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古詩鑒賞實戰決勝方略
一位高三學生來信咨詢:平時聽老師講了不少古詩鑒賞的理論,聽的時候挺明白,可對于試卷中出現的詩歌,總感覺看不懂,答題更是根本不知從何下手。難道古詩鑒賞就是紙上談兵嗎?
應對高考古詩鑒賞,當然要有理論上的準備,但古詩鑒賞絕對不是紙上談兵。考場上的茫然,其實正反映了理論與實踐的剝離。要想在考場上旗開得勝,除了必要的理論準備,一些答題技巧也是必不可少的。
一、利用提示信息,整體感知。
在古詩鑒賞的題目中,往往隱含有助于理解詩歌的重要的提示信息。考生應該充分利用這些信息,迅速找到理解詩歌的切入點。
1、首先應當重視詩歌的標題。詩歌標題是判斷詩歌的題材類別的重要依據,而同一類的題材常常與特定的表現手法、意象、思想感情相聯系,考生可以據此找到理解詩歌的方向以及明確答題的思路。XX年安徽卷的《醉落魄•詠鷹》,重慶卷的《海棠》、《惜牡丹花》,看題目即知它們都屬于詠物詩,而詠物詩的慣用手法也是寫作目的即“借物抒情”和“托物言志”,根據所詠對象,又可明確前者為“言志”,后二者為“抒情”。XX年江蘇卷的《鷓鴣天•送人》則顯然是送別詩,考生可聯系送別詩的常見主題進行分析。
2、注釋也是不可忽略的內容。注釋大多解釋難詞、提供寫作背景和介紹典故。寫作背景和典故是理解詩歌主題的重要參照。XX年浙江卷選擇了三首詩,第二首詩通過注釋提供了寫作背景,作者吳激在北宋亡后被迫仕金,在一次宴會上偶遇淪為歌姬的宋朝宗室女子,顯然是抒發亡國之痛的作品。
3、還要關注詩歌中的意象。我國古典詩歌有很多傳統意象,它們常和某種情感相聯系,由意象入手,能大大提高理解詩歌的速度。XX年四川卷考查王安石的《葛溪驛》,要求考生對詩眼“亂”進行分析。回答此題,須借助意象分析,如首聯的殘月、滴漏、昏暗的燈光,尾聯的疏桐、鳴蟬等,情景交融,有效傳達了詩人內心的紛亂。
4、詩眼更是不容小視。抓住詩眼,能讓我們迅速把握詩歌的思想內容。如XX年重慶卷考查蘇軾的《海棠》和白居易的《惜牡丹花》,問兩詩的情感有何不同,蘇詩的“只恐夜深花睡去”的“恐”是詩眼,結合后邊的“故燒高燭照紅妝”,可見蘇詩表達的是愛花之情,白詩的“惜”是詩眼,結合詩中的“殘”“衰”,透露的分明是惜花之情。
二、明確題目要求,有的放矢。
答題之前看清題目的要求,這是準確作答的必要前提。不明要求,答題時就會無從下筆,或是答非所問。明確題目要求,方能做到有的放矢。根據考綱要求,形象、語言、表現手法和觀點態度是古詩鑒賞題的主要考點。考生應問什么,答什么,務必找準方向再下筆。明確題目要求,可以有效避免答題的盲目性和隨意性。需要注意的是,有時候題目不是直接提問,而是變換方式曲折提問。如XX年寧夏海南卷問作者為什么要寫琴棋二物,顯然是在考查表現手法。山東卷問考生喜歡哪一種版本,意在考查語言,考生應由語言入手分析詩歌的主題。
三、文字力求簡潔,要點突出。
古詩鑒賞題在閱卷時是踩點給分,答題文字應言簡意賅,要點突出,讓人一目了然。有的考生擔心答得不全面,故意拼湊文字,殊不知答得過多反而不利于閱卷老師捕捉要點。況且洋洋灑灑一大段,把簡單的問答題寫成小作文,卻又不著邊際,等于做無用功。要想使答題文字簡潔,術語是必不可少的。術語可以有效提高答題的準確性和專業性,同時使文字經濟。XX年浙江卷要求考生簡要賞析表現手法及語言特色,因為涉及三首詩,同時題目又有“簡要”的要求,答題時就不必過度展開,只需用術語回答即可。
四、遵循答題步驟,全面有序。
出于避免遺漏要點的考慮,答題應遵循一定的答題步驟,并標明序號。不管是考形象,還是考語言、技巧和作者觀點,都可以遵循一個“三步走”答題模式:(1)以概括性的文字明確所問內容;(2)結合詩句內容進行具體分析;(3)歸納意義和作用,落到思想感情上面。比如問表現手法,首先是明確何種手法,然后結合詩句分析這種手法的使用情況,最后總結對于表現主題的作用。
以上的答題技巧,對考生答題應當有所助益。當然,巧婦難為無米之炊,要想在考場上游刃有余,光靠技巧是不頂用的,考生還必須有扎實的基礎知識。考生在備考期間,積累工作必不可少,比如古詩常用意象、表達技巧、題材分類以及相關術語。有了扎實的基本功,技巧才有用武之地。
(本文發表于《唐山晚報》XX年11月22日a7版“名師輔導”專欄。發表時有刪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