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物言志的作文400字
我說:“這里的好!”
“怎么個好呢?”
我卻說不出來。家里的的確比這里的看著好看,這里的卻比家里的清爽。“是味兒好像不同嗎?”
“是的。”
“這是為什么?一樣的蘭草,長在兩個地方就有兩個味兒?!”
父親說:“蘭草是空谷的幽物,得的是天地自然的原氣,長的是山野水畔的趣姿;一經(jīng)培栽,便成了玩賞的盆景。”
“但它確實葉更嫩、花更繁更大了呢!”
“樣子是似乎美了,但美得太甜、太媚,格調(diào)也就俗了。”
父親的話是對的。但我卻不禁惋惜了:這么精神的野蘭在這么個空谷俗野,葉是為誰長的,花是為誰開的,會有幾個欣賞它呢?
“這正是它的不俗處。它不為被人欣賞而生長,卻為著自己的特色而存在著,所以它才長的葉純,開的花純,楚楚的有著它的靈性。”
我再也不敢去挖這些野蘭了。欣賞它的這種純樸,后悔以前為什么喜愛著它而卻無形中就毀了它呢!
父親拉我坐在潭邊,我們的身影就靜靜地沉在水里;他看著蘭,也在看著我,說:“做人也是這樣可,孩子!人活在世上,不能失了自己的真性,獻媚處事,就像盆景中的蘭草一樣降了品格;低俗的人不會給社會有貢獻的。”
我深深地記著父親的話。從那以后,已經(jīng)是15年過去了,我一直未敢忘卻過。
[賞析和借鑒]
這是一篇意味深長的散文精品,文章以“訪蘭”為線索,通過“我”與“父親”的對話,刻畫了山谷幽蘭的隱逸形象,并悟出一種做人處世的道理。文章曲折生動,情感上一波三折。訪蘭前層層設(shè)懸:父親因培栽蘭草十分成功,招致方圓十幾里的人紛紛跑來觀賞,他本該引以自豪,為何反倒平添了“幾分慍怒”?以后進山為什么再不帶回蘭草?當我疑惑不解而發(fā)問時,父親為什么避而不答,只讓“我”與他一同進山訪蘭?連設(shè)的這三重懸念既激起了讀者急切的期待心理,又使行文跌宕,而為下文蓄勢。
訪蘭中通過父子問答,步步釋疑,揭示主旨。訪蘭后表明“我”對父親的教誨的刻骨銘心,文章便戛然而止。
短文托物言志,寫蘭是虛,釋理是實。通過相似聯(lián)想,從優(yōu)美到崇高,反映了作者不與濁世同流合污的人格魅力。最難能可貴的是,在字里行間滲透著我們民族文化的某些固有特色,給人以尺幅千里之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