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術》觀后感范文5篇
在《心術》中,有不少情節在手術室中展開,不過和許多觀眾想象的不同,劇中的手術室不是安靜、緊張的所在,下面是第一范文網的小編為你們整理的文章,希望你們能夠喜歡
《心術》觀后感
在病患傷醫事件頻發的背景下,《心術》的熱播無疑是緩解醫患關系的一陣及時雨。它讓我們走近醫生的世界,讓我們知道病患和醫生并不是只有對立關系;它讓我們打破先入為主的醫德敗壞的觀念,更加理性客觀地去區別對待我們碰到的醫生,它讓我們認識到一棍子把人打死是不明智的,也是徒增煩惱的。它讓我們知道,社會上壞人是有的,但要相信好人還是更多的。
本片不像一般的主流片,一味的宣揚真善美,對于醫院、醫生的犯的錯誤也敢于暴露。這個世界本就不是一個非黑即白的世界,瑕不掩瑜,正是敢于揭露自身的不足,才讓大家感到真實,才讓大家敢于接近。片中幾位主人公的令人記憶猶新的臺詞,穿插在故事的情節里,一點也不突兀,不像一些電視劇中主人公喊口號讓人質疑和生厭。
在一些小情節里,劇中人物對社會問題的困惑和談話,也帶領著觀眾突破固有的思維,去思考隱藏在表象之下的深層次原因。這種令人深思的作品往往是經久不衰的。
說點別的,很欣賞劇中劉晨曦的生活態度,面對病重的女兒,在一次次錯失腎源的情況下他能安慰自己和妻子:得知我幸、失之我命。面對日夜為女兒憂慮憔悴的妻子,他安慰妻子在困難也要樂觀、幽默的對待,生活的本質在尋找快樂。和同事探討生活時,他說幸福生活的根源,在于客觀真實的感受,不是這山覺得那山高,不是將自己的痛苦夸大,把自己的收獲當做是應得的,將心比心,懷著感恩的心去生活。
最后說一下,劇中的插入廣告無疑是最大的敗筆。如果作品夠好無需廣告也能收獲大量的商業報酬,猶如畫蛇添足的廣告,無疑在無形中傷害了觀眾同時也貶低了自身的價值。
《心術》觀后感
卻常常是幾位主演的“聊天室”,醫生、護士常常一邊做手術一邊拌嘴、開玩笑。如果現實真是如此,估計又會為原本緊張的醫患關系撒上一把鹽。
解讀:按要求不應談論和手術無關的話題
對于這樣的橋段,有醫護人員出來解釋,稱醫生也是人,手術時太過緊張并不利于醫生長時間精細作業,聊天有助于緩解醫生疲勞,舒緩緊張情緒。暨南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手術室護士長吳小姍則表示,偶爾開個玩笑是有的,而且通常在手術剛開始或結束后,但絕對沒有劇中那般嘻哈輕松,按照有關的行業標準,手術臺上工作人員不應談論和手術無關的話題。
“劇情和我們的現實工作差距太大了”,吳小姍說,自己看《心術》,看了沒到兩集就看不下去了,手術室工作應該是更嚴謹、緊張和艱苦的,光看那像酒店般的內部環境,就感覺不太現實。手術室一般都很安靜,醫生護士消過毒穿上手術服,就要立即進入工作狀態,如果面對復雜的手術,手術室的氣氛更緊張嚴肅,電視劇里表現的實在太歡樂了。而且,手術室是不允許病人家屬進去的。
《心術》觀后感
1.第1集中,谷超華醫治的病人做完手術后出現突發性癥狀時,谷超華沒有做室顫就直接給病人做電除顫,還連續做了六七次。顯示器上顯示的數字還都是200焦,沒有絲毫遞增,心電圖全直線了還在除。實際上,全直線就不需要除顫,而是心臟按壓,心臟復跳出現顫動波后再除顫。室顫的除顫能量通常是200焦—300焦—360焦,逐步遞增,共三次。中間第二次的能量可以在200—300焦之間。
2.第21集,給小孩兒做CT的時候,孩子的父親穿了鉛衣,陪同的醫生竟然完全暴露。實際上,放射科醫生屬于職業暴露,每天需要多次操作儀器,接觸的輻射量也遠多于患者,所以更應該做好防護,必要時穿上鉛衣。
3.第一集中有個情節是醫生一上來要給車禍病人用肝素鈉,肝素鈉是抗凝血藥,簡單說就是不讓血液凝結,一般用于心梗、防止血栓等疾病,而車禍中的病人一般會有大量出血情況,手術前用抗凝藥物會影響做手術,術后用該藥倒是有可能。
《心術》觀后感
在劇中的著裝細節上,不少網友提出一些疑惑,比如海清飾演的“美小護”上班時,總是戴著一對閃亮亮的耳釘,有時還戴項鏈,或是頭夾一個花朵夾;還有手術醫生人腳一雙時下流行的塑料洞洞鞋。難道醫護人員的著裝不是更應該嚴謹些嗎?
解讀:手術室內禁止佩戴任何飾物
愛美之心人皆有之,但在真實的醫院里,護理部門對此方面有要求,尤其是進手術室都有嚴格要求。吳小姍說,對手術室工作人員穿戴要求,不同于教師上講臺要著裝得體的要求,后者是為人師表的德行要求,前者則關乎病人和工作人員的安全,是為保護患者,也是職業防護需要。
首先,無論是耳環耳釘、項鏈、戒指,抑或是手鏈、頭上飾品,全身飾物都要取下來。吳小姍解釋,因為手術中,病人傷口是打開,呈暴露狀態的,萬一身上飾物不小心落入傷口就麻煩了。所以醫院對從頭到腳的著裝也有專門要求,上衣應扎進褲中,帽子要把整個頭發包裹進去。吳小姍介紹,針對不同的發型,我們還有不同類型的帽子,目的就在于不能讓頭發露出來,這也是為防止頭發皮屑落入患者創口中。還有所戴口罩一定要把口鼻罩住,一方面為防范工作人員的口腔飛沫影響患者,另一方面保護工作人員不吸入有害物。還有鞋子,吳小姍說到,“手術臺上有各種器械,比如手術刀、剪刀等,為防止萬一掉下來砸傷腳,我們所穿的鞋都要把腳面包住,拖鞋肯定不合適,類似電視中的帶‘洞’的鞋也是不允許穿的。”
另外,在手術室之外的醫院內,雖然沒有規定不允許護士戴飾品,但這確實是業內一個約定俗成的規矩了,工作時間能不戴盡量不戴。在實際的工作中,又要分幾類情況,比如戒指是肯定不允許戴,因為容易攜帶病菌,發生院內感染,而對于耳環,這需要看護士從事的是哪個科室的護理工作,如果是專業的精神護理護士,或者要上手術臺操作的護士,那么肯定是不能戴,擔心引發感染或者其他意外。而一般護理任務不重,或者不上手術臺的護士,可以戴小一點的耳環。
《心術》觀后感
作為電視劇的女主角,“美小護”有一個“特殊巡護”的身份,既參與巡視病房,又進手術室協助醫生,可謂全能,出得了急診、上得了手術臺、巡得了病房,幾乎醫院的每個角落,都能夠看到她的身影。“特殊巡護”的“權力”之大,讓很多觀眾費解。
解讀:護士不是“萬金油”,也有專業之分
真實醫院中是不可能有這樣的“萬金油”護士。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護理部副主任李燕介紹,護士有專業之分,比如ICU護士、糖尿病護士、靜療護士、病房護士、手術室護士等等,不同的科室崗位有不同的護士,他們需要專業培訓上崗,“如今的護理專業發展迅速,光外科護士就有泌尿外科、心臟外科、腦外科等。”李燕如是說。
所謂術業有專攻,像手術室的護士要對手術器械了解,知道手術的流程,以便更好配合醫生做手術;急診科的護士要學會呼吸機的使用,掌握心肺復蘇技術等等。李燕還談到,也有住院護士進入手術室的情況,但那是為了讓住院護士了解手術患者的手術情況,以便做好護理工作,而且住院護士進入手術室不能做手術,只能觀看了解。
吳小姍補充說,護士參與急診、手術、病房工作有一種可能,就是二甲以下的小醫院,手術量不大,患者人流量較低,而且人手較緊張,有可能一個護士兼顧幾個角色,“但這樣不夠專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