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紅星照耀中國》有感800字
合上《紅星照耀中國》這本書,有一點讓我心中久久不能平靜。書中的許多人物均在童年中經歷苦難,但苦難真得像我們想象中那樣習以摧毀人的意志信念嗎?我看未必。
苦難雖然很長,但從另一個層面來讀,苦難會成就一個人。
著名的紅軍司令員彭德懷,少年時便經歷過苦難。“他六歲那年死了母親,他的父親續(xù)弦后,后母增援彭德懷,因為他使她想起了她的前任。她送他到一所老式私塾去念,在那里常常挨老師打。”這里《西行漫記》中對其童年的描述。
彭德懷的童年固然很苦,但同時童年也鑄造了他那平易近人,簡樸,接地氣的性格,堅定他革命的信念。可以說,是童年的苦難成就了彭德懷司令。
苦難的童年是許多共產黨員的共同特點,因此,才有了著名的長征,以及抗日戰(zhàn)爭的勝利。
放眼古今大多名人,苦難是否也伴隨他們呢?
正是烏臺詩賓以及仕途上的苦難使蘇軾揮筆一就,寫出了“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嫦娥”的美好祝愿,正是司馬遷的宮刑之辱,才使他鑄就了“史享之絕唱,天韻之離騷”之史記;正是杜甫經歷妻離子散之苦,才揮筆一就,寫出了“感時光濺淚,恨別鳥驚的兵荒馬亂之景。
苦難鍛煉一個人的意志,培養(yǎng)一個人的自立、能力,磨揀一個人的體格。“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經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亂其所為”。
但,經歷苦難一定就能成功嗎?當然不是。
彭德懷有一度時間被捕,但他在國民黨的嚴刑拷打下,仍保持自己的意志,寧死不屈,并未吐露一句秘密。在被釋放后,成為司令。倘若彭德懷貪生怕死,招供了,那個戰(zhàn)于不勝的司令肯定也不古在了。
因此,在經歷苦難時,只有堅定信念,不忘初心,打敗苦難,鍛煉自我而不是被苦難打敗,難有這樣,才能利用苦難,最終成就精彩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