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旦的來歷
大約在公元前352019年左右,古埃及人已由游牧改為農耕,定居在尼羅河兩岸,由于他們的農業收成與尼羅河是否發生洪水有很大關系。古埃及人從長期的觀察中發現,尼羅河泛濫的時間是有規律的,他們把這個時間都記錄在竹桿上,從中得知兩次河水泛濫的時間大約相隔365天,同時他們還發現,當尼羅河初漲的潮頭來到今天的開羅城附近時,也正好是太陽與天狼星同時從地平線上升起來的時候。于是,古埃及人便把這一天定為一年的開始。據稱,這是元且最早的由來。 元旦,在我國也被稱為“新年”或“陽歷年”,是指公歷的1月1日。在漢語中,“元”是開始的意思,“旦”則指天明的時間,也通指白天。元旦,就是一年開始的第一天。
但是,我國古代所說的“元旦”卻并不是公歷的1月1日,而是正月初一,又稱“元日”。現在的元旦以公元紀年為準,公元紀年是西方歷法,以基督誕生年為公元元年。
在歷法上,人們習慣稱地球繞太陽轉一圈為一年。但是由于地球繞太陽運轉沒有固定的起點和終點,所以一年的起點和終點都是人為規定的,這就造成了各種歷法的不一致。相傳“元旦”一詞最早來自我國的三皇五帝之一—額項,他規定以農歷正月為“元”,初一為“且”。中華民國建立后,孫中山定正月初一為春節,而西歷(公歷)1月1日為?新年。1949年9月27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次全體會議通過決議:“中華人民共和國紀年采用公元紀年法,即世界各國通用的公歷。”
現在,世界大多數國家把每年的1月1日作為“元旦”,但也有一些國家和民族由于本地的歷法傳統及宗教信仰、風俗習慣、季節氣候的不同,他們的元旦日期也不一樣,像在我國的穆斯林的“古爾邦”節、藏族的“藏歷年”、傣族的“潑水節”、彝族的“火把節”等等,都是他們民族的“元旦”或“新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