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黃山市七校聯考語文試卷分析報告
命題意圖與指導思想
一、命題意圖
1、鑒于“七校”聯考為素質測試,本次命題的出發點和根本點側重于語文綜合素質和思維能力的檢測。
2、 基于我省自主命題的現實,設題力求平穩、適中、有地域特色。
二、指導思想
以科學、規范、合理為原則,力求達到:
1、穩中求變:大部分題目的題型與XX年高考基本保持一致,分值配置與XX年高考相同,設題思路及角度有變化。
2、實中見新:力求內容厚實、布點合理、設題規范科學,選材凸現時效性、經典性、人文性,滲透地域文化(ⅱ卷18題閱讀材料)。
試題的總體評價
整卷的預測難度為0.62,實測難度為0.58(文)、0.51(理),平均分為89.8(文)、75.1(理),試題有一定難度。
第1—6題為單項選擇題。預計第3題、第5題、第6題較難,實測結果表明第6題的得分率低,其次是第3題、第5題;這6道題中,得分率較高的是第1題、第2題、第4題。
第7題為文言文翻譯題,考查點涉及到了常見文言實詞、虛詞的用法,沒有牽涉特殊句式,實測難度為0.4。
第8、9題為古詩詞鑒賞題,設置了兩小題,把考查重點放在意象、意境和詩歌表現手法的賞析上,實測難度為0.35。
第10題為名句填空題,設題考查的點比較細微,實測難度為0.7。
第11—14題為文學作品欣賞。11題考查學生把握文章內容和結構的能力,實測難度為0.52;第12題考查鑒賞文學作品的表達技巧,實測難度為0.45;第13題考查對文中重要詞語的理解,實測難度為0.71;第14題注重考查學生體會文章主旨及探究作品中的重點、難點問題的能力,實測難度為0.51。
第15—17題,主要是考察語言基礎知識的運用,實測難度為0.60。
第18題考查語言的概括能力,實測難度為0.51;第19題考查語言運用仿寫句子,實測難度為0.53;第20題考查語言表達的簡明連貫得體的能力,實測難度為0.48。
第21題作文考查在一定條件下表達真情實感、闡發個人觀點的能力,實測難度為0.71。
試卷的整體結構與XX年高考題基本保持一致,目的在于消除考生的陌生感,最大限度反映考生的實際能力。文字材料緊抓時代脈搏,彰顯地域文化特色,旨在引導學生關注時事、熱愛家鄉;作文力圖讓學生有話可說的同時,注重文章的立意和結構形式,培養學生合理選擇運用作文材料、創新思維的能力。
本套試卷注重與考綱、教學大綱的聯系,適綱性較強。試題難度稍大,顯現了一定的區分度。
答題情況的分析和評價及教學建議
第一大題是一篇社科類文章,介紹了現代城市生活對人的大腦思維的負面影響。。其中,得分較低的為第3題,d項犯了推斷絕對化的錯誤,近30%的考生忽視了這一點。
第二大題是文言文閱讀題,選文選擇了唐李翱的《楊烈婦傳》。4、5、6三道客觀題分別考查實詞含義及用法,文言虛詞的含義及其用法,篩選文中信息,歸納內容要點,概括中心思想,實測難度總體為64%。第6題考生答題出錯較多,原因是許多考生忽視了文意的整體把握。
第7題文言文句翻譯的抽樣調查結果表明,難度較大。要求翻譯的三個句子中,主要涉及了一些常見的文言實、虛詞及對句意的整體理解。翻譯時出現了一些典型錯誤,主要的失分情況為:
1、平時文言詞匯、句式積累不夠,對關鍵詞的理解失誤。如“宜相與致死以守其邑,忍失其身而為賊之人耶?”中的“宜”“相與”學生不知如何翻譯!办唷弊钟10%的試卷將其誤認為是某種食品。這個字出自歸有光的《項脊軒志》。
2、句子大意弄錯,就詞論詞,脫離翻譯的大語境。“與其”40%的學生直接將這個短語理解為選擇關系的關聯詞,故譯成“與其……不如”,導致句意錯誤。
復習建議:加強必修1—5中文言文與選修《古代詩歌散文欣賞》的誦讀;強化考試技巧訓練,重點在于引導學生多根據上下文語境與題目選項來推斷、驗證所譯內容是否通順。
第8、9題古詩詞鑒賞:材料是宋朝方岳的羈旅詩《泊歙浦》,總分9分,抽樣表明,平均分為4.01。
第8題,約82%的學生能夠正確寫出四個意象,出現錯誤的原因是,部分學生沒有弄清意象的基本含義,而錯誤的將“人行”“雁落”“吹角”等表示動作行為的詞語作為意象。在概括詩歌意境時,只有16%的學生能夠準確寫出“凄清、冷寂”,誤答“孤單”“悲傷”“荒涼““蕭條“的較多。
第9題,得分很低。在全市4000多分試卷中,只有12人準確的回答出大雁是形象的,客愁是抽象的,詩歌將形象的景與抽象無形的情結合起來,情景交融。學生之所以無法答出,根本原因在于錯誤的理解了客愁。他們將“客愁”這種羈旅愁思理解為“愁客”——憂愁的客人,因此沒有辦法想到無形的情感和有形的景這個得分點。
復習建議:在復習詩歌鑒賞這個考點時,應當先以課本為主,將五冊必修和中國古代詩歌散文中的手法、情感有代表性的詩歌提出,進行分類歸納總結,務必讓學生熟悉詩歌類型,對詩歌創作手法有感性認識。其次,要求學生明確詩歌鑒賞中的概念,比如:意象、意境等等。
第10題為名句名篇的默寫題,8選5。主要的十分情況為:
1、同音字及形似字混淆不清。如“蓑”與“簔”、“平”與“憑”、“生”與“身”、“曖”與“暖”、“際”與“季”等。原因在于平時背誦重音不重形,或上文字面誤記,如將“平”誤為“憑”,是因為前面的“任”字導致的錯誤。
2、識記內容模糊,只有大意。如“士不敢彎弓而報怨”寫為“士不敢彎弓而射箭”。
復習建議:加強理解性識記;提倡手腦并用的記憶。
第11—14題是考查學生閱讀文學作品的能力,選文是羅蘭的作品《歸零》,旨在引導考生披文入情,發掘文本的內在蘊涵,培養學生積極樂觀面對人生、實現人生價值的人生觀。
在設題順序上,以“整體感知——局部分析——整體把握”的思路,更加切合閱讀文本的思維方式。
第11題著重考查學生重在對文章內容和思路把握。學生的主要失分情況是:在答題時90%的同學只想到從結構作用去分析,而沒有從內容和結構兩方面全面考慮,導致這題的得分率很低,均分只有1.8分。
第12題考查鑒賞文學作品的表達技巧,關鍵是對修辭手法、修辭效果的分析要準確到位。失分情況主要是:對修辭手法把握不準,很多同學答出了排比、設問、你擬人等修辭手法;在回答作用時只答修辭手法本身固有的作用而不能聯系具體的文本內容。這道題的均分只有2分。
第13題考查的是對文中重要詞語的理解!皻w零”的表層意思很好理解,關鍵是深層含義的理解。計算器執著于每一個細小數字,正如有些人執著于名利,一生為名利奔忙,計算器可以瞬間讓數字消失,正如一個人無論獲得怎樣的名和利,都會失去。許多學生在回答時:只答深層含義不答表層意思或者在答深層含義時只是抒發人生感慨、談人生態度,從而偏離了題目的要求。本題均分為3.2分。
第14題本題考查探究作品中的重點、難點問題的能力。學生的答題失誤主要在:約30%的學生只是將這句話作了解釋;70%的學生只是就面對歸零的人生該持怎樣的人生態度做了回答,而不能將文章的主旨進一步升華,從人生價值的層面作進一步探究;僅有10%的學生不僅回答了要坦然面對歸零的人生也回答了在生命過程中,主宰命運的還是自己;而生命消失,精神還可以不滅。本題的均分為4.1分。
由此可以看出,學生對文本重視不夠,審題時不能細致地感受題干中的提示信息,是答題失分的主要原因。訓練中仍需增強學生的文本意識和審題能力。
復習建議:在訓練中注意引導學生對優秀的經典散文的誦讀,披文入情,鍛煉語感;注意加強現代文閱讀題的建模;做題時,要加強對題干的審讀,了解清楚其中的隱含信息;答題時的語言表述能力亟待加強;同時要引導學生分點答題、分條陳述。
第15—17題的總體難度不大。從實測結果來看,得分率較低的是第16題。
第15題考查學生識記字音的能力,選用的都是常見常用詞語的字音。抽樣統計結果表明:60%的考生能正確判斷b項完全相同。主要的錯誤點在于學生對“帖”、“翹”這類多音字及“粳”等判斷不準。
第16題為成語題。主要是從感情色彩和對象誤用兩個角度設置,a、b、c三項都是對象無用,d項的“不刊之論”容易錯用為貶義詞。
第17題為辨析病句,需要考生掌握必要的語法知識和敏銳的語感。抽樣統計結果表明,53%的學生能判定正確選擇為c項;15%的學生不清楚a項中“靠的是”與“取得的”屬于句式雜糅;12%的學生沒有發現b項中“開展”缺少了賓語;
30%的考生不能判斷d項中的主客倒置。可以說,d項中“他所處的沙皇統治下的黑暗現實和他產生了不可調和的矛盾”在很大程度上迷惑了不少考生。
復習建議:加強音形意的歸納整理識記;加強語言基礎知識部分的常規練習,做到平時滲透、不生疏;病句題注重抓特殊和分析句子結構相結合的方法。
第18題考查學生語言的概括能力。題干要求概括的是一句話新聞?忌痤}時僅僅停留在信息的篩選層面上,而缺乏對信息整合的深層把握。故很多為“匯集精美雕刻的第三屆文博會開展”,“ 和諧徽州將亮相第三屆文博會”,“大型木雕再現古徽州繁榮景象”。這主要是對新聞的五要素和文體結構把握不準導致。
第19題考查學生語言運用連貫得體的能力,采用高考中常見的“仿句”題型。本題要求考生能夠讀懂題干和例句的隱含信息,即找出例句的句式、找準表述的重點(句子的本意為看到社會的一些不良現象,所以懷念善良或高貴)、句中要在“我為人們的……”這里出現“豐富”、“善良”、“高貴”的反義詞。很多學生沒能明白題目的要求,一些學生偏離“善良”“高貴”從社會一些好的現象出發去談感動。
第20題考查學生語言綜合運用的能力。難點在于(1)漫畫的題目既要有文學意味又要有諷刺意味,能揭示漫畫的寓意,許多學生的題目為“理想”或者“我的理想”不能揭示漫畫寓意;全市4000多份卷子只有兩位同學答出“特困生”或“特困生的理想”;(2)寫一段解說性文字,同學理解出錯。解說性文字一般要解釋畫面內容、談諷刺意義。而55%的同學僅談諷刺意義或者避開畫面談對教育的看法,更有甚者理解出錯,如“漫畫諷刺了一些不懂得好好珍惜學習機會的學生”。
復習建議:做題時加強對題干的審讀,了解題中的隱含信息;加強語言表達運用題的訓練,注重類型的整理歸納;注重語言表達能力的提高。
第21題是一道話題作文題。能力層級為d級。要求考生以“雨過天會晴”為題,寫一篇文章。
從評卷情況來看,出現了一些敘事具體、內容翔實,感情真摯,語言富有文采的考場習作,但是在閱卷過程中也發現了不少的問題:
。1)審題意識不強。此次作文命題形式為附有提示語的命題作文(標題作文),但是因為不少考生審題意識不強,沒有認真關注題目內容,將命題作文(標題作文)當成話題作文來寫,甚至篡改題目。例如有考生將題目寫成 “雨過會天晴”、“雨過總是晴”、“風過•雨過•晴”、“陽光總在風雨后”等等。
。2)宿構、套作現象比較嚴重,模仿味很濃。例如此次閱卷中發現了許多以“付出總有回報”、“態度決定一切”、“細節決定成敗”、 “信念是人生的一盞燈”、“春來草自青”等為題的文章。
。3)敘寫現實生活不夠!坝赀^天會晴”是隱含比喻意味的文題,文題旨在引領學生關注生活、關注社會、關注自我、關注未來,努力體現主流價值觀。“雨”指的是生活中帶有災害性的事物或現象,例如XX年南方風雪災害和目前發生在祖國北方多個省市的暴雪災害、奧運會圣火傳遞的風波、XX年發生的5•12汶川大地震、目前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機、臺海和平的曲折艱難、農民工紛紛失業下崗、大學生畢業就業難以及自己人生旅途中挫折、坎坷、失敗等等,都可以視之為生活中的“雨”,這些生活現實,都值得我們用一種“雨過會天晴”的眼光去審視,心態去對待!疤烨纭敝傅氖巧钪械睦щy被戰勝、問題被解決、危機被消除、風波被平息、苦難終過去、一切變得美好幸福起來。但是從閱卷來看,有相當一部分學生對這一點不能體悟到。
。4)考生思維品質有待提升。不少考生,寫議論性文章,思路狹窄,以敘代議、堆砌事例,而沒有必要的議論分析或者就事論事,缺少理性思考;寫敘事抒情性散文,缺乏對生活的真實感悟,材料貧乏,事例老套陳舊。
(5)文面不整潔,書寫不規范。
復習建議:加強審題訓練;注重文章結構形式美;提升學生的思維品質,引導學生關注生活、關注人生,抒寫生活、抒寫人生;積累一些與現實生活緊密聯系的作文素材;注重文面書寫及標點的正確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