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教學也可以如此精彩
——讀《蔡明講語文》有感
xx年12月,我參加了在xx中學召開的“xx省中學語文新課程‘教學與考試’研討會”,有幸聆聽了xx省特級教師蔡明的專題報告,拜讀了他的著作《蔡明講語文》。初次看到“蔡明”這個名字,猛然一愣:蔡明,她也會講語文?旋即明白,此“蔡明”非彼“蔡明”也。他的才思是那樣的敏捷,語言是那樣的豐富,積淀是那樣的深厚,研究是那樣的執著,很快就被他吸引了。如今重讀該書,感慨頗多,特將從他的語文教海里擷取到的幾顆珍珠整理出來,與大家共享。
語文成長觀
作文教學的根子在語文。在 蔡老師眼里,語文不是魚龍混雜的“生活”,不是機械冰冷的“工具”,不是單純簡略的“人文”,也不是沒有本質含義的“口語和書面語”,而是“成長”。它著眼于語文本身及對人發展的意義,立足于“以人為本”。在蔡老師心里,語文就如同人體內流動的血液,數量和質量有所不同,人的體質就出現差異,離開它就更不行。人要健康成長,血液就要流動,并隨之成長。
語文學習如同一棵大樹,在不同的階段呈 “遞進”“成長”的狀態。教師如果能抓住語文“成長”的本質,立足于學生本階段的語文素養,并在此基礎上進行訓練、提高,就會讓學生得到成長。
蔡老師從“聽說讀寫思”五個方面引導學生成長,抓住了這五個方面,也就是抓住了語文成長的關鍵和根本。而訓練、培養、造就學生的這五種能力,絕不是靠簡單做練習和模擬試題能奏效的,更不是靠考試分數的評價刺激就可以輕易達成的。教師應該憑借語言文字的媒介,展示語文的無窮魅力,讓每個學生入迷,最終實現自能解讀、自我體悟、自由創造、自主表達。
在日記寫作中成長
“堅持三年不間斷地寫日記的中學生肯定是優秀的中學生;堅持十年寫日記的人,未來的人生肯定不同一般;堅持一輩子寫日記的人,最后的結果只有一個,成為脫離低級趣味的高尚的圣人” ——蔡明
日記寫作有五大作用:促進學生的人格修煉,培養善于反思的品質,催化韌性品質的形成,鍛煉學生的觀察能力,提高語言表達的水平。
讓每一個學生都能在日記寫作中成長,第一要善于發動,第二要善于堅持。對于少數不肯寫日記的人,哪怕寫一句話也得寫,還可以讓全班同學幫助會診,直到找出病因,治愈為止。第三要有好的抓手。提供精美的日記本是第一抓手,練習本或軟面抄因為不精美、不值錢,很容易被學生扔掉,而精美珍貴的東西是沒有人舍得損壞或扔掉的。第二個抓手是時間,每天晚自習安排15至20分鐘寫日記,由班主任或任課老師監督,決不允許隨便占作他用。再加上即時評講、推薦發表,讓這種行為最終轉化為如人們的吃飯睡覺一樣的自覺意識與行為,成為生命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在互批、重作中成長
一篇文章寫成了,如何進行批改直接關系到學生作文水平的提高與否。教育前輩葉圣陶曾對語文教師說過,要教會學生自己修改文章,這是學生作文能力的一個重要方面。然而批改作文不是一件簡單的工作,它包括閱讀理解、鑒別欣賞和求索創新等步驟,又是一個比較復雜的心智活動。蔡老師“四步作文教學法”中的“互批”包括入文解道、因道悟文、品文求佳三個層次。
“入文解道”即依據原文提供的語言文字,逐句逐段地閱讀分析,從整體上初步把握原文的大意、特點。要完成以下工作:1、初讀習作,你的總體感覺是什么?2、習作的大意或主旨是什么?3、主要段落的段意是什么?4、初步發現的錯別字和病句有哪些?
“因道悟文”即品評習作成功之處,體味妙處所在;批評瑕疵之點,診斷癥結之源。要完成以下工作:1、看習作是否切題。2、看選材是否精當。3、看布局是否合理。4、看立意是否深刻。5、看語言表達是否通順、連貫、得體。
“品文求佳”即在前兩者的基礎上再次求索創新,揚優棄劣、取長補短,尋求寫好這篇文章或這一類文章的最佳方案。要完成以下工作:你認為寫好這篇文章的最佳設計方案是什么,寫出結構提綱。
在經過“互批”環節后,作者在批改者的建議下進行“重作”,必要時作者和批改者之間進行商討辯論,尋求老師和其他同學裁決。“重作”環節要做到:1、抓語言文字表達,培養思維的邏輯性和形象性。2、抓謀篇布局,培養思維的組織性和靈活性。3、抓立意主旨的探微,培養思維的廣闊性和深刻性。4、抓事件材料的取舍,培養思維的獨立性和批判性。
蔡明老師抓住了“成長”這一主線,在自己的語文教學中串起一顆顆晶瑩閃亮的“語文”珍珠,也給我們這些迷途中找不到出路的語文教師指明了方向。在我們語文教學特別是作文教學“山重水復疑無路”時,聽聽蔡老師的報告,看看蔡老師的著作,頓覺“柳暗花明又一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