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體標本觀后感
人體標本觀后感 白下區 石鼓路小學 五(1)班 尚曉曦 前一段時間在北京引起轟動,產生爭議的人體標本展,要在南京國際展覽中心展出了!這次的規模要比北京的更大,標本也更多!這么個千載難逢的機會,相信大家都不會放過吧。
我也按捺不住心中的好奇,纏著媽媽,來到了國展中心。 過去人們看人體標本,能看見的,只是一具又一具被泡在福爾馬林里的標本,顏色一片黑黃,器官分辨不清。
上個世紀,德國的解剖學家發明了人體塑化標本,不僅使其可站立起來,再現人體生前的結構,而且十分逼真,完整的保持器官本來形狀和結構,可以長久保存,數百年都不會腐爛。
1996年,德國的學者在日本舉辦了全球第一次人體塑化標本展,就引起了強烈的轟動,參觀的隊伍排了好幾百米長。今年4月8日,我國自己制作的塑化人體展在北京開幕,當時就引起了強烈的轟動,盡管每張50元的票價不菲,但幾個月的時間,就有35萬人前去參觀了展覽。
這次在南京舉辦的展覽,使江蘇人有幸成為全球為數不多的看見過“皮膚里面人體真相”的觀眾。
據了解,制作一個人體的塑化標本,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和制作成本。
通過展覽,我不禁贊嘆上帝的創造力,創造出如此神奇的人類,更驚嘆科技的進步,讓我們如此直觀、生動地了解自身。一進入展廳,我驚呆了,呈現在我眼前的,是一個個形態各異、肌肉強健的人體標本,有的在擲鉛球,有的高舉籃球,有的坐在棋盤前深思,有的振臂歡呼……我正在津津有味的欣賞著,忽然看到遠處的一個標本前圍滿了游客,我快步走上前去,原來是一個標本正高舉著自己的人皮,我仔細地觀察,用手觸摸,用鼻去嗅,發現它不但表面光潔,十分干燥,而且色澤鮮艷,毫無氣味。過去,我對人體構造知道甚少,通過展出,我了解到肝是用于造血的、胃是消化食物的,小腸是用來吸收營養的,大腸是用來吸收水份的,大腦里那密密麻麻的血管與神經與溝坎,那里可是人類智慧的搖籃啊。我還看到了子宮,它就是哺育嬰兒的搖籃,看到了10周、18周、20周、28周的胎兒,看到被用特殊的方法制成的紅色的全身大小動靜脈、血管及神經,遠遠看上去猶如一個“大紅人”,那種神奇的方法,發達的技術令人驚嘆,叫絕!
通過展覽,了解人體,我們就能更加珍惜生命,提高對由于不良的生活習慣所造成的疾病的認知和防治。人與人之間在結構上其實都是一樣的,都有心肝脾肺腎。之所以產生差別,都是來自于后天的生活習慣。比如:抽煙很多的肺和平時不抽煙、常呼吸清新空氣的肺,就有很大的差別,你看!一個呈白色、一個呈黑色,多么鮮明的對比啊,人們看到這樣的實物以后,就會非常自覺地抵制抽煙。人的生老病死的規律是不可改變的,但更多地了解人體自身,就可駕馭這個規律,珍惜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