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演義讀后感800字
我最近幾天讀了《三國演義》以后,受益匪淺。《三國演義》是一部古典名著小說,也是中國古典四大名著之一,他講述了東漢末年漢室衰弱,黃巾起義到司馬昭統一全國,建立晉朝之間發生的一系列故事。
在《三國演義》中,有很多著名戰役,其中最喜歡的是官渡之戰,199年6月,袁紹率領10萬大軍南下,進攻曹操領地,曹操率幾萬兵進去在黎陽,主力在官渡一帶筑壘固守。220xx年二月,袁紹派顏良進攻白馬,曹操采用了謀士茍攸的聲東擊西之計,斬了顏良敗袁軍。之后,曹操軍和袁紹軍對壘于官渡,相持數月,這期間。曹操因兵疲糧缺,一度想要回守許昌,但曹操的謀士茍或認為,曹軍以弱敵強,此時退兵,一定會被援軍找到破綻,而且袁軍輕敵,內部不團結,于袁軍相持久否,袁軍必會有破綻,可以出奇制勝,曹操看到這一番說,沒有了退兵的念頭,并派兵襲燒袁軍糧車,220xx年十月,袁紹謀士許攸投奔曹操,建議曹操輕兵奇襲袁軍囤積糧食的地方烏巢,曹操聽取許攸建議,親自率精兵5000,奔襲烏巢,全殲袁軍,燒毀全部圍糧,烏巢被燒的消息傳來,袁軍全部軍心動蕩,紛紛潰散投降,曹操趁機全線出擊,殲滅了袁軍。
官渡之戰,曹操一兩萬左右的兵力,出奇制勝,擊破援軍10萬,這場戰役是一場以少勝多的著名戰役。我認為曹操的勝利不是偶然,諸葛亮在《隆中對》提到曹操比袁紹,則名微而寡眾,然曹遂能克紹,以弱為強若,非惟天時,抑亦人諫也。曹操之所以取得勝利,是他懂得運用人才,能接納他人之言,而袁紹內部不和。又驕傲輕敵,剛復自用,不能接納部下正確建議,最后導致了糧草被火燒,軍心動搖,而失敗。
所以我從中得到了一些啟示,不輕言放棄,如果曹操不堅持與袁軍相持,就不會等到許攸投奔來給曹操打贏戰役的機會。多聽取別人的意見,袁紹因不能接納部下正確建議而敗,曹操能接納他人之言,并抓住機會才能勝利。
總的來說,讀過這本書之后,我大開眼界,他讓我融入在歷史當中,豐富了我的歷史知識,最后我推薦大家去看這本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