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高考語文作文名師點津系列――讀書當用“作文眼”
在閱讀與寫作之間建立一座橋梁——
1.閱讀與作文直接結合;
2.閱讀讓寫作獲得新視角。
[作家 范文]
雪
不知不覺地,一串關聯雪的句子,隨著飄落在我襟袖間的雪花兒,潛入了我的心底——“撒鹽空中”或是“柳絮因風”么?那些比喻,名則名矣,卻未免舊了些,“雪滿天山路”或是“大雪滿弓刀”么?那些描摹,壯則壯矣,又同眼前所見的,不怎么對景兒;“高堂明鏡悲白發,朝如青絲暮成雪”么?雖然,這橋頭,這路上,來去匆匆的人們中間,確有“早生華發”者在,可人家卻未必都肯領受詩人拈出的那個“悲”字。于是,我不禁想起了魯迅先生那句“……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來了。
呵,雪,純潔的雪……你曾經含了人間正氣,乘 著天際雄風,凝做喜人的豪雨,潤物的甘霖;你曾經給大地增添了多少生機與活力!可一旦朔氣彌天,你,就在一瞬之間,化做這紛紛揚揚的奇異的結晶體,默默地,輕輕地,飄落了下來……
是的,這雪,確是“死掉的雨”呵……
可我,沿著柏墻前行,雪花兒撲面而至,撫著我的額頭、臉頰,只覺得它清而不冷,潤而不僵,雪,又似乎跟個僵冷的“死”字無關了……噢,這時候,我似乎更傾心于魯迅先生把“雪”比做“雨的精魂”的意境——不是么,如果并非精魂,又怎么化入春泥,幻為那無邊的野花芳草呢?這猛然讓我想到,自古以來,人們貫以“鞠躬盡瘁,死而后已”,作為稱頌無私精神的至高的贊語,如今么,或許有些不足了——請看這雪,這死掉的雨,生前滋灌萬物;死后,更同大地合一,竭力孕育著新的春色,新的豐年——這,竟是“死而不已”了。
是的,死而不已,正是雪的使命;死而不已,也是一切生者有幸領略的至高的詩意,人的精神境界的絕頂。
……
呵,獻而不惜,死而不已——這可是雪所昭示的人生真諦?而你啊,圣潔的雪,不就是天地間雄風正氣所凝聚成的不死的精魂么! (韓少華)
[范文啟示]
我們在《前言》中見識了郭沫若“用人家的構思,套自己的生活”的技巧,現在又領教了韓少華用“一串關聯雪的句子”串出了一篇美文的功夫。
精心品味,那“一串關聯雪的句子”,分別透射了作者各自的視角和情感;而韓文《雪》則表現了作者對雪的升華了的情韻和意蘊。
看來——
1.閱讀,要善于發現和體會作者的獨到技法 。比如:作者為什么在這里賣關子?為什么在這里故意留一手?
2.推而廣之,每遇到一個學習材料、生活經歷,就要考慮怎么把它用到以后的作文中。這樣時間長了,你就擁有了一雙“作文眼”。
【實用兵法】
“作文眼”閱讀法
1.抽取-提煉
(1)抽取
一篇文章、一部書,都是一個駁雜、凌亂的信息群;我們只抽取最精華的一點。
[舉例]
讀魯迅的《祝福》,學習“通過寫眼睛刻畫人物精神世界”的手法。
(2)提煉
將“抽取”的“一點”與其他相似手法建立聯系,提煉出規律性的寫作技法和高層次的寫作視角。
[舉例]
將《祝福》的“通過眼睛畫人物”與魯迅的其他相似手法建立聯系:
◇《孔乙己》中通過“穿長衫而站著喝酒”畫其迂腐窮酸;
◇《藥》中通過夏瑜的“這大清的天下是我們大家的”表現其革命理想;
◇《阿q正傳》通過畫圓圈刻畫人物的精神勝利法;
……
提煉規律——
①通過典型化的 細節表現個性化的人物。
無論是刻畫祥林嫂的眼睛還是孔乙己的站相,無論是描寫夏瑜的口頭禪還是阿q的畫圓圈,都是藝術創作中一種典型化的手法。
②通過具象化的形象表現抽象化的主旨。
無論是祥林嫂的眼睛,還是孔乙己的站相、夏瑜的口頭禪、阿q的畫圓圈,都是人物精神世界的理論概括,是把抽象的概念具 象化的手段。
[趁熱打鐵]
請你以“魯迅筆下的景物之美”為題,寫一篇文學評論。
2.拓展-想象
拓展,即對作品“高度濃縮”、“相對空白”或“未確定”的地方進行領會、開掘和補充。
拓展,必須充分發揮想象力。
[舉例]
魯迅《秋夜》中句——
哇的一聲,夜游的惡鳥飛過了。
拓展點 哇 夜游 惡鳥
想象角度 聲態 時空 效果 夜色 動態 感覺 惡 感覺
[趁熱打鐵]
對“長河落日圓”展開拓展想象。
①長:
②河:
③落:
④日:
⑤圓:
3.串聯-升華
(1)串聯
[舉例]
讀了魯迅的《祝福》,由祥林嫂串聯文學名著中的女性形象。如《包身工》中的蘆柴棒、《青春之歌》中的林道靜、《紅樓夢》中的林黛玉等。
(2)升華
串聯的目的:
①通過分析,形成見解,達到認識的升華。
②通過比較,獲得寫作新視角。
[舉例]
◇由祥林嫂串聯文學名著中的女性形象之后,以《文學作品中的女性形象掃描》為課題進行比較研究,解剖人物形象,分析表現手法,探索規律,形成見解。
◇由唐詩《楓橋夜泊》串聯歌曲《濤聲依舊》,尋求“緣古意創新意、緣詩情通歌情”的手法。
[提示]
養成做讀書筆記的習慣
讀書有得,就該隨手記下來:
1.或感想,或精彩段落;
2.或寫入小本本,或載入卡片;
3.要立即動筆,不能遲疑。
【佳作驗招】
[上榜佳作]
題目:閱讀下面的文字,根據要求作文。
在漢語里,“三”是個有意味的數詞,構成了很多詞語。比如:“三思而行”,“三省吾身”,“舉一反三”,“三人行,必有我師”,“三個臭皮匠,頂個諸葛亮”等等。這些詞語既是社會生活現象或人生經驗的概括,又隱含著一定的文化意蘊和人生哲理。
請根據你對上述詞語或你所熟悉的其他帶“三”詞語(注意“三”在詞語中的含義)的聯想與感悟,寫一篇文章,可以就某一個詞語聯想思考,也可以把幾個詞語聯系起來思考。
要求:自定立意,自擬標題,自選文體,不少于800字。
例文:
堪思量
老子說:“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
物。”源遠流長的中國傳統文化的長河里, 從“中國傳統文
有關“三”的哲理典故比比皆是,如“三 化”中“抽取”“有
省吾身”、“三緘其口”、“三思而行” 關‘三’的哲理典故”,
等,不勝枚舉。這些短語中的“三”,大 提煉出“在傳統文化
都不是確指,而是包含有“多數”“反復” 中,‘三’ 凝聚著中
等含義。可以這樣說,在傳統文化中, 國古代哲學思想的精
“三”凝聚著中國古代哲學思想的精華。 華”的寫作角度,以
三省吾身 切合作文題目的要求。
荀子曰:“君子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
行無過矣。”看來,君子與凡人的差別不在 文章扣住“三”
于是否行無過,而在于是否能反思行為,反 字,選取了“三省吾
省自我。人非圣賢,孰能無過?何況一般的 身”、“三思而行” 、
人呢!有了過失,沒有什么害怕的。關鍵在 “舉一反三”三個成
于過失者要有時刻警醒自己的意識和行動, 語“串聯”組合,挖
要在多次的反省中尋找失敗的原因,總結失 掘“升華”其蘊含的
敗的教訓,“不貳過”,這才是獲取成功人 人生哲理。論述過程
士的關鍵。 用例準確,分析充分。
然而,反思自己是嚴格解剖自己的艱難
過程,并非一蹴而就,它需要經歷一次次痛
苦的考驗。“三省吾身”是循環往復的檢討,
經歷著恒久的折磨。反思愈頻繁徹底,也就
愈能達到至善至美的人生境地。
三思而行 將三個成語各自
這個詞出自《論語》。魯國的大夫季文 不同的含義,歸結到
子,做什么事情之前都要反復地考慮。孔子 “思維方法,哲學思
知道了,說:“想兩次就可以了。” 想,人生智慧”上來
像魯國大夫季文子這樣的人,有智慧, 理解,這是“讀”的
有才華,遇事再思就可以了,孔子認為用不 “升華”。
著“三思”。后來,“三思而后行”,成為
人生必不可少的思維方式和行為準則。一般
地講,我們遇到問題,應該動腦想一想。一
思,確立做事的目的、方式、方法及原則;
再思,從相反的方面去推敲做事的方式、方
法 和結果;三思,通盤考慮,全面衡量,篩
選出最優方案,確保萬無一失。只要是把問
題考慮得周到了,想得仔細了,做到穩妥了,
那么,也就達到了思考的真正目的。
應該看到,人們的過失大部分是由于莽
撞不計后果造成的。特別是我們年輕人血氣
方剛,更易喪失理智,感情用事。所以,長
輩教導的“凡事多動腦子,三思而行”,就
顯得十分重要了。
至此,不禁讓我想起了《籬笆•女人•
狗》中的主題歌的歌詞,因為它對生活中的
人們的勸誡很耐人尋味:
“再也不能這樣活/再也不能那樣過/生
活就得前思后想/想好了你再做。”
舉一反三 開頭引用老子的
“舉一反三”的意思是告誡人們從一件 話引出話題,主體部
事情類推而知道許多事情,其實就是一種由 分以三個成語作小標
此及彼,以已知推理未知的方法。這個詞語 題,結尾部分以精練
正好體現了在事物的紛繁復雜之中探尋一般 的語句歸結全文,這
規律的特征,所包含的“一”,即一條適用 種“總-分-總”式的
于解決一類問題的思想、經驗和規律,體現 結構,章法嚴密,結
無限的生活現象中蘊含有限的規律、有形具 構嚴謹。
體的物象里面潛藏著無形抽象的生活哲理和
智慧。因此推求規律先要盡可能窮盡其“三”,
抽象其本質特征,形成解決問題的方法,再
去指導實施疑難問題的解決策略。
“三”字是一臺顯微鏡,讓我們窺視出
一種思維方法,一種哲學思想,一種人生智 結尾不僅情趣深
慧,其中的學問大著呢! 長,更把分析輻射到
“三”字涵義,堪思量喲! 了文外,引人思考。
(湖北一考生)
[滿分作文]
獨上高樓
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斷天涯路。
——題記
曾經以為,古代文人的生命會簡單而明了,時代賦予他們簡明的期望:入相出將,封妻蔭子。然而,是誰?偏偏要拋開那些世俗的期望,獨上高樓,為自己的人生另擇一條路?
一、李白
是黃沙漫天,北風吹雁中騎驢高歌的歌者么?是以霓為線,以虹為鉤的海上釣鰲客么?是遍訪青山綠水、且歌且行的游者么?在那個煙花三月的時代,人們對你的期望是歌功頌德,取悅帝王換取高官厚祿;而你,偏偏要獨上高樓,在朝要高力士脫靴磨墨,在野要放白鹿于青崖之間。
于是你注定要孤獨,“舉杯邀明月,對飲成三人”,然而你傲然,“鐘鼓饌玉不足貴,但愿長醉不復醒”
而當我們回望唐朝,站在盛唐中間的不是帝王,而是你啊!
酒入豪胸,七分釀成了月亮,剩下三分嘯成了劍氣,繡口一吐就是半個盛唐。
二、蘇東坡
是揀盡寒枝終不肯棲的寒鴉么?是舉杯邀明月的飲者么?是穿越了十年生死痛苦一場的癡漢么?
在那個“群星薈萃”的時代,人們對你的期望本是韜光養晦,游戲筆墨罷了,而你偏偏要獨上高樓,你的光芒刺痛了 那些 習慣于黑夜的眼睛,你注定要承受官場和文壇一齊潑來的污水。
而我只看見你青青的竹枝,腳上的芒鞋,被雨淋濕的脊背,你的笑容從容灑脫,你的眼中只有秋風綠水泛清波。
你堅守著自我,從而達到讓后世 永遠仰望的高度。
三、辛棄疾
是落日樓頭,斷鴻聲里的江南游子么?是恨古人不知你為狂人么?是不啼清淚長啼血的悲鳥么?
在那個崇尚享樂的年代,人們對你的期望本是吟花弄月,賣弄詩文罷了,而你偏要獨上高樓,“把吳鉤看了,欄桿拍遍”。
一邊是“斜陽正在,煙雨斷腸處”,另一邊卻是“寶馬雕車香滿路”,而你,執意要做燈火闌珊處的伊人。
你痛斥,“君莫舞,君不見,玉環飛燕皆黃土”;你彷徨,“倩何人換取,紅巾翠袖,揾英雄淚”;你期待,“醉里挑燈看劍,夢會吹角連營”。
我多想跨越千年時空,共你醉明月。
在菊花開篇的南山西疇,臨清流而賦詩;在明月朗照的深山竹林,撫琴而長吟;在明月下你們獨上高樓,拋開世俗的期許,在青山綠水間吟哦著流水般輕揚的詩句。
若一襲單薄的長衫,略揖一揖,便昂然走進了歷史,從遠古走來,從發黃的線裝書里走來。是你們,因為獨上高樓,堅守了自我,也就在黑夜中守護了永恒的精神家園。
在那些“昨夜西風凋碧樹”的時代,是你們獨上高樓,拋開了世俗的期許,守護了自我,于是守護了歷史的期許。 (重慶一考生)
[點評]
“串聯”文學史上三位名人,由“獨上高樓”到“守護了永恒的精神家園”,“升華”為“守護了歷史的期許”的新視角,充滿詩意的哲理。
“拓展”原作,加以“想象”,一唱三嘆,主題集中,文采飛揚。
[美文清賞]
讓靈魂“示眾”的勇氣
幾天前,我的一本散文集出版。利用雙休日,我在學校圖書館門口搞了個簽名售書活動,購書的人非常可觀。我們開的是“夫妻店”,我負責簽名,我老婆負責收錢、給書。
第二天,我正在圖書館一樓閱覽室看報紙,突然有一男生走向我,遞給我一張鈔票說:“老師,我昨天買的書沒給錢。”
我當即向男生表示了感謝。我不知道這位男生是以一種什么樣的方式拿走書的,但我非常佩服他在光天化日之下讓自己靈魂“示眾”的勇氣。
想起報上刊登的一件事:XX年某天,一位70歲的英國老人詹姆斯在其夫人陪同下來到青島,將他65年前悄悄拿走帶回英國的一顆“龍牙”還給青島水族館。詹姆斯說:“這究竟是什么動物的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曾經拿了別人的東西。”為此,他長期愧疚,并一定要物歸原主。
詹姆斯出生在北京,2歲來到青島。5歲那年,詹姆斯經常和姐姐去水族館玩,并喜歡上了一件動物標本的牙齒,并稱其為“龍牙”。詹姆斯把“龍牙”帶回英國后一直珍藏著。有感于老人的真誠、淳樸,青島水族館后來特地為詹姆斯歸還的“龍牙”制作了一個陳列櫥。
仔細一想,世界上主要有兩種勇氣。一種是追求外在成就的勇氣,比如情竇初開的人希望找個好對象、做生意的人夢想多賺些銀子、寫文章的人渴盼早點出名……這種勇氣改變的是人的身份和地位;另一種是讓自己的靈魂“示眾”的勇氣,比如做了錯事之后的懺悔、損害了他人之后的勇于承擔等等,此類勇氣修改的是一個人的品行。
人要靠超越來建筑自己的高度,而在所有的超越中,做了錯事之后讓自己的靈魂“示眾”是最困難的一種,也最讓人肅然起敬。 (游宇明)
【班門練斧】
1.自選兩首校園歌曲,提煉其主題。
2.任選一題,寫一篇文學評論:
(1)談談方言的美感
(2)紙上歌聲亦繞梁——《明湖居聽書》中的音樂描寫
(3)從夏四奶奶到映川的娘——革命者家屬的覺醒
(4)當代散文的哲理趣味
3.以“書”為話題寫作文。
[參考]
3.思路提示:
(1)時尚的書:時尚的書都是適應社會的熱點出的,其中大部分是熱銷書,商業炒作的痕跡也比較明顯。
文題如《小議讀書的時尚》。
(2)陌生的書:文科的書,理科學生是陌生的;外國的書,中國讀者是陌生的;經驗的書,搞理論的認識陌生的;少數民族的書,漢族人是陌生的……陌生的書是一扇門,是一扇窗,是一個通往新領域的過道……
文題如《讀書人的雜糧野菜》。
(3)過去的書:過去是現在的過去,現在是過去的現在;過去中孕育著現在,現在中隱含著過去。
文題如《到書中去尋根》。
(4)未來的書:未來是今天的延伸,今天的人只有展望了未來,才能更好地把握今天,更自覺地走好今天的人生路。
文題如《讀一點有關未來的書》。
(5)熟悉的書:熟悉的書就像熟悉的人 ,你是否已經真正了解它了?
文題如《從“溫故知新”談起》。
(6)非名家的書:名家的書是 名牌產品,但名家也是從小人物起家的;名家的書是一道名菜,但天天吃名菜你也是回倒胃口的;名家的書是免檢產品,非名家的書要出版須經多少道關口;名家的書可能已經是藤枯前的最后一個瓜,非名家的書可能是原汁原味的燉雞湯……
文題如《給“非名家”一席之地》。
(7)武俠言情書:許多學生喜歡讀這類書,這是不爭的事實;讀這類書就是“精神污染”,就是“浪費青春”嗎?
文題如《我眼里的武俠言情小說》。
(8)“怪”味的書:你聽到過鄉下人吃橄欖爬茅草屋的故事嗎?或者中國人吃榴蓮的故事嗎?
文題如《書的滋 味》。
(9)家具書:近年來,我國開始出現一種專門用于擺設的假書,放在書櫥里,一眼望去都是金碧輝煌的世界名著,實際上那只是些精美的外殼,里面空無一頁。據介紹,這種“書”原是流行于西方的。
文題如《由“家具書”引起的思考》。
(10)無字書:有人說,生活是一杯酒,意味深長,有甜有苦;有人說,生活是一出戲,喜怒哀樂,一幕連著一幕;有人說,生活是一本無字的書,無心人得到的是一片空白,有心人見到的是千景萬象,讀到了無盡意理。
文題如《讀好無字書》。
例文:
關于“讀書熱”
小西:你好!
非常高興收到你的信。
來信談到目前中學生讀書的幾個熱點議題。我想也把自己的一點兒想法說出來,就算拋磚引玉吧。
中學時代,正是渴求知識、形成世界觀之際。而我們的周圍,又是一個開放喧鬧的世界。
幾千年人類文化的積累,日新月異的科學知識,為我們的成長提供了豐富的養料,為我們認識世界開辟了一個廣闊的天地。
面對這浩瀚紛繁的書海,我們這些趕海的孩子貪婪地拾著海邊的貝殼,追逐著一個又一個浪潮。
第一個浪潮是港臺文學熱。
瓊瑤的言情小說、金庸的武俠小說,以及三毛的隨筆都使同學們趨之若鶩,頗有寶玉、黛玉讀《西廂》之情,當然讀后遠不會感到“詞句警人,余香滿口”。為什么這類書會使人如此著迷,我想也許是它給人一種精神上的補償。
中學生處于心理變化的特殊時期,充沛的精力使我們渴望沖出學校這象牙之塔,體會廣闊的外部世界。
于是,我們幻想一個千里獨行俠,浪跡萍蹤于天地之間;到撒哈拉沙漠找一個奇異、灑脫的人生;或者,做一個玫瑰色的夢。這一切離我們太遙遠,但在書中,卻仿佛實現了。這個熱潮至少從最低層次上滿足了我們的心理需求。
第二個浪潮是中外名著熱。
在第二屆文匯書展上,《莎士比亞全集》《紅樓夢》等又大受歡迎。在同學中,談話的話題由瓊瑤轉向賈寶玉。這個浪潮除了與宣傳媒介有關外,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中學生想充實自己,如果想提高個人修養,只讀言情小說恐怕不行。
第三個浪潮是哲學著作熱。
不少中學同學的手中捧著《悲劇的誕生》《自我與本我》思索著,討論著。也許他們還不能完全理解,但這說明,當代中學生已把目光從個人狹小的圈子里移出,移到大千世界,移到嚴肅的人生課題上。也許多少年后,我們會發現,中學時代對這些書理解太膚淺,太片面,但最重要的是我們已邁開思索人生的第一步。
總之,當代中學生讀書的特點是求新、求奇、求廣。當然,新奇之物并非都有生命力,過廣易失于膚淺,這需要我們在閱讀中用自己的頭腦去分辨。在中學階段,不妨“五谷雜糧”多方面地吸收,這樣,可以增強肌體自身的吸收消化能力和抵抗能力。
不同時代的人愛讀的書也不同。我們的父輩曾手捧《鋼鐵是怎樣煉成的》,度過他們的中學時代,而我們今天面對一個開放世界,更要孜孜不倦地汲取知識養料。從幾個讀書熱點看,我們這一代中學生是有希望的一代,是思考的一代,是大膽創造的一代。
不知下一個讀書熱點是什么,小西,你知道嗎?請來信談談你的看法。再見 ,祝你快樂!
小燁
××年×月×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