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周恩來的四個晝夜觀后感
影片牢牢抓住了人民總理愛人民、為人民鞠躬盡瘁這個最本質、最突出的人格特征,《周恩來的四個晝夜》對周恩來形象的塑造出人意料地給人們帶來新的驚喜、新的震撼。下面是關于電影周恩來的四個晝夜觀后感范文,歡迎閱讀!
范文一
觀看影片《周恩來的四個晝夜》,始終處在激動中,細節之處,眼眶發熱。一部主旋律影片,有如此強烈的精神感染力量,讓人意外,堪稱近年來重大題材創作的新突破。
影片以領袖和人民群眾同甘苦共命運為精神切入點,緊緊抓住周恩來通過調查研究后決定停辦公社大食堂,以解決群眾挨餓問題為中心敘事線索,在處理歷史真實與藝術虛構的關系上達到了水乳交融的境界。自然災害、蘇聯逼債和中央指導思想上的左傾錯誤導致三年困難,為克服困難中央領導同志幾乎全部出動,分路赴農村調查,在多路調查的基礎上作出了停辦公社食堂的決定,全片在確保歷史真實的基礎上,圍繞著領袖和人民的關系來營造故事,圍繞著真話與假話、好與更好之間設置矛盾與懸念,使人猶如身臨其境,在被深深吸引感染中已分不清,也不想再去分清哪些是歷史真實,哪些是藝術虛構。特別是結尾處隨行記者拍攝“定格”手法的使用,更有效地強化了影片的歷史真實感和藝術震撼力。
老區人民國家主人翁精神的照亮了全片,從一個獨特視角唱響了時代精神的主旋律。河北省武安縣伯延鎮是有名的革命老區,在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中,伯延人民作出了卓絕貢獻和偉大犧牲,他們在創造歷史的同時也創造了寶貴的精神財富。《周恩來的四個晝夜》對伯延人民深入骨髓的國家主人公精神的新發現是:所謂老區精神不只是吃大苦、耐大勞,勇于犧牲,艱苦奮斗,而且是即使在黨的決策出了問題、國家面臨巨大困難的情況下,他們首先想到的也不是消極等待、怨天尤人,更不是向國家伸手,而是要為黨分憂、為國解難,勒緊褲帶去履行國家主人公的職責!影片真實而又巧妙地反映出伯延并不是真空地帶,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浮夸風和共產風也刮到了伯延,老百姓一樣忍饑挨餓,當地的樹葉和樹皮也被吃光。但是當周恩來帶隊到這里搞調查時,許多干部和社員卻為總理的操勞而憂心,不愿因自己的困難給總理增加負擔。公社主任郭鳳林為掩蓋真相甚至把“落后分子”關了起來,這無疑是錯誤的,但他激動地對大家說:“解放前咱啥苦啥罪沒遭過,餓幾天肚子周總理都來了,犯不上雞一嘴、鴨一嘴地喊叫,眼下國家建設比咱這重要。”這又分明透露出他的本意是要靠自己勒緊褲帶渡過難關。這不正是老區人民的國家主人公精神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的一種延伸和閃光嗎?從片中我們還看到,那些“落后分子”急于找總理說出伯延的真實情況,目的也是要和中央一起找出解決難題的辦法,而這樣做的前提是對黨的信任,相信中央一定能改正錯誤,帶領人民走向勝利。影片中連弟奶奶以當年曾給劉伯承、做過拽面為榮耀,這次寧肯賣了壽材也要讓總理吃她做的拽面,這一筆更是入木三分地揭示出真正的老區精神永遠是黨領導我們前進的力量源泉。在這種老區精神的光照下,影片表現了困苦和災難卻又沒有陷入悲觀失望,反而貫穿著一股團結起來共同渡過難關的激情。
自始至終用平視的角度拍攝人民總理的一言一行,尤其是對周恩來坐在炕頭、門檻上與社員談心的情景的拍攝和氛圍的營造,真實地凸顯出周恩來不在人民之上、人民之外,就在人民之中,他就是人民利益和愿望的代表,除了人民利益他沒有自己的特殊利益。用真實的藝術細節去表現當時已承受很大精神壓力的周恩來,面對群眾的困苦首先不是指責,而是檢討自己這個總理沒當好,向伯延的百姓真誠道歉,對犯錯誤的干部有批評更有理解和愛護,那樣發自肺腑,那樣催人淚下!從平易中寫崇高,越顯其崇高;以自律來寫博大,更顯其博大。生動地呈現周恩來想群眾之所想,解群眾之所難,為讓百姓過上好日子、活得有尊嚴而傾其所有、鞠躬盡瘁。用自己身上最后的錢給張二廷的孩子買了一身新衣服,連弟奶奶賣了壽材請總理吃拽面,周恩來出錢把壽材悄悄贖回來,安排人在自己離開伯延后再把壽材送還老人家。如此周到,如此設身處地為群眾著想,如此能體悟和尊重每個底層百姓的主體愿望和生命尊嚴感,這就是周恩來最偉大而又獨特的人格魅力之所在,這才是真正的為人民鞠躬盡瘁。
影片《周恩來的四個晝夜》通篇體現著批評與自我批評的自省精神,觀看后不僅使我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批評與自我批評的重大意義,也使我們通過回顧黨克服各種困難、改正自身失誤的過程,更加堅信黨的偉大。周恩來總理來到伯延調研的初衷就是要發現問題,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本身就是開展批評與自我批評的實踐。今天,當再次回顧黨的這些優良傳統時,我們深刻體會到,發揚光大我們黨的寶貴精神財富是何等的必要,開展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是何等的重要! 指出,開展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是實現黨的十八大確定的奮斗目標的必然要求,是保持黨的先進性和純潔性、鞏固黨的執政基礎和執政地位的必然要求,是解決群眾反映強烈的突出問題的必然要求。電影《周恩來的四個晝夜》正是通過發揮藝術的感染力和影響力,讓大家深刻地領悟到如何去“照鏡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去解決“四風”問題,去更好地實現為民務實清廉。空談誤國、實干興邦,面對新形勢、新任務、新情況,廣大黨員干部只有踏著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的足跡,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才能讓我們的黨長盛不衰,才能讓我們民族復興的“中國夢”真正實現!
范文二
8月21日上午,為開展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國家測繪地理信息局組織全體黨員、職工觀看影片《周恩來的四個晝夜》。這部影片講的是在二十世紀六十年代,我們國家歷經了“三年經濟困難”時期,在那個時期,我國民經濟瀕臨崩潰的邊緣,全國發生了空前絕后的大饑荒。中共中央領導得知后,都親自奔赴各個受災區域,進行考察調研、體察民情。周恩來與夫人鄧穎超來到了河北邯鄲的革命老區,了解基層百姓的生活狀況,探尋解決措施。
看完影片后,電影中的經典鏡頭和動人情節始終縈繞在我的腦際:影片一開頭,伯延公社主任請總理用餐一場戲觸動人心,周總理來到大食堂門口,他看見餐桌上擺著紅燒肉、雞蛋,臉色頓時凝重起來。得知群眾只能吃樹葉、喝菜湯,而自己卻有如此奢侈的待遇,說了句“毛主席已有好久沒有吃肉了”,一只剛要邁進食堂門檻的腳便收了回來。周總理堅持和大家一樣吃樹葉喝菜湯,體現了周總理的廉潔自律,體現了共產黨人的美德和優良傳統,這就說明想為人民做事,想與人民建立魚水之情,只有廉潔才能獲得大家的真心。
之后周總理密切聯系群眾。深入農民家庭,親切的與村民交談,詳細了解他們的各項生產生活情況,還深入田間地頭,與村民一起種植莊稼。在插秧時,一個農婦送來一碗清水給周總理喝,又熱又渴的總理卻把大部分水倒回去,自己只喝了一點點。因為事先他已知道,這水是村民跑了十幾里山路自己挑回來的。周總理始終站在老百姓的立場上來處理問題,了解到村民為了給他吃一頓面把自己壽材都賣了的事,便主動掏錢把壽材又買了回來。周總理堅持和村民吃一樣的飯菜,把自己最后的一點積蓄都用在村民身上。就這些細小的動作,無一不讓我們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人民領袖對人民的那種大愛與奉獻。
周總理來伯延調查的目的就是想聽真話,想知道人民的真正訴求與愿望,所思所慮的是如何糾正錯誤、改善民生、振奮民氣。而公社主任覺得周總理日理萬機,能到這個窮地方來看望鄉親們已屬莫大的幸福,他不想給總理添亂,便要求村民們也不許說出難處。最終,在總理的自我批評以及不斷真誠的引導和鼓勵下,大家終于勇敢的說出了真心話。周總理連夜整理這些內容,如實向毛主席匯報了這些情況。周總理這種求真務實、謙虛謹慎、實事求是的工作作風深深打動著我。
電影結束后,我不禁反思,作為共產黨員的自己,有沒有時刻嚴格要求自己,端正自己的態度,在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勵,有沒有真正做到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我們不僅應該將周總理的精神品質作為我們黨性修養的鏡子,更要學習他想群眾之所想、急群眾之所需,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崇高境界。讓我們從現在做起,從自己做起,從小事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