。)內臟的病癥最有效。肉桂有溫和寬厚的屬性,質性厚重并且味道濃香,所以滋補用的丸藥或藥粉,多半使用肉桂。現在的醫生說桂樹年齡越大那么樹皮就越薄,一定把樹皮薄的桂樹看作最好的,這是很不正確的,桂樹年齡越大樹皮就越厚了,未曾見過那樹皮薄的啊。按照醫生們(所說的)樹皮薄的桂樹的錯誤,對古代藥方中桂枝和肉桂的分量,這就太奇怪了。還有桂心,是猛烈的滋補藥所使用的。先剝掉桂枝的厚皮,用鋒利的竹片做成曲木(棬,quan1曲木。),刮取靠近樹木多汁液的地方,形狀像喪服所用的麻布帶子(绖帶,die2dai4。),藥味最重烈,對滋補身體更有效力。桂樹開花像海棠花一樣,花色淡并且花朵小,所結的種子像小橡樹子一樣。取還沒有開放的桂花蕊(蘂,rui3,同“蕊”。)使它風干,這就是(藥用的)桂花,它很像茱萸,是所和緩的藥物,也是所必須的食品。種植桂樹五年才可以剝制(藥材),春季的二月和秋季的八月,是樹木的汁液(最多)適宜剝制藥材的時機。桂樹的葉片比木樨樹的葉片稍大一些,葉片背面有三道直的葉脈,像古代圭玉的形制那樣,因此我們知道古人造字是不馬虎的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