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包公大學生觀后感
《千年包公》紀錄片通過包公一個個感人故事,來展示廉潔對一個政權、對一個國家、對一個社會的重要性。對一個國家、對一個民族、對一個社會的傷害。通過觀看,每一個黨員干部在該片的好故事中都能得到深刻的教育。
千年包公觀后感精選
就一個國家而言,“清正廉潔之日,則國家昌盛;猖獗之時,則國事衰微。”廉潔的對岸就是,當廉潔的意識不能占據主流的時候,人們往往會不自覺的滑向的彼岸。每一個的故事都是從廉潔意識的淡漠開始的。可以說,禮物是表達感情的一種方式,但是,并非禮物越重,感情越深。相反,從現實的角度來講,禮物越重,越容易起到相反的作用,容易將你的恩人變成罪人,容易將
原本的好意變成壞心。每一次的都是幕后的那雙“溫暖”的黑手模糊了廉潔的意識,從而打開廉潔的堤口,一發而不可收拾。
從古至今,廉潔的故事比比皆是。東漢南陽太守羊續將焦儉送給他的魚懸于室外來拒絕焦儉的再次相贈;北宋包拯立《誡廉家訓》于家中警示后人;周總理穿著樸素,總是將衣服補了又補,堅持艱苦樸素的作風。還有魏征、狄仁杰、包拯、鄭板橋等一大批清官廉吏任職故事,受到歷代百姓的傳頌和敬仰。許多與廉政文化有關的器物文化,比如說包公祠、南陽府衙、內鄉縣衙等。在反的制度設計和律令制定方面,古代統治者也有很多積極的探索,對我們今天的反工作還有很多啟迪。
“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千年包公》通過拍攝這個跨度幾千年的廉政文化史,通過歷史上這些廉吏和貪官的對比,使人們從中得到廉潔是一種正氣,更是一種風氣。時代在發展,社會在進步,但中華民族內心的“青天”觀念不會變,被賦予了更為強烈的時代感:
——踐行黨的群眾路線,為民、務實、清廉。一心為民,堅持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作為自己思考問題和開展工作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務實重干,堅持重實際、鼓實勁、求實效,扎扎實實地把黨和國家的各項決策和工作落到實,對黨和人民的事業高度負責;廉潔奉公,時刻把黨和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嚴格遵守黨紀國法,堅持高尚的精神追求,永葆共產黨人的浩然正氣。去年期間,在參加安徽代表團審議時提出“三嚴三實”,要求領導干部“既嚴以修身、嚴以用權、嚴以律己,又謀事要實、創業要實、做人要實。”仍舊體現了他的“清官”情懷。
——堅持依法治國,廉潔與清政并行。維護法律的效力,堅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把制度關進籠子,讓權利在太陽下運行,保證社會的公平正義,深化制度改革,依法保障廣大人民群眾的合法權益,加強社會主義民主法制建設,促進公平正義成為全社會共同的核心價值追求。
“以史為鑒,鑒往古今”,當深明 “吏不畏我嚴,而畏我廉;民不服我能,而服我公;公則明,廉則威”的道理,當代的領導干部應該以歷史上的清官為榜樣,學習他們,超越他們,以清廉之身,取信于民,服務于民。
千年包公觀后感精選
5月25日我校組織全體干部教師在會議室觀看大型歷史文化記錄片《千年包公》,按照我校領導要求,看完后要寫出自己的心得體會。“國有國法,家有家規”、“沒有規矩不成方圓”,這些在民群眾中流行的口頭禪,是自古以來,中華民族對法規的尊重和敬畏。孔子說:“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更是闡明了言行可以自由,但一定要有禮法的約束,不是想怎么就怎么的。《千年包公》前五集,讓我們認識了許多名垂青史的能臣廉吏,《千年包公》第三集,體現了法律的尊嚴和神圣。這集是給貪官的一個嚴重警告!這部紀錄片播放的非常及時,當前,國家反腐,我們每一個公民都義不容辭,作為一名教師,更應該起到教書育人的作用,堅守黨的原則,在大是大非面前站穩住自己的政治立場。
目前,大力加強反腐工作,國家一步步對于此等反腐行徑進行大步改革,并一步一步推進和加強官員財產申報和公示的立法工作,黨中央以對零容忍的態度,以“踏石有印,抓鐵留痕”的氣魄,用“猛藥去疴、刮骨療毒、壯士斷腕”的決心和勇氣,做到“有腐必反,有貪必肅”。高舉黨紀和國法這把達摩克斯之劍,從嚴治黨,去除黨內毒瘤,捍衛黨紀,維護國法,遏制,重構清正廉明的政治新常態。使人民群眾增強對反腐倡廉的民族自信心,給中國人民上了一堂很好的歷史課。
第一個被梟首示眾的貪官:羊舌鮒;第一個畏罪自殺的官員:王立;第一個禁“吃喝風”的官員:易三才;第一個劫獄被皇帝親手處死的官員:朱祖亮。這些人走上犯罪的道路,因為他們心存私心,與人們越走越遠,其實百姓總是那么的善良,那么的易于滿足,只要能被官吏幫到哪怕是一點點小忙,他們都會到處傳揚官吏的好處,所以,成為一個清官,成為一個好官很容易,幫人民群眾辦好事這就夠了。然而,要想成為一個名垂千古的清官廉吏,這就難了。因為光辦好事不行,還得把辦好事當成一種習慣,還得能解決百姓的困難,總之,任何一個朝代對于貪官污吏都無法容忍,因為他是害群之馬,人民無法接受,所有人都無法接受,正所謂水能載舟亦能覆舟,人民的心聲是最大的服務對象,縱觀歷史長河,一個朝代的開始都會政治清明,因為會總結前一個朝代的教訓,就如宋太祖趙匡胤就會命人將《戒石銘》(爾俸爾祿 民膏民脂 下移民虐 上天難欺)刻在全國的府衙門外,讓每天從這里經過的官員明白:貪贓枉法是天理和國法都難以容忍的行為,而宋朝滅亡的時候呢?誠然被外族入侵并滅亡和自身政治體制國力發展有一定關系,但當時的一些奸臣迫害忠良,則更加促進了這種滅亡。
“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 這段話出自唐太宗李世民和魏征的故事。古人如此,難道我們不如古人嗎?
看完《千年包公》,引人深思,讓人清醒。要想做到“政治清明、政府清廉、干部清正”,首先我要做的就是堅持廉潔的理想信念,在教學中,要同反面的事故案例和正面教育相結合,提高自己的思想和道德水準,嚴格要求自己,從思想深處杜絕腐化、拜金主義等錯誤思想,守住自己的節操。筑嚴思想防線,才能牢固樹立馬克思列寧主義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牢固樹立正確的權力觀、地位觀和利益觀。一個人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形成與自己對客觀事物的思維和對客觀事物的反應密切相關,始終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在各個方面做好表率。
千年包公觀后感精選
第一集《清心直道》,介紹包拯清正廉潔剛正不阿個性形成的原因;通過包拯家訓以及包氏后人對他的懷念,突出包拯清正廉潔家風對世人的深刻影響。
第二集《鐵面無私》,在真實歷史文獻基礎上用影視劇手法再現“七彈王逵”、“六彈張堯佐”與“斷冷清案”等典型史跡,突出包拯鐵面無私、不畏權貴、執法如山的可貴精神。
第三集《以民為本》,通過“斷牛舌案”、“匿金案”、“陳州折變”、“不持一硯歸”等歷史故事,展現包拯以民為本,把百姓利益放在心上的為官為政思想。
相傳,包拯離開端州,一塊端硯也沒有帶走,連自己在衙門里用的端硯都上交了。可當他坐的船開到西江羚羊峽時,突然風浪大作,船不能夠行駛。包拯想,這是不是為官不廉所致?于是,命仆人檢查,發現船艙里有百姓送的一塊端硯。包公把端硯拋到江心后,風浪立刻停止了。”
這樣的故事讓人感慨:“我們發現,真實的包公故事,比起傳說毫不遜色,而且更加精彩,更加豐滿,更加生動,更加感人。”
《千年包公》的制作過程,得到了來自安徽省紀委、中央電視臺紀錄頻道等的關心和支持。導演手記中稱,安徽省紀委領導不但親臨拍攝現場慰問指導,還多次前往北京,幫助導演組協調解決制作過程中遇到的問題。他們還親自審看節目文本,數易其稿,力求精確完美表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