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新的高度
抑或是一種對于登上峰頂的自豪感,成就感。畢淑敏有言,真正的高山是不可被征服的,只是在某一瞬間,山寬容地接納了登山者,讓你在它的頭頂歇息片刻,給你一窺真顏的恩賜。這種高度的存在,使得我們永葆謙遜和恭敬的姿態,知道在這個世界上,有些事物必須仰視。
人們欣賞高度——家長期望孩子長得更高;居民希望樓房建得更高;科學家希望飛機飛得更高——那是高度,是高度所給予人們的象征意義:靠近天堂的地方。
誠然,生活中是需要高度的。更高,更快,更強便是一種詮釋。人類在挑戰高度中不斷完善自我,突破自己的渴望,以追求達到更高的目標。
或許是因為人們的妒忌和對未知的渴求,每個人都期望站在自己所能達到的最高高度。而當自己站到那個高度時,便會頹然發出“那山更比這山高”的喟嘆。于是,人的一生就投入到奮斗中了——為了一個高度的奮斗中。
我一直以為,有些事情是沒有高度可言的。從自己開始涉足攀登,哪怕窮盡三生,也不能“會當凌絕頂”。人是必須不斷攀爬,才能讓自己不至于落于人后。塞林格的《麥田守望者》便隱隱溢出一股子悲涼:麥子一次一次地成片金黃,人也慢慢須發皆白,卻依然守望。他是否在等待著自己新的高度?我無從可知,但我知道,人是注定要攀爬上一個高度的。朝露曇花,咫尺天涯;八千年玉老,一夜枯榮,人生何其短?正所謂“對酒當歌,人生幾何?”不如像詩仙太白那般志氣:踏平青山!
不惜須臾,不言茍得。整個人生,即是登高的路。與其讓這高度變成春花秋月夢一場,看著別人登高望遠,自己的青春韶華尚未怒放便已凋零,不如背起行囊,瞄準自己的高度,不懈攀登!
一覽眾山小之后,自然會有感嘆:此山不過耳耳。轉身,繼續起程。
點評:
這是一篇才子文章。最突出的特點是語言老道,講究韻味。文章開篇點題,明快之至;再以山喻人,不無生活的哲理;接著將文思升華到“生活中是需要高度的”認識上來談,可謂氣象頓出。借李白“踏平青山”,一澆心中塊壘,既收呼應之效,又拓寬行文之境。結尾余味悠長,收于當收。
新的高度(七)
生為林木,我當欣欣而向榮。
生為芳草,我當萋萋而搖綠。
作為一棵小草,不必羨慕大樹的挺拔和威嚴,因為你可以與甲蟲、露珠嬉戲;作為一股小溪,不必憧憬大海的廣袤和深沉,因為你可以奔騰于巖石和山澗;作為一個平凡的人,不必汲汲于天才的智慧、富翁的萬貫,給自己一個高度,給自己一個定位,不在他人的陰影里喁喁低泣,在自己的一方天空下活得精彩!
給自己一個適合的高度吧!不要幻想于自己的理想境界,若能達到,更好;達不到,不必氣餒,曾經奮斗過足矣!北大才子海子寫出篇篇經典之作,無數讀者為之感動,瘋狂!作為作家、詩人,有此,還奢求什么!可他為了“面朝大海,春暖花開”的生活選擇了臥軌,結束了自己年輕的生命,令人扼腕嘆息!畫家梵高一生留下多少不朽的經典之作,那《向日葵》金黃的葉間仿佛可以噴薄出無限的生命激情,可他卻為了一個女人,割下左耳以示忠心,在麥田里開槍自殺結束了一曠世奇才的生命!
再看音樂神童貝多芬,在喪失聽覺的條件下寫下更為悲愴精彩的樂章,因為他給自己的高度是“我是一名作曲家,我要把畢生精力貢獻給音樂,感動薈薈眾生!”事實證明了他的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