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中小學生作文減壓松綁
--
中小學生害怕作文、厭煩作文、寫不好作文,原因是多方面的。
主要是定位不準,期望過高,限制太死,造成中小學生心理負擔過重。
如何改革?我想關鍵在于營造寬松環境,減輕心理負擔,使作文回歸
到自主、自發、自動、自然的狀態。
一、降低過高要求
中小學生作文的要求應該定多高?中小學生的作文,是一個長達
十多年的學習過程,在這漫長的習作過程中訓練思維,借鑒方法,逐
步領悟規律,培養語感,養成良好習慣。既然是“習作”,就不必追
求完美,也不應求全責備,每次作文只要比他自己原來的水平有所提
高,就應受到鼓勵。
實際上,人們對中小學生作文的要求遠遠高出現行教學大綱。在
評閱高考作文試卷時,往往用課文或報刊文章的標準來求全責備;在
評閱中考作文試卷時,常用對高中生的要求來吹毛求疵,因此進入
“一類卷”的作文少得可憐,折合分達到90以上的幾乎是空白。
二、減輕心理壓力
當前中小學生作文的“負擔”重在心理,所以在初學作文、平時
練習和升學之前,都要減輕中小學生作文的心理壓力。
提倡“我手寫我口”。小學生識字讀書之后,把說的話寫下來就
是作文。應當指出,在社會生活中,書面語和口語各有特點,許多場
合要求使用書面語而不能用口語,但學生的習作尤其是小學生初學作
文,不必那么一本正經,應該允許怎么說就怎么寫,或者干脆叫“寫
話”,以打破對寫作的神秘感。
允許有模仿的過程。眾所周知,毛澤東的“一唱雄雞天下白”是
化用李賀的“雄雞一聲天下白”而來,梁衡也曾舉例說:王勃的“落
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是從瘐信的“落花與芝蓋同飛,
楊柳共春旗一色”改造而來。因為他改造得好,所以人們反把前人的
句子忘掉了。偉大如領袖者都可以化用前人詩句,中小學生為什么不
可以模仿?模仿得惟妙惟肖,就是一種再創造。當然,模仿不是抄襲,
二者的界限要劃清。初學作文時可以從模仿起步,但不能停留于模仿,
隨著年齡的增長、要逐步走向創造。
三、營造寬松環境
文學創作、學術探討、新聞報導都需要寬松的環境,中小學生作
文更應放寬限制,營造一個能發揮創造性、寫“放膽文”的寬松環境。
首先是課堂作文環境。應該允許學生不寫命題作文,或允許“欠
賬”。魯迅談及寫作經驗還說寫不出的時候不硬寫,何況學生?每次
作文,可以提供一組題目讓學生選擇,允許學生自擬題目、自選題材。
實在寫不出,還允許“欠賬”,事后另寫別的作文補償。
其次是校園文化環境。校園應該有濃郁的文化氣氛,有可瀏覽的
報刊,可借閱的書籍,隨處可見格言警句和詩詞名句。還可開辟專欄
張貼學生的優秀習作。
第三是作文考試環境。目前的作文試題,出于減少評分誤差的考
慮,限制太多。有的中考題從中心思想、文章體裁、取材范圍、事例
的類型和數量、表達方式、語言、重點、詳略、條理、結構等十多個
方面作種種限制,寫一篇600字的作文,提了360字的要求,實在難為
學生。1999年高考題《假如記憶可以移植》放寬限制,佳作就脫穎而
出。
最后是社會人文環境。敢想敢說、有棱有角本是孩子的天性,但
成人們已變得隨波逐流,磨得圓滑世故。家長說著“報紙調”、“社
論腔”,孩子能“說真話嗎”?教師照本宣科,不敢越“教參”一步,
學生的創造性從何而來?
減壓、松綁,放寬限制,優化環境,讓學生多一點作文的自主權,
自決權,他們心中的喜怒哀樂才有可能自然地流露出來,化為清新的
文字。
(作者單位:河南省基礎教育教學研究室)作文教改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