貝多芬作文
始感到寂寞與絕望,以至于寫下了一份遺書,向自己的兄弟和朋友交待了后事,這份文獻后來被稱之為《heiligenstadttestament(海利根施塔特遺囑)》
但是令人欣慰的是,貝多芬并沒有為此尋短見。相反這紙遺書反而激發了他尚未爆發的潛能。有人說,這正是貝多芬被稱為偉人的最好理由。在強大的病魔以及精神壓力下,雖然一度絕望過,但是最終作曲家沒有被這些負面的東西壓垮,他最終還是站起來了,挺過來了。可以這么說,通過這份遺書,貝多芬實際上重新審視了生命的價值和意義,成為了后來繼續大踏步行走在人生道路上的強大動力。最終這份遺書并沒有交給親屬或者朋友,而是一直由他本人保存,直到貝多芬真正去世之后才被人們發現。
從死亡陰影中走出來的貝多芬,在18XX年10月左右回到了維也納,并馬上創作了《第二交響曲》。所以讀到這里,你應該了解我為什么在前面花了如此多的筆墨來描寫貝多芬與病魔、死亡作斗爭的經歷――因為《第二交響曲》是貝多芬重新對生活充滿信心、對未來充滿期待的一首贊歌,同時也可以將其看成對《海利根施塔特遺囑》精神內涵的音樂化提煉和總結。或許貝多芬的這部《第二交響曲》是他所有九首交響作品中最不起眼的,但我們決不能就此忽略它的藝術價值,其實只要仔細看了前面的篇章,您就應該意識到它對貝多芬而言重大的意義。對于這部作品的看法,不同的評論家有不同的觀點。有些人認為整部作品洋
溢著樂觀向上的“青春氣息”以及對生活的渴望。但也有人認為,《第二交響曲》的前兩個樂章“光明與黑暗始終在進行著搏斗,黑暗似乎取得了暫時的勝利”,直到第三、第四樂章才是真正的屬于歡樂、勝利的旋律,他們稱這部作品走了兩個極端。但無論如何,在思想性上《第二交響曲》已經超越了《第一交響曲》,他更富有內涵和哲理。而在藝術性上,則依然稍稍帶有莫扎特、海頓時期的影子,但屬于貝多芬自己的東西已經越來越多,越來越豐富了。在經歷了死亡的陰影后,作曲家對人生有了更加透徹的認識,所以在獨創性方面也顯得越加個性化和大膽。總之我覺得,《第二交響曲》雖無出名的樂章和段落,也沒有很大名氣,但其將思想和旋律的沖突性融為一體,很能體現貝多芬堅韌的個性風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