貝多芬作文
人們敬仰貝多芬,這不單單是因為他短暫的生命為人類留下了極為豐厚的音樂財富,更多的是他那堅忍不拔,敢于同命運相抗衡的非凡品格所給予我們的十分珍貴的精神財富。
貝多芬的命運極其坎坷,甚至可以說“一開始,人生對于他就只是一場悲慘而殘暴的戰爭”。當他還是孩童時,就被父親剝奪了原本可以盡享歡娛的童年時光,在嚴酷體罰的壓迫下,苦學提琴。然而,痛苦似乎無時無刻不在叩門。在他30歲時耳聾又無情地對他施以酷刑,這對貝多芬內心深處無疑是一個驚天霹靂,造成了難以愈合的創傷,也帶來了一個沉重的打擊,絕望之際,他幾乎好幾次尋求自殺。于是,他從內心深處發出慘痛的哀號:“我躲避一切交際,我不能對別人說‘我是聾子’!倘若我干別的職業尚可,但在我的行當里,這是可怕的遭遇。”
但與此同時,他又發出另一個堅定有力的聲音:“我要扼住命運的喉嚨,它決不能讓我完全屈服!”這斬釘截鐵的不屈誓言,怎能不令人驚服、振作、謳歌呢?究竟是什么力量拯救了這顆趨于毀滅的心?還是讓貝多芬自己來回答吧:“在患難中支持我的是道德,使我不曾自殺的,除了藝術以外還是道德!”可見,貝多芬強忍著肉體和精神上的折磨摧殘,完全是出于對自己神圣使命的執著追求。他把對音樂的追求,對人類的奉獻視為比生命更可貴的靈魂。這是一種力量,一種抗拒生命的不竭動力,永不干涸的生命之泉!
貝多芬的耳疾和他創作的大量音樂作品恐怕在許多人眼中仍是一個謎。最難以置信的是,一個聾子是如何創作出如此氣勢磅礴的《英雄交響樂》?又何以能譜寫出豪放宏偉的《命運交響曲》?更是怎樣去神話般地彈奏柔和明澈的《月光曲》的?翻閱他大量音樂作品,更令我驚奇的是,他的大部分音樂巨作都是在耳疾之后以靠咬著木桿來感覺音符所完成的。貝多芬從何而來如此非同凡響的靈感,如此豐富的情感和激昂的性格?這一連串的問題在我腦海久久翻騰,無不讓人感奮不已,并使我油然想起奧里森·馬登的一句名言:“縱觀人類歷史上的偉大、杰出人物,他們當中一大部分人曾經有過艱辛的童年,甚至備受命運的虐待,但強者總是善于找到生命的支點,及時調整心態,并承受艱難困苦,用恒久的努力去打破重重圍困,鑄就卓越與偉大。”
1827年3月26日下午5時40分,在狂風暴雨中,貝多芬結束了他57年的人生旅程,孤獨地死去了。死時拳頭緊握,或許在最后的時刻,他仍然要扼住命運的喉嚨。
讓貝多芬他那高貴的品格,善忍的德行,升華的靈魂,以及稀世的人生價值亙古永存!讓貝多芬精神永遠激勵我們去勇攀知識高峰,共創輝煌人生!
或許大家從很多正面或者側面的資料中會了解到,貝多芬是一個失聰者,通俗的說就是“聾子”。其實這并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的疾病引起的,而且是逐漸加重,最終導致全聾。就在貝多芬在維也納立足穩定,并且創作了一系列出色音樂作品,包括《第一交響曲》之后,他的健康狀況開始出現問題,主要是聽覺的衰弱以及嚴重的腹瀉。其實在貝多芬30歲不到的時候,他就已經感覺到了自己的聽力越來越差,經歷了數年的痛苦,他意識到了問題的嚴重性。但是在求醫問藥的過程中,醫生的治療手段并沒有改觀貝多芬耳疾的病情。他需要和人用很大的音量來進行交流,對于微弱的聲響很不敏感。尤其對于一個音樂家而言,這其中的痛苦,是常人所難以體味的。但是在這段時間,貝多芬并沒有被病痛的折磨所制伏,他依然堅持創作,足見其內心深處具備的堅忍不拔的意志。而且這段時間內涌現出了一大批以后流傳廣泛的名作,包括鋼琴奏鳴曲《月光》、《暴風雨》以及小提琴奏鳴曲《春天》。所以有人說,這段時期貝多芬的創作功底又提升了一個層次,力量卻是來自同病痛的對抗。但是病魔是無情的,它一直在不斷折磨著貝多芬,因此在18XX年4月份,作曲家接受了醫生的勸告,離開了鬧市區,來到位于維也納郊區的海利根施塔特休養。雖然腹瀉病癥得到了很好的控制,但耳疾依舊越發加重,貝多芬甚至時常有預感,自己將很快會告別這個有聲世界,而變成一個徹底的失聰者。在來到海利根施塔特半年后,貝多芬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