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看電影《邊城》后有感
看完1984年凌子風導演的《邊城》,我想從三個方面談談這部電影。
人性的喜劇。
《邊城》演的是一出愛情悲劇。
魯迅說:“悲劇就是把美好的東西撕碎了給人看。”,所以我想在這里梳理出一些本片中美好的東西。本片主要人物包括了老船夫,翠翠,儺送二老,天寶大老,順順,以及團總。老船夫和翠翠相依為命,靠擺渡為生,日子雖然清苦,卻苦中有樂,翠翠愛聽老船夫唱歌,老船夫平日里愛喝點小酒,白塔下,小河邊,獨門獨戶,倒也清靜自在,這樣的生活挺美好。順順家是小城中的大戶人家,有天寶和儺送兩個好兒子,他本人在城中名聲很好,提起來沒人不豎起大拇指,他的兩個兒子也沒有一點大戶人家的紈绔樣,為人正直,帶人和善,人們對他倆的評價也很高,順順一家過的挺美好。天寶大老和儺送二老倆兄弟,從小光著屁股一起長大,雖然影片沒有過多的交代,但他們兄弟之間的感情一定也很深(要不然后來二老也就不會因為大老的死而心生愧疚),兄弟深情很美好。大老喜歡翠翠,若翠翠那時還沒有喜歡的對象,她自己善良能干,大佬正直爽快,他倆在一起或許會過得很幸福。再說團總,團總派媒人到順順家來提親,想把女兒嫁給二老,而且嫁女兒還送一座嶄新的碾房,倘若翠翠和儺送不認識,倘若二老和團總女兒他們倆一個愿打,一個愿挨,這買賣也挺好。可就是因為翠翠和儺送喜歡對方,這所有的美好都被撕碎了。
首先大老不會和翠翠過上幸福生活,其次因為翠翠喜歡的是自己的弟弟,這多少會影響兩人之間的感情,倆人決定靠唱歌決勝負,結果得知翠翠喜歡自己的弟弟,一氣之下,跟老船夫攤了牌,自己駕船出去了,結果卻不幸淹死在外頭,這樣一來,順順幸福的家被撕碎了,他失去了一個兒子,也正是因為這樣,二老心懷愧疚,不在去唱歌,他跟翠翠之間美好的愛情也被撕碎了。又因為其實二老自己心里還是喜歡著翠翠,所以當團總的媒人來她家提親時,他以該是時候出去闖闖為由,拒絕了團總。再后來,老船夫在河邊碰到了媒人,便問他提親之事,他因為二老的婉拒是因為老船夫家的翠翠而向老船夫撒了謊,說親事成了。老船夫聽后心灰意冷,在當晚風雨雷電交加之時躺倒在自己的床上,再也沒有醒過來,翠翠和老船夫相依為命的美好生活最后被也被撕碎了。最后,只剩翠翠孤身一人,獨自守著渡船,等待著儺送回來,就像影片結尾的旁白一樣:他也許永遠不會回來,也許明天就回來。影片也在翠翠擺渡的一個側影中走向結束,看到此處,心生唏噓,不免就會反思到底是什么促成了這一悲劇。
我想在此作一個假設,假設大佬沒被淹死,回來后接受了碾房,娶了團總女兒,而二老繼續唱歌,最后娶了翠翠,拿了渡船,這樣的結局會不會就是美好的?我的答案是:不。兄弟倆都喜歡翠翠,所以不論哪一方最后得了翠翠,都得以犧牲另一方的利益為代價,而就算大老娶了團總女兒,也只不過是出于雙方利益最大化的考慮,兩人都聽各自父母的話,婚姻由父母包辦,赤裸裸的對人性的壓抑,若兩人真的都能心甘情愿的接受父母的這一安排,那不是更大的悲劇嗎?或者即使大老死后,二老依舊娶了翠翠,倘若順順同意,我覺得這種妥協是很可怕的,因為我懷疑他能否心安理得的面對自己同樣喜歡翠翠的死掉的兒子;倘若翠翠不同意,二老也打著愛情最大的旗號,跟翠翠私奔,那他就是個只顧自己的不孝子;即便如此,我還是懷疑翠翠能否也撇開孤身一人的爺爺,而去和自己的理想伴侶追求幸福生活,所以如果他倆真的私奔,這難道就值得讓人高興了嗎?因此我認為,本片中的愛情悲劇正突顯出人性之美。
天寶和儺送倆兄弟選擇了坦誠相待,而不是為了私利互相使壞;老船夫把翠翠當成自己心愛的孫女的同時,也把她當成一個獨立的人,說出翠翠的婚事是翠翠自己的事,讓他自己做主這樣的話;天寶死后,儺送更是因為心中對哥哥的愧疚(雖然天寶的死可能跟他沒什么關系)才沒有再在夜里為翠翠唱山歌;而最讓我感嘆的兩點就是在影片最后,當媒人來提親時,儺送因為還喜歡著翠翠,而又不想傷害父母的心,所以出去闖闖為由婉拒了這門婚事,自己一個人離開了小城;而翠翠呢?在爺爺死后,他選擇守在原地,依舊靠替人擺渡為生,一直等著儺送,也許他明天就會回來,也許永遠不會回來,但無論如何,她選擇了為這份純真的愛情守候,美好的讓人心碎。
所以,《邊城》演的是一出人性的喜劇。
不滿與好奇。
我覺著,電影做得很粗糙。
有人會說,,那個時代,能這樣就不錯了,聽上去有幾分道理。我也覺的影片有很多可取之處,比如在畫面造型語言和場面調度方面,我覺得電影營造出來的整體氣氛和沈從文原著小說中的氣氛還是挺契合的,秀美的山水,甜美的歌聲,純美的山人,凄美的愛情。
可我認為影片中的兩處硬傷卻影響了這樣一種氛圍,其中一個關于光,在一些傍晚及天黑的場景中,整個畫面我幾乎什么也看不到,就是黑壓壓一片,也許有人會說:“你懂什么呀?暗淡的光線符合電影的氣質,能反映人物壓抑的心理狀態。”這點我也贊成,我也愿意這么去解讀,比如翠翠和儺送二老首次邂逅的場景,翠翠等爺爺來接她,可爺爺卻和友人吃醉了酒,翠翠一直等到天黑,看賽船的人都散去了,這時翠翠的內心狀態應該是埋怨中帶著一些害怕,同時又為爺爺擔心,一直到捉鴨子的儺送二老出現,兩人有了一段很有趣的交談,應該就是在此時,兩人對對方心生好感,多美好的事情啊,如果在伴著傍晚恰到好處的暗淡的光,美好中帶著些許壓抑,多好的一場戲,可偏偏這光太暗了,以至于所有的美好都消逝在“黑暗”之中。我并不是在否定創作者,我只是覺著燈光師應該在布光上更用心一點,總會找到辦法的。(當然就算是牽扯到預算之類的問題,也應想辦法克服,發揮中國人艱苦奮斗的精神么。)
還有一點,就是聲音的問題。首先,很多環境聲錄的很糟,聽上去有些失真,而有些場景干脆連環境聲都省了,比如影片中有很多下雨的場景,其中有有幾處根本聽不到雨聲;其次,聲畫同步做得很差,口型都對不上。我不知道影片在拍攝過程中有沒有采錄同期對白,反正影片中的對白是后邊配上去的,及其不自然。最后,相信所有人在看電影的過程當中都曾被一個低沉的,要死不活的女聲深深的吸引,沒錯,就是念旁白的那個聲音,對于這一聲音,我只能用“太有特點”來形容,這樣不好,太引人注目,這會打斷觀影的連續感,影響觀影質量,自然不利于電影主題的表達。我不知道當時是在什么一種情況下選得這位女旁白,是她“級別”比較高?還是她比較便宜?(估計不是,要是的話導演直接上不就行了。)在不就是當時人們的審美標準跟我們現在不一樣,可同屬于80年代的《黃土地》和《紅高粱》不是直到現在都還深深的被一代代的年輕人頂禮膜拜嗎?于是我就在網上查了一下,本片的導演凌子風屬于我國第三代導演,小時候愛看戲,學雕塑出身,經歷了抗日戰爭,新中國成立,自然還有文化大革命。本片是改革開放后的片子,而他又是老電影人,怎么會察覺不到這些影片的硬傷呢?可我想真正的原因只有當時制作這部電影的人才知道,又或許沒什么原因,他們覺得這樣挺好的。
幾點猜想
第一點,我在網上看到關于本片導演凌子風的個人經歷里有這么一段,他年輕時有個在中國出生的法國女友,她提出讓凌子風跟隨她去法國,日后他們還會回來,可當時正當年輕的凌子風選擇了投身偉大的革命事業,前往延安,所以我猜想,也許他們在分離之際也曾許過什么“革命勝利之時,你我再見之日”之類的承諾,后來也都有了各自的生活,這份美好也只能停留在回憶當中,同時導演本人又是湖南人,所以將同屬湖南人的沈從文所寫的關于川湘交界的小城故事搬上大銀幕,可能多少含有一種對逝去美好的追憶的色彩,而一旦有對過去的追憶,就勢必會有對現實的反思,這也引出了我的第二點猜想。
第二點,所以導演借追憶將這種反思傳遞給每一位觀眾,從而引起每一位觀眾的反思。反正我看完全片,思考了很多。
第三點,沒看過完過原著小說,但從本片的演職人員表中可以看到編劇里有沈從文先生的大名,所以就姑且猜測他對這部改編自他原著的影視作品是認可的吧,也就是說該片想要表達的主題和原著想要表達的主題還是挺契合的吧。
最后的態度
本片雖有一些叫人不舒服的硬傷,但我覺能引發人們思考的故事就不會差到哪里。除此之外,我覺得影片講故事的節奏控制的很好,跟小城的閑散的氣氛也相得益彰。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