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詞人納蘭性德簡介及代表作
納蘭性德(1655年-1685年),葉赫那拉氏,字容若。下面是小編為你帶來的清朝詞人納蘭性德簡介及代表作,歡迎閱讀。
納蘭性德簡介
納蘭性德(1655年-1685年),葉赫那拉氏,字容若,號楞伽山人,滿洲正黃旗人,清朝初年詞人、一度因避諱太子胤礽的本名保成而改名納蘭性德,之后又改回納蘭性德之名,大學士明珠長子,其母為英親王阿濟格第五女愛新覺羅氏。
自幼飽讀詩書,文武兼修,十七歲入國子監,被祭酒徐文元賞識,推薦給內閣學士徐乾學。十八歲參加順天府鄉試,考中舉人。十九歲參加會試中第,成為貢士。康熙十二年因病錯過殿試。康熙十五年補殿試,考中第二甲第七名,賜進士出身。
拜徐乾學為師。他于兩年中主持編纂了一部儒學匯編——《通志堂經解》,深受皇帝賞識,為今后發展奠定基礎。
他的詞以“真”取勝:寫景逼真傳神。詞風“清麗婉約,哀感頑艷,格高韻遠,獨具特色“。著有《通志堂集》、《側帽集》、《飲水詞》等,
納蘭性德于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暮春抱病與好友一聚,一醉一詠三嘆,而后一病不起。七日后,于康熙二十四年五月三十日(公元1685年7月1日)溘然而逝,年僅三十歲(虛齡三十有一)。
納蘭性德代表作
1. 《長相思·山一程》
2. 《木蘭詞·擬古決絕詞柬友》
3. 《采桑子·當時錯》
4. 《金縷曲·亡婦忌日有感》
5. 《臨江仙·寒柳》
6. 《畫堂春·一生一代一雙人》
7. 《虞美人·曲闌深處重相見》
8. 《菩薩蠻·朔風吹散三更雪》
9. 《采桑子·九日》
10. 《山花子·風絮飄殘已化萍》
11. 《南鄉子·秋暮村居》
12. 《浪淘沙·夜雨做成秋》
13. 《南鄉子·為亡婦題照》
納蘭性德人物評價
詩人落拓無羈的性格,以及天生超逸脫俗的秉賦,加之才華出眾,功名輕取的瀟灑,
與他出身豪門,鐘鳴鼎食,入值宮禁,金階玉堂,平步宦海的前程,構成一種常人難以體察的矛盾感受和無形的心理壓抑。加之愛妻早亡,后續難圓舊時夢,以及文學摯友的聚散,使他無法擺脫內心深處的困惑與悲觀。對職業的厭倦,對富貴的輕看,對仕途的不屑,使他對凡能輕取的身外之物無心一顧,但對求之卻不能長久的愛情,對心與境合的自然合諧狀態,他卻流連向往。納蘭性德雖然只有短短三十年生命,但他卻是清代享有盛名的大詞人之一。在當時詞壇中興的局面下,他與陽羨派代表陳維崧、浙西派掌門朱彝尊鼎足而立,并稱“清詞三大家”。
納蘭性德典故
納蘭與紅樓夢
轟轟烈烈的“紅學”研究已經進行百載有余。其中有不少文宿巨匠參與研究,取得不少成果和進展。不但毛澤東對《紅樓夢》研究有評述,就是前溯百載,清代的皇帝、公子王孫也側身其中。但凡研究“紅學”的人對納蘭明珠和納蘭性德都會有所了解。[8]
乾隆算得上是第一位紅學家。當和珅進呈《紅樓夢》,乾隆讀后即說:“此蓋為明珠家事作也。” 一句話,把《紅樓夢》與納蘭家聯系起來。且不說此推論是否確鑿,天子首開一家之言,根據他的閱歷提示了兩事物間的聯系可能。納蘭家族和曹家都是清初到中期“康乾盛世”中人,相繼前后。他們的家世與經歷,有許多共同之處,是那個時期的政治、文化現象的集中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