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高考作文廣東卷優(yōu)秀作品4篇
跳出這道框
社會歷史的長河幾經(jīng)翻涌,浩浩湯湯,先人們披金瀝沙,為我們留下了許多寶貴的生活經(jīng)驗,這便是“常識”。常識時時瞪我們事半功倍的效果,可有時,我們也常要跳出常識這道框,推陳以出新。
翻開歷史這本紙頁已經(jīng)泛黃的厚重白皮書,易見不少勇士“一跳”的身影。中世紀的歐洲,信教的人們尊崇“地心說”,謂之常識,可哥白尼跳出這道框,提出了“日心說”,為日后牛頓“踩在巨人的肩膀上”提供了基石;地球是互不相聯(lián)的大陸組成了,這是十五世紀人們的看法,謂之常識,可哥倫布、麥哲倫等探索世界的先行者毅然出航,跳出這道框,不但證明了地球是圓的,更開辟了新的歷史通道;“上帝造人說”謂之常識,達爾文背負著嘲笑和教會的威脅一跳,《進化論》使人類追根溯源。李四光一跳,跳出了“中國無石油”的常識之框,大慶油田巍然聳立;袁隆平一跳,跳出了水稻產(chǎn)量難以提升的常識之框,溫飽問題得以解決……
正是這不間斷的一次次跳躍,世界一次次翻頁,歷史一次次被欣喜地改寫。而在當今社會,在科技發(fā)展日新月異的今日,創(chuàng)新精神的大力提倡,也使突破常識的束縛有了現(xiàn)實意義。
文化傳播需要跳出常規(guī)之框,另辟蹊徑。《百家講壇》節(jié)目火了易中天的大眾讀《三國》,于丹的凡人品讀《莊子》,學者跳出了文化多由紙質(zhì)載體傳播的常識之框,于火熱的大眾傳媒市場中分得一杯羹,姑且不論其利多弊多,它確實使普羅大眾受益匪淺,學者名利雙收。企業(yè)生產(chǎn)需要跳出常識之框,“漢芯1號”的研制成功,海爾公司高節(jié)能電器的成功開發(fā)不僅使企業(yè)自身獲利,打破了“科技是外國的高”的國人常識思維,也充分表現(xiàn)了跳出常規(guī)思路,提高自主創(chuàng)新能力的當代要求。
孫中山提出悖論“知難行易”,可見要跳出常識這道框,不受權(quán)威和慣性思維的影響很重要。如愛因斯坦所說:“創(chuàng)造性的精神需要不受違背哲理的常規(guī)和習慣的束縛。”
跳出這道框,善于利用常識卻不被其所桎梏,善于動用創(chuàng)造性思維卻又不是如脫韁野馬的空想,跳出這道框,推陳以出新,革故以鼎新,劃出你生命的圓。
無甚高論,只是常識
著名公共知識分子梁文道著有《常識》一書,封面上有這么一句話:“本書所集,卑之無甚高論。若覺奇怪,則乃此為一個常識稀缺的時代。”書寫得痛快,針砭時弊,妙語連連。可惜書里書外,兩重世界。生活中,因缺乏常識而釀成苦果的事件依舊不時地上演。
當那只金燦燦的飛鹿被工人卸下時,曾經(jīng)霸占全國乳制品市場大半江山的三鹿集團就此轟然倒下,僅僅因為在制造商眼里稀松平常的一樣化學物質(zhì):三聚氰胺。連同前幾年的蘇丹紅、孔雀綠、毒奶粉等案例,中國本土食品制造業(yè)面臨著公眾的質(zhì)疑與受害者的譴責,甚至引發(fā)蝴蝶效應(yīng),為本土商品的出口生生設(shè)下更多的障礙,惹來更多的麻煩。凡此種種,皆是出事廠家為“偽”常識所誤,錢垢蒙心,棄常識于不顧,玩火自焚。而這一切本不應(yīng)該借由立法來管制,而是一份自然而然的道德準則與行業(yè)的約束。其荒謬性不啻于用未消毒的器械給病人開刀,結(jié)果只能是遺禍無窮,倒了一家公司,傷了一個行業(yè),害了一群人。
而當房價高漲,地皮緊俏時,為牟取更大收益,不少地方政府常常為地產(chǎn)商開道,運用種種手段進行拆遷工作。有的甚至采用公投的形式,美其名曰民主,實則不過又是一出笑話。盧梭在《社會契約論》里開宗明義:天賦人權(quán)。而經(jīng)由數(shù)百年的不斷豐富與完善,個人的權(quán)利越來越多,但其要基不處乎三樣:自由權(quán)、生命權(quán)、財產(chǎn)權(quán)。這早已為西文社會視作常識,可嘆那些自作聰明的官員自以為是,企圖被民主的外衣而稈專橫弄權(quán)之實,棄千百居民的人權(quán)若無睹。其可笑性不亞于讓全體投票表決是否集體自殺,結(jié)果只能是爭執(zhí)頻頻,不見消停。飽了一批蛀蟲,壞了一幫良民,毀了一個政權(quán)。
其實以何止如此。李玟想請岳飛替其填寫歌詞,中青賽上選手不知長安街位于哪國,這是文化常識的丟失;山西煤礦連年坍塌,太湖嚴重污染,這是產(chǎn)業(yè)常識的錯位;劉翔因傷退賽招來辱罵,中美籃球賽時場下的噓聲和喝倒彩,這是體育常識的稀缺;遇見老弱病殘不再主動讓座,闖紅燈養(yǎng)成一種條件反射,這是公共常識的遺落……或許這當真是“一個常識稀缺的時代”?
民間有句謎語:“道士腰間兩個蛋,和尚肚下一條巾。平平常常兩個字,難倒多少英雄漢。”謎底是:平常。而這“常識”,好在這“平常”,也壞在這“平常”,以致于不少人嘴里說得清,辦起來卻是一塌糊涂。這里頭,有周遭環(huán)境的牽制,各種浪潮沖擊后導(dǎo)致的短暫迷失,物質(zhì)的過快豐裕,等等。但更多的還是需要我們身體力行,讓常識真正變得平常和認識。而不是耍耍嘴皮子。
倘若真有這么一天,那本文所議,當真“卑之無甚高論”了,不過只是常識而已。
這是常識
這里是鎮(zhèn)上的一所有名的小學――長實小學。在時而任教的老師們個個教師精英,據(jù)說都培育出了不少的人才。看,教學樓上還掛著一紅色簾子,上面寫著:狠抓基礎(chǔ),牢記常識。
鄭小毛是長實小學三年級的一名學生,學生勤奮、刻苦用功。一次,班主任常老師批改到小毛的作文時,突然大怒,馬上把小毛叫進了辦公室。
“你看你這是作文嗎?你會不會寫作文啊?”常老師拍著桌子說,眉毛向上翹起且不時地顫抖著,臉氣得也發(fā)白了。常老師認為他教的學生一定不會寫這樣的作文的。
“我……”小毛害怕地向后退了退,手不停地扯著自己的衣服。
“寫作文一定要遵循‘總-分-總’的形式,除了這種形式的都不能算是好作文,這是常識,知道嗎?”
小毛若有所思地點了咪頭。
此后,小毛每次寫作文都按照“總-分-總”的形式去寫,而且每次都被評為范文。
小毛的父親名叫鄭徜十,是教育局的副局長。一天,小毛在家里寫作文,父親走過來,拿起小毛的作文看。不料,父親突然臉色大變,吼道:“兒子啊,你怎么寫出這樣的作文來呢?真是太丟我的臉了!”
兒子站起來,理直氣壯地說:“我這是按照‘總-分-總’的形式寫的作文,這是寫作文的常識!”父親氣得直跺腳,馬上去學校找老師,生怕兒子的前途就此毀了。
常老師接待了小毛的父親。小毛的父親還沒坐穩(wěn),就蹦破滅大罵:“你是怎么做老師的?怎么教孩子寫那樣的作文?寫作文要開門見山,這是常識,你懂嗎?”
“懂,我當然懂,對不起,鄭局長,我以后會改進我的教育方法的了!”常老師連連點頭,腰彎得像個七十歲的老人家。
在旁的小毛聽得一頭霧水,就問老師:“您不是說:‘總-分-總’式是常識嗎?為什么現(xiàn)在又肯定我父親說的呢?”
常老師小聲地對小毛說:“你父親說的話都是對的,這也是常識,記住啊!”
小毛走到操場,一直想著:到底什么才是常識呢?突然,小毛看見教學樓上的“牢記常識”幾個字不見了,原來今早的一場雨把它們沖掉了。
小毛還是想著,常識,是什么呢?
父親不知道的那些常識
我的父親,一個老實巴交的農(nóng)民,只認識自己的名字,對于他來說,很多常識不“常識”。
父親來看我,他從他那深藍色的口袋中拿出一個紅色塑料袋,小心翼翼地說:“娃,這是爸從你阿三叔開的小商店買來的‘腿火腸’,興許你愛吃。”全宿舍的人聽了哄堂大笑,那是“火腿腸”,真是鄉(xiāng)巴佬,連常識都不知道。其中一個女孩說道。父親望望我,孩子般低下頭,雙手搓著眼前的塑料袋。我回頭看了那位舍友一眼,依舊安靜地說道:“是的,我的父親是鄉(xiāng)巴佬,但是他培育出的女兒并不比每一個城里人差,我愛他。”第一次,我在父親面前說出這句話,奇怪,以前覺得很別扭,可是現(xiàn)在,我坦然地說了出來。
高三最后一次家長會,班主任說,叫你家長過來吧,我們都想知道他教育子女的心得。我知道,從高一到高三,盡管成績總在全年級遙遙領(lǐng)先,每次開家長會,我的家長總是缺席。老師說,你這個做班長的,應(yīng)該先做個表率。于是,父親來了。老師讓父親上去發(fā)言,父親不會普通話,于是,操著一口客家話,父親只說了一句:“娃很聽話,不用管。”這時,我聽到課室里,學生與家長一片竊竊私語,有的說:“普通話,這是常識。連這都不會。”父親聽不懂,還以為別人在夸他,于是,高興地朝人群笑笑,走了下來。這時,一個調(diào)皮男生用客家話對父親道:“沒文化,連常識都不懂。”這一次,我什么也沒說,拉起父親的手,走出了課室。一路上,父親總是自豪地重復(fù)那句話:“娃,爸不好,沒常識,老給你丟臉。”我將父親送到車站,說道:“爸,有時候,不一定人人都知道所有常識,我不知道尊重他人算不算常識,如果算,他們難道就知道常識?”上車前,父親將一個邊角已磨損的紅包遞到我手中,說道:“娃,快那個什么考了,別省著用,爸在家好著,別惦記。”
我承認,我的父親沒什么常識,他不大生產(chǎn)地球是圓的,他不知道“萬有定律”,他不知道為什么會有四季交替,他不知道地鐵,他還不知道什么叫高考,但他知道在高考前叫女兒別惦記他,吃多點肉,好好好考。父親不知道他們眼中的很多常識,但他們難道就懂得如何尊重人這個常識?
父親啊,有些常識咱不知道也罷,只要咱還知道如何去愛人,去尊重人。您放心,女兒不會讓您失望,我還給您買了一條褲子,準備在明年那個他們眼中的常識,而您卻不知道的父親節(jié)送給您。
我筆寫我心
我看著表,時間一分一秒地過去了。還有不到四十分鐘了,看來我犯了常識性的錯誤:沒有為作文留下足夠的時間。
常識,常識,我該怎么辦?考場作文以寫議論文為上策,這是臨考前老師耳提面命的常識;考場作文最忌標新立異,這是課堂上老師再三強調(diào)的常識;考場上,你不要胡思亂想,這是出門前媽媽再三囑咐的常識。
天啊,這么多的常識,可是我完全沒有按照常識去做,我該怎么辦?
我告訴自己要冷靜,是的,冷靜也是考場上的常識;我告訴自己要自信,是的,自信也是考場上的常識;我告訴自己要機智,是的,機智也是考場上的常識。
環(huán)故(應(yīng)為“顧”)四周,大家都在奮筆疾書,都會是些什么要(應(yīng)為“樣”)的文章呢?大段大段文采飛揚的佳句?一個一個妙筆生花的詞語?還是引經(jīng)據(jù)典或是評論時事呢?應(yīng)該都會有吧?考前都做了好些準備的,考場上就要應(yīng)用自如,這是常識。
可是我呢?要是讓老師知道,必然要急得不行了:“告訴你多少次了,怎么總不聽呢?”要是讓媽媽知道了,肯定又要教育我了:“考高考啊,你怎么能冒這樣的險啊!”
是的,很明顯,我沒有按常識出牌,寫到這兒,五百字了,沒有一個經(jīng)典的論據(jù),沒有一個華麗的句子,當然也更沒有引用典故,引用名句等必要的考試手段。我這篇文字算什么呢?無論如何也算不上考場上的“常識”文本,標準文體——議論文啊。
我聽見自己的心跳聲,我知道自己很緊張。在這樣大型的考試里做出這樣大膽的舉動,如此不計后果。
但我也有自己的常識,我知道,我要做的就是我筆寫我心;我知道,我要做的就是在每一個文字中留下自己的感情;我知道,我要堅持自己的選擇。
總要有人突破常識,才會有新的天地,就像那第一個吃番茄的人;總要有人走出常識,才會有新的創(chuàng)造,就像雜交水稻的誕生。
我輕輕的(應(yīng)為“地”)笑了。是的,我不是一個乖孩子,沒有按常識完成作文,但是,我知道,我做了我該做的。——在寫作中寫自己最真實的。其實,這又何嘗不是常識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