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心術》的觀后感5篇
想想網上流傳的段子,生不起,學不起,住不起,病不起,死不起。如果真是這樣,那人到底該如何活著呢?下面是第一范文網的小編為你們整理的文章,希望你們能夠喜歡
有關《心術》的觀后感
黃菁菁的媽媽因長期發燒并伴有口腔腫痛住進了醫院的VIP病房。醫生霍思邈認為這位患者的疼痛極有可能是三叉神經痛引起的,建議她先去口腔科消炎,然后到神經內科拿點兒藥吃。得知患者的女兒是演員、貌若天仙后,霍思邈想留住患者,安排其做了檢查,發現腦中腫瘤壓迫神經才是牙痛的最主要原因。牙疼和腦腫瘤居然存在關聯?
解讀:受血管、腫瘤壓迫可出現三叉神經痛
牙痛是由顱內腦腫瘤壓迫神經所致是完全有可能的,根據有關的臨床統計發現,約有近一半的三叉神經痛患者誤以為自己患的是牙痛。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神經外科鄧躍飛副主任介紹說,從劇情可知,女演員媽媽起病是牙痛,醫生檢查發現是三叉神經痛,而三叉神經痛可分為原發和繼發兩類,前者主要是由于顱內三叉神經根受血管壓迫所致,后者主要是由顱內神經鞘瘤、腦膜瘤、血管瘤等病變壓迫所導致。女演員的媽媽就屬于后一類。
“人的頭面部感覺是由三叉神經負責,所以三叉神經發生病變,或者受血管、腫瘤等壓迫,就可能出現麻木、疼痛的表現。”鄧躍飛進一步解釋說。在其接觸的三叉神經痛患者中,不管是原發還是繼發的,他們在診治過程均有過不同程度的誤診經歷。有的病人治療過程曲折,先是被誤診為牙痛被拔牙,后來按“三叉神經痛”先后用藥物、手術、伽馬刀、射頻熱凝等方法治療,但因沒有對因治療,故效果不佳。
有關《心術》的觀后感
不少看過《心術》的人,對第二集出現的“鋼絲男”印象深刻,因為情節不但驚悚,而且不可思議。劇中,醫院來了一名患有骨癌的乞丐,因為備受骨癌疼痛的折磨,而用鋼絲“插通了”自己的大腦,拔不出來,卻沒有當場要了他的命,這種情況伴隨了他一個月,直到進醫院被救治時長長的一半鋼絲還裸露在外。
解讀:“鋼絲男”情況完全有可能,只是鋼絲太細太長
作為專業醫生,鄧躍飛也認為劇情夸張了,劇中的鋼絲太長也太細了,這樣的鋼絲不太可能穿透顱骨。還有劇中人描述,鋼絲似乎是慢慢經過一段時間刺穿腦袋的,“這也不可能,太夸張了。”
不過整體上說,“鋼絲男”的情況完全有可能存在。鄧躍飛解釋說,尖銳異物因為意外穿刺入頭顱并非罕見,“我曾經先后接診過兩例患者,一個是來自山區的小學生,爬樹從高處摔下,被地面上一截長約6公分的竹子從右眼上方完全刺入腦內,一周后才來到我們醫院進行手術,取出了竹子;另一個病例也是小孩子,不小心摔倒,結果被筷子從眼眶傳入腦內3天后才來到醫院手術。”在鄧躍飛印象中,這兩位小患者入院時沒有明顯異常,一般情況良好,那個山區小學生僅有低熱。
細長較粗較硬的異物在快速暴力作用下,完全可以穿透眼眶、前顱底,以及兩邊太陽穴這些顱骨較薄的部位,穿刺入顱內的異物如果都恰好沒有損傷到血管、神經及重要功能區的情況下,是可以沒有很明顯異常表現和發生嚴重后果的。而且久而久之,就會如“鋼絲男”一樣并發頭痛、發熱等顱內感染的表現,以及間歇性抽搐、癲癇等。至于腦刺異物的時間是否能達一個月之久,鄧躍飛表示,“只是有可能而已。”
有關《心術》的觀后感
《心術》中多次出現這樣的場景,每當急診科遇到突發事件如車禍之類的患者,醫生一上來立馬就拿著個小手電筒查看患者的瞳孔。比如第一集中,重大車禍送來了病人,一個昏迷,醫生翻開眼皮看下,另一個睜眼能和醫生對話,腦部受傷,也被翻眼皮看下;到第二集,還是在急診科,一個滿頭是血拉著護士叫疼的患者,醫生一來同樣是看他瞳孔。為什么急診科醫生碰到患者的統一動作都是查瞳孔?
解讀:意識不清、顱外傷需要看瞳孔
廣東省中醫院急診科主任丁邦晗教授介紹,急診中,遇到意識不清楚、有顱腦外傷的患者都需要檢查瞳孔。這一點劇中醫生的做法是符合要求的,醫生查瞳孔主要也是針對這兩類患者。瞳孔和大腦關系密切,瞳孔的大小、對光反應的靈敏度與對腦神經(動眼神經)和交感神經的傳導功能有關,縮瞳肌和擴瞳肌的中樞在中腦。當損傷累及中腦時常可出現瞳孔的改變。瞳孔的觀察在神經外科有著特殊的定位意義。
丁邦晗還介紹,急診科的救治和專科大為不同,“先開槍后瞄準”是一個形象比喻。丁邦晗說,來急診的患者情況通常很緊急,需要快速排除危險因素,醫生首先考慮的是導致患者短期內死亡的疾病。比如腹痛,急診醫生首先想到是否為心梗、宮外孕等等,而專科醫生遇到腹痛,或許先想到闌尾炎之類的。
在考慮排除最危險因素的同時,急診醫生要對患者進行初步傷情評估,不單單是檢查患者意識水平及瞳孔變化。此外還有氣道通暢程度、呼吸狀態及呼吸類型、量體溫、檢查血壓和脈搏,看有無大出血征象等。丁邦晗說,時間不等人,急診科醫生就是在和時間賽跑,爭分奪秒先穩定患者基本體征,明確病癥后,再作進一步處理。
《心術》觀后感
聽媽媽說《心術》很好看,一直嚷嚷著讓我有時間瞧瞧,今天正好休假,我一連看了五集,感觸頗多。
開篇首先就是一個比較尖銳的問題,醫生是先救人還是等家屬簽字之后再手術。不知何時起,醫生不再是單純的救人的白衣天使,而僅僅只是一份冷冰冰的工作,詳細計算風險與得失的職業。人們也不再單純的把醫生的當作救死扶傷的恩人。劇中的谷超華秉承著救人的醫德,結果遭受著種種誣蔑,最后不得已放棄了醫生這份工作。看到這樣的結局,覺得很揪心,不禁要問,我們的社會怎么了?扶病倒的老奶奶要被告,救人的醫生要被告,這個世間為什么總上演著黑白顛倒的悲劇?還有一點,眾口鑠金,積毀銷骨,我們的媒體在這其中又擔當著什么樣的角色呢?
然后是一個神奇的鋼絲男,身患骨癌,時日不多。劇中在討論會上,主任的話發人深省。花錢救一個只有六個月生命的人,值不值?我認為值!生命無價,生命無貴賤。如果所有的一切都從金錢的角度去衡量,那么生活在這其中的我們是何其的可憐?世界上最美好的東西,不是珠寶首飾,不是存折上龐大的數字,而是人間用心相愛的心靈。“人人心里都燃著一團烈火,這團烈火越燒越旺:對黨和毛主席的深沉熱愛,化做無窮無盡的力量,人們正在用它加速建設我們偉大的社會主義祖國!”(摘自《為了六十一個階級兄弟》)人人心中有著熊熊烈火,即使生活貧瘠,可是內心富有而充實。我們的生活不應該是生活富有,內心貧瘠而荒涼。
有關《心術》的觀后感
我這個人是屬于慢熱型的,在《心術》熱播許久之后,才看了一遍,我記得當時有很多人都對這部電視劇有很大的爭議,因為當時預告出來的時候,都以為會是一部展現醫院黑幕,和醫患關系的寫實片,沒想到,整部電視劇都是在對醫院的醫生歌功頌德,當然其中也變現了患者賀醫院的一些矛盾和沖突,但是到最后都歸類到了意外上,都不是醫生主觀的問題,都成了客觀的,或者是患者自己的決定和意愿上才出現的問題,醫生沒有任何的過錯。
這和我們老百姓的思想和初衷完全相反的。
但是回過頭來再回想那個電視,里面醫生在和患者交流時的情形,還有患者在就醫時的急切,顧慮還是很寫實的,每個人在進入醫院的時候,其實都把醫生當成了大羅神仙,當成了再生父母,恨不得供起來,無論醫生的態度如何的冰冷,患者都要一臉媚笑的逢迎著,把醫生的每一句話都當成金玉良言,唯恐漏掉了一句,會不會妨礙了親人的康復。
前一段時間女兒生病,送到醫院,原以為只是簡單的感冒,沒想到門診上的醫生說可能是腦炎,讓住院觀察,當時就像當頭霹靂一樣,感覺五雷轟頂,恐懼,無助,恐慌,頓時塞滿整個心,看著蜷縮在我懷里的孩子,眼淚啪啪的像斷了線的珠子落著。
等到了住院部,我急切的向主治醫生訴說孩子的癥狀病情,并告知醫生孩子沒有吃飯,隨時可以抽血檢查,腦炎啊?這是多么恐怖的疾病啊,我這樣的如臨大敵,但是醫生的態度平靜的讓我驚訝,只是淡淡的一句“先住下來,看看再說”。
“但是門診說是腦炎,還說要腰穿,是不是啊?要不要做啊”?
“先觀察觀察再說”還說這一句。
“我們沒吃過飯,要不要抽血?”
“明天再抽也可以。”
“可是我們已經空腹了,要是抽就現在抽吧,我們可以給孩子吃點東西。”
婆婆的一再要求下,才給抽了血,讓住下來。
做家長的我們提心吊膽,看著孩子無精打采的樣子,心如刀絞,但是醫生卻是那樣的輕松,不然,接下來就是一通檢查,血常規,肝功五項,腦電圖,心電圖,X光,核磁共振,等等各個項目部位檢查一遍,我們并不知道做這些檢查有什么用但是,只要是醫生的指示,就只能照辦,一一檢查,或者有患者家屬說一句,要不要再做個檢查呀,醫生就會隨意的說一聲“好啊,那就做吧”直接開單子,其實家屬只是想想醫生確認一下,咨詢一下,希望醫生給個確定的回答,或者建設性的意見,但是醫生似乎完全不體會患者家屬的心情,任你忐忑,任你不安。
每天醫生只是例行的早上查房,每天查房的時候,其實分給每個患者的時間只有3,4分鐘而已,問問感覺,看看情況根本說不了幾句話,每個患者的家屬都如同逮住了神仙一樣,認真的聽醫生的每一句話,急切的詢問醫生每一個問題,也許醫生只是淡淡的說句不相干的話,在家屬聽來都要琢磨半天,反復的考慮,商量,不安。
每天早上的醫院清單發下來,病房里面都是面面相覷,搖頭的人,醫院就是一個燒錢的地方,而且要心甘情愿的燒錢,無論服務態度怎樣的差,都要滿臉堆笑的把錢送到人家的手上。
做一回患者家屬,我們是多么的希望醫生能給個準確的答案,給個明確的態度,給一點和善的態度,讓我們在經受家人疾病的痛苦心情的同時,能在醫院得到一點的寬慰和安心。
醫生是一個神秘又神圣的職業,每一個患病的人和他們的家屬都是無助的,恐慌的,他們對醫生這種專業性極強,又關乎人的生死的職業是充滿憧憬和陌生的,人們在進入醫院的那一刻是把生命交在了醫生的手上,有的人甚至是砸鍋賣鐵的來治病,也許一生的一個疏忽會毀掉的就是一個家庭,所以作為醫生,既然選擇了著個職業,真的應該負起責任,全心對待,希望有一天醫患關系不再那么緊張,病人生病也不再是如臨大敵。醫院可以成為真正治病救人,救死扶傷的場所,醫生能成為真正值得信賴的白衣天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