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guān)英語口語發(fā)音的體會和心得
最近一直模擬面試,連數(shù)學(xué)邏輯什么的都耽擱下來了。今天好不容易靜下心來看看數(shù)學(xué),一種想法卻不停地在腦海里浮現(xiàn):就是samual的口語課要是我講會什么樣子。結(jié)果可想而知:本應(yīng)該數(shù)學(xué)公式占據(jù)的演算紙被以下內(nèi)容blitzkrieg掉了。一不做二不休,直接挪到這里來算了。
英語中美國英語和不列顛英語是現(xiàn)在大多數(shù)媒體的主流,其中以美國的中西部口音和英國的bbc音作為非官方的標(biāo)準(zhǔn)音(unofficial standard),不論是何種口音(南非口音與印巴口音者,拖出去虐待),只要別弄混了,都是很好聽的口音。
英文與中文里有很多聽起來差不多的音節(jié),包括元音和輔音,比如“烏鴉”的“烏”和"school"里面的’’oo’’;“肉絲”里的拼音“r”和’’rose" 里面的’’r’’。但是卻不盡相同,這些微小的差別便能把一個人的口語水平顯露無遺。
區(qū)別一:送氣
一般情況下(當(dāng)然,美國各地區(qū),人種都有各自不同的口音特點,英國亦然,這些地區(qū)甚至人種的區(qū)別以后我會在博客里與大家探討,今天僅僅以美國受過教育的白人為例),英語的送氣方式以腹部收縮送氣為主,而漢語則以肺部送氣。以句子’’i love this game.’’為例,激動一點的美國球迷在一字一板地說這句話的時候還能順便練練腹肌,大家可以試一試。而中國人在說話的時候,如果聲音大了,會被稱為“扯著嗓子喊”,也就是力氣用在嗓子上了。其實還有一種練習(xí)英語口語的方法,就是學(xué)老外說中文,用老外的送氣方法感受一下說漢語的感覺說“woo 鴉”,“woo合之眾”,感覺到了么?
區(qū)別二:發(fā)音部位
1,舌側(cè)音"l",
這個音可是精髓阿,本來我想按照元音輔音字母順序講的,可是還是先講這個音了,足以見其重要性。這個音如"lily, wales"里面,和“麗麗,威爾士”對應(yīng)的音經(jīng)常被混淆。我在上高一的時候,有一天聽一個美國人年一首詩,其中一句:"the lilies along the road wilted...",哥們就發(fā)現(xiàn),怎么我說的“麗麗”和他說的"lily"就是不一樣呢?在一個月黑風(fēng)高的夜晚,一個少年輾轉(zhuǎn)反側(cè)不能入眠,在他的嘴里一直嘟囔著一個叫“麗麗”的女孩的名字。第二天,他紅著眼睛,向天空大聲地呼喊:“lily, 我悟了”。:“麗麗”舌尖是舔著上牙堂,而"lily"舌尖卻舔著上門牙的刃,大家試試看,小心咬到舌頭哦。
當(dāng)"l"作為輔音卻不引領(lǐng)元音的時候(如"wales, world, ill, child"),以及作為半元音時(如"pensil, little,shuttle"),記住,仍然要舔上門牙的刃,讓氣流受腹部擠壓,自丹田經(jīng)舌側(cè)而去,是以謂之“舌側(cè)音”也。練習(xí):the little girl in the big world likes smaller pensils.注意"girl"與"in"之間盡量連讀,再讀幾次。
2, “肉絲”與"rose"
"r" 這個音也是中國人經(jīng)常與漢語拼音中“r”弄混的音。記得還是我上高一的時候,有一天看titanic,泰坦尼克哪天沉的來著?答對有獎。電影里jack大聲招呼rose,聲音一大,這個"r"拉得特別長,哥們一聽,怎么我說的“肉絲”和他說的"rose"就是不一樣呢?在一個月黑風(fēng)高的夜晚,一個少年輾轉(zhuǎn)反側(cè)不能入眠,在他的嘴里一直嘟囔著一個叫“肉絲”的女孩的名字。第二天,他紅著眼睛,向天空大聲地呼喊:“rose, 我又悟了”。原來,“肉絲”和"rose"的區(qū)別就是:說"rose"的時候,嘴形先擺成像是要說"win"的形狀,再腹部送氣,滑到“r”來。有些法國人是分不清"w"和"r"的音的,比如我的沙皮狗老板,有一次他問我:"is it going to win?"實際上他是想說"is it going to rain?"哥們把他一頓羞辱。所以說,英語中"r"的音,有點介于"w"和漢語拼音中“r”。練習(xí):rumor came that rose rushed into the room with rick. 再來一句:a rose by any name would smell as sweet.
3,cot-caught
在英音和美音中’’caught’’都讀作"ko:t/",但是對于’’cot’’來說就不一樣了。短音的’’o/’’在英音中就是長音"o:/"的短版,但在美國英語中短的"o/"更接近于"^/"的音,就像"bus",但還不完全一樣,應(yīng)該說是介于"o/"和"^/"之間的,這里我把它記作"a/",事實上,許多字典里面把這個音都是這樣標(biāo)注的。注意體會"dog, bot, not"和"dug, but, nut"的區(qū)別,但事實上,很多美國人也都把他們讀成一樣的了,比如有個笑話:"- what do you call a nut in a space shuttle?" "- an astronaut".里面就把"astronaut" 里面的"-nat/"和"n^t/"混為一談了。而且,原來越多的美國人也把"cot"和"caught"發(fā)成同一個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