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鋼琴師觀后感
用了三天的時間,慢慢地靜靜地看《海上鋼琴師》。
不斷地回放,不斷地思索。
在思想的過程中,悲哀的是:鋪墊、襯托、人物形象特點、人物之間的關系、環境、結構、主題這些詞像小丑一樣地在我的腦海里跳蕩亂舞,我為自己的固化思維惡心。
1900是個象征,是希望?是夢想?是自由?是世界中的孤獨?是決絕?是堅守?……文學作品鼓勵“合理誤讀”,從文藝學的角度來看,這也是被允許的。在一定范圍內,允許讀者有自己的思考,讓讀者發揮創造性和想象力,將他們的想法帶到作品中去,對作品進行解構與再創造;蛘,這也叫多元解讀,或者,這就是《海上鋼琴師》生命力巨大的原因:每個人都從它那里讀出了一些什么。
我喜歡1900一臉的清澈,喜歡他沉迷的樣子,喜歡他靜靜地用音樂和心與自己對話。喜歡他說的話。他說:“我看不見城市的盡頭,我需要看見世界的盡頭。拿鋼琴來說,鍵盤有始也有終,并不是無限的,音樂是無限的。在琴鍵上,奏出無限的音樂,我喜歡?墒亲哌^跳板之后,前面的鍵盤,有無數的琴鍵。無限大的鍵盤怎奏得出音樂?——不是給凡人奏,是給上帝奏。我生于船,長于船。這艘船每次只載客二千,既載人也載夢想,但范圍離不開船頭與船尾之間,我過慣那樣的日子——陸地?對我來說,陸地是艘太大的船,是位太美的美女,是條太長的航程,是瓶太濃的香水,是篇無從彈奏的樂章。我沒法舍棄這艘船。我寧可……舍棄自己的生命。反正,世間沒有人記得我,除了你,只有你知道我在這里。你屬于少數,原諒我,朋友,我不能下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