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生作文提綱指導
一、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
觀察事物是學生認識事物的基礎,只有經常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才能使學生對事物有個清楚而全面的了解。對于小學生來說注意觀察能力的培養,尤其重要。學生觀察能力機會很多,如美麗畫圖,人物,自然風光,建筑物,勞動場面等。通過細致的觀察,學生從中找到素材,就感到有東西可寫了。如寫一篇勞動場面的作文,老師在勞動之前給學生講了勞動的意義,安排以及應注意的事項,分好組,在勞動即將開始之前告訴學生,通過這次勞動,每人要寫一篇描寫勞動場面的作文,并讓學生注意觀察同學們在勞動中的表情,動作,語言等。勞動結束后,老師進行講評,表揚勞動積極的學生,并有意識地再把這些學生"積極"表現在那些方面講給學生聽,再加上學生自己的觀察,學生就能寫出:"衣服濕透了,弄臟了,臉變成了唱戲的花臉老包,手上打了泡,不怕臟,不怕疼"等情景。還有的學生觀察更細致,寫出了在勞動中你不讓我,我不讓你,你讓我休息,我不肯,于是就從別的同學手里爭奪勞動工具的動人情景。這樣通過學生親自體驗,學生有了素材,寫出的文章栩栩如生,有身臨其境之感,真實感人。要培養一個人寫作能力,對于生活的觀察是遠遠不夠的,僅僅給他提供新的感覺對象也是遠遠不夠的,更重要的是強調觀察中的思考、感受和體驗。從根本上說,在觀察客觀事物的同時強調關注與之相對應的內在心靈感受,要求學生在觀察外物的同時又能觀察感受,在挖掘生活的同時又能挖掘自我。如學生找春天,不少人在校外田野上轉了一圈,不是寫柳樹發芽,就是桃花開了,如果我們讓兒童學會全方位調動自己的感覺器官去看、聽、嗅、摸,并有意識地引領孩子體驗當時內心的感受,那么在他們的眼里就會出現一個五彩斑斕的世界,這個世界由平面變為立體,由黑白變為多彩,由靜態變為動態。他們不僅看到“那翠綠的顏色明亮地在我們的眼前閃耀”,還會感受到“似乎每一片樹葉上都有一個新的生命在顫動”。心動才會情動,才會有那些鮮明的形象、色彩、音響,才會感受那鮮活跳躍的生命,也只有經歷了心靈的激情蕩漾,那生活中的點點滴滴才有可能成為“筆下之竹”,就如古人所說的“搜求于象,心入于境,神會于物,用心而得”,否則,沒有給孩子親自感受體驗事物的時間和空間,我們的孩子的視覺、嗅覺、聽覺、觸覺能力逐漸被削弱,他們變得記憶力超群而感官遲鈍,他們無須體味世界,只須記憶世界,無須創造生活,只須重復生活,從而導致固定的描寫程式,遇到高興就“一蹦三尺高”,受到表揚“比吃了蜜還甜”,一著急就“好比熱鍋上的螞蟻”,甚至,苦咬筆頭覺得無話可寫。
二、提前一周公布題目并做指導。
作文教學同其他教學一樣,要認真備課,而且要超周備課。為了讓學生作文有話可寫,我總是在本次作文結束時就擬出了下周的作文題目,公布于眾,讓學生留心觀察,搜集素材,或查閱材料,順帶講一下觀察寫作的順序,這樣學生到作文時就輕松多了,就不會感到無話可寫了。
三、養成積累材料的習慣
學生要寫好作文不但要注意觀察,還要養成積累材料的好習慣。指導學生寫讀書筆記也是十分有效的積累運用語言手段。讀書筆記伴隨著學生個體的讀書過程,是學生自己的讀書心得記錄,可以是格言妙語摘抄,知識信息收集和整理,也可以是思維火花的捕捉。日積月累,學生語言自然就豐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