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東坡傳》讀后感1200字
一曲大江東去,兩賦流傳千古。一種情懷,泯然自盡。蘇東坡,一代傳奇才子,文化巨擘。而《蘇東坡傳》正記敘了蘇軾顛沛流離的生活和坎坷的仕途。而讀懂《蘇東坡傳》,方讀懂了蘇東坡隨遇而安、剛直不阿的根源。
初讀此書,確實晦澀難懂。畢竟為著《蘇東坡傳》,林語堂傾注了太多的心血。蘇軾的書簡札記百萬余言,須一一細品,方可著成這部震撼的作品。正因如此,我也曾幾度有過拋下此書的念頭。然而靜下心來靜靜咀嚼,唏噓過后,方知蘇子人生之坎坷,身世之浮沉。久而久之,方領略到其中的樂趣。
蘇軾的一生大多是在貶謫與詩文中度過的。“心如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問汝平生功業,黃州惠州儋州。”南遷了大半輩子,感嘆世事無常之時,也難免為一腔壯志難酬而憤懣。一路受貶,又怎一個“愁”字了得?看著百姓在“青苗法”的壓迫下苦不堪言卻無能為力,又何嘗沒有受到心靈的拷打!流放在外,內心悲苦,也惟有留下“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的詞句聊以自慰罷了。
然而,妻子病故,老父病逝,朋黨之爭,仕途不順,種種困苦都未能壓倒他。原因為何?惟有蘇軾的人格支撐著他啊!王國維在《文學小言》中說:“三代以下之詩人,無過于屈子、淵明、子美、子瞻者。此四子若無文學之天才,其人格亦自足千古。”世間諸人,有的以道德立世,有的以才華聞名,而蘇子既可化雄鷹搏擊文壇而奪取桂冠,亦可翻越高墻以人格立世!貶謫拗不過他的人格,身處異鄉,他從未放棄過上書朝廷,去反抗那禍害蒼生的新法——盡管石沉大海。縱使神宗一味支持變法,但他不曾阿諛奉承過,不曾溜須拍馬過。以人格而立世,又怎會摧眉折腰事權貴,使其不得開心顏?其人格如此,頂天立地,世人又怎不會被他折服?
榮格曾說過:“一切文化最后都將沉淀為集體人格。”人格是文化的精粹,人格是民族的靈魂與標志!談及人格,不禁想起了中國臺灣作家林清玄,三十歲即名揚四海。卻一反當紅作家的風格,摒棄名利,潛心問佛,淡泊以明志,寧靜以致遠。這不正是佛家文化沉淀而成的人格嗎?
正如林清玄一般,古今中外,我們都不缺乏有人格的人在。陶淵明可以不為五斗米折腰,杜工部可以不因強虜所迫而所屈,哥白尼可以堅守真理而被大火焚身,梵高可以不因非議而賤賣其畫。正所謂“芝蘭生于深林,不以無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為窮困而改節。”蘇軾寧在《念奴嬌》中懷古自傷,也不愿向他人示好,可見人格對一個人又有多大分量。
人的一生就像一出戲,只有落幕后才能判斷這出戲的好壞。一個人能否以人格而名垂千古,仍需后人評判。人格的建立,是一個痛苦的過程,但也是一個蛻變的過程!正因為蛻變,我們的人生才有了輝煌。然而當今世上,先人的優良傳統正在消逝,為了利益,人們可以舍棄人格,是亦不可以已乎?我們確有改變現實的責任了!因為歷史向我們證明:棲守道德者,寂寞一時;衣阿權勢者,凄涼萬古!
讀《蘇東坡傳》,如品一盞清茶,品得久了,那馥郁的清香方能沁入心脾,那崇高的人文情懷方能烙印心頭。讀完蘇子,頓悟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