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改將給語文高考帶來什么樣的變化
關注變化,突破難點
高考語文的改革向來是教學改革的風向標。XX年是浙江省高考繼往開來的一年,新課改將給語文高考帶來什么樣的變化,不僅牽動著眾多考生的心,也是全社會關注的焦點。
一、結構趨向簡約
今年語文高考卷在結構上將有明顯變化,全卷按“語言文字運用”、“現代文閱讀”、“古代詩文閱讀”、“作文”四大板塊排列,取消了以前按題型特點分列的卷ⅰ和卷ⅱ的界限,更加簡潔明晰。
三個綜合語用題是全卷中最能體現新意和靈活性的題目。由于位置從卷尾提到了卷首板塊,會給考生造成心理錯覺,即陌生題多,熟悉題少。建議先易后難,從容應試。
文字表述題增多(作文除外共57分)、思維開放題增多,開放題比重明顯加大。這類題型考查的是學生的知識視野和思維靈敏度,但往往不是隨心所欲的全開放式題目。建議考生要敢于思考———相信有個性的思考才有創新;要善于思考———有條理的思考才有價值;此外還要加強語言表述的訓練,學會用書面語簡練有序地表達。
二、“探究”將成新寵
與以往相比,XX年考試說明增加了對“探究”能力的考查,要求考生能“探討疑難問題,有所發現和創新”。這一能力要求體現了新課改、新課標的精神。
(一)發掘作品豐富的意蘊
一篇優秀的文學作品具有豐富的意蘊,它為多角度和多層次解讀提供了可能,為文學審美提供了空間。能否從中“讀”出豐富的意蘊,可以檢測探究能力和審美能力的高低。
(二)賞析作品獨特的形式
一篇作品,豐富的意蘊值得發掘,獨特的表現形式同樣值得探究。這里所說的“獨特”指的是個性化的甚至看起來是違反“常規”的表現手法和表現形式。作品獨特的表現形式,也是探究題所關注的。
(三)從文本獲得某種啟示
發掘作品豐富的意蘊和賞析作品獨特的形式,可以說都是指向文本的,其探究對象或者說內容都是文本本身所具有的。另有一類探究性題目,其思維方向與此相反,它是從文本出發,指向考生,要求考生聯系實際,或談寫作藝術的啟示,或談人生意義的啟迪。
面對探究題,要注意下列三點:一是尊重文本,任何一個探究題都源自文本,文本是進行探究的邏輯起點,不能撒手不管自說自話;二是自圓其說,關鍵是“圓”,哪怕是個性化的解讀,也要有理有據,令人信服。三是強調規范,答這類試題時,要注意采用三段論方式:首先明確提出自己的觀點,正反皆可;論證或解說自己的論點,包括駁斥相反論點;總結提煉自己的觀點。
三、《論語》引人關注
《〈論語〉選讀》是語文選修內容之一,列入高考測試范圍。有的考生以為,《論語》分析題具有較強的開放性,隨心所欲回答都能得分,可以不做準備。這種看法失之天真。要想完整準確地解答《論語》分析題,必須具備兩個條件。
(一)熟悉《論語》教材,了解孔子基本思想。試題材料為教材內容節選,缺少閱讀材料所常有的事理關聯性,其中缺失的“鏈條”必須由考生根據平日積累作出補充。如抽測卷中孔子的話僅26字,如果考生對教材不熟,很難分析出孔子的社會思想和人生態度。而怎樣掌握孔子的基本思想呢?
1.把握《〈論語〉選讀》的基本架構。教材分為四部分,分別闡述孔子的政治思想(1~4課)、倫理思想(5~9課)、教育思想(10~13課)、哲學思想(14~15課),而每篇課文又分別闡述其中的一個觀點。大家在備考時應注意思考孔子關于義與利、德與法、謙讓與進取、用世與功利等幾組關系的闡述。
2.抓住每篇課文后面所附的“相關鏈接”。“相關鏈接”都是古今大家對孔子或《論語》相關思想的解說,挖掘深廣,解析精辟,具有較強的概括性,是考生理解孔子或《論語》思想的好幫手。
(二)掌握運用三段論形式,準確表達觀點。《論語》思想分析題的解答,就其本質而言是寫作一篇微型的論說文。表達時,應恰當運用下述格式:首先提出觀點。由于問題設計包含有“ab選”的意味,所以,提出觀點應該盡可能明確不含糊。接著進行論證。包括正面闡述材料所蘊涵孔子的基本思想、人生態度及其意義;反面批駁對立觀點的不足之處及其帶來的負面影響。要注意在闡述相關思想時,應運用歷史的眼光來看待相關問題,不能以現代人的思想之履強行去套古人之腳。最后適當聯系實際,進行總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