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心理學的讀后感
心理學在我們日常生活中起著很重要的作用,那么有關它的讀后感都有那些呢?下面是第一范文網小編精心為你整理關于心理學的讀后感,希望你喜歡。
關于心理學的讀后感篇一
時光如梭,轉眼又到期末了。繁忙的工作中有困惑,有憂愁,也有喜悅和收獲。本學期教師閱讀的書籍是——《教師不可不知的心理學》,剛拿到這本書,一看書名就覺得索然無味,班主任的工作本來就千頭萬緒,枯燥乏味,哪有心思和時間研究心理學?可是領導說期末還要舉行讀書沙龍,每個人都要談談自己的讀書體會,我才拿起書開始讀。剛開始,覺得很枯燥,可后來越讀越感興趣。這本書雖然早就讀完了,但書中的每一個場景仍歷歷在目,書中重點研究了23種教育心理現象,有大量的教育案例來支撐這些心理學觀點,用心理學來看學校教育,從學習、關系、決定三個角度解釋了從眾、模仿、習得無助等現象,并結合教學場景進行了分析,從教師的角度給出了自己的認識和處理方法,從個體的學習,到班級的管理,無所不包,是一本很適合教師閱讀,更是教師不可不讀的一本好書。
一、擦亮班級的每一扇窗戶
一個房子如果窗戶破了,沒有人去修補,隔不久,其它的窗戶也會莫名其妙的被人打破;一面墻,如果出現一些涂鴉沒有清洗掉,很快的,墻上就布滿了亂七八糟,不堪入目的東西。一個很干凈的地方,人會不好意思丟垃圾,但是一旦地上有垃圾出現之后,人就會毫不猶疑的拋,絲毫不覺羞愧。這真是很奇怪的現象,它就是——破窗效應
任何壞事,如果在開始時沒有阻攔掉,形成風氣,改也改不掉,就好象河堤,一個小缺口沒有及時修補,可以崩壩,造成千百萬倍的損失。
其實這種心理現象廣泛存在于我們教育教學中,如我們在從事班級管理的時候,我們會發現如果教室中只有一兩個學生是積極主動參與班級活動那是不夠的,但當主動參與的人數到一個關鍵點時,整個班級忽然動了起來。我們也能經常發現班主任經常為自己的班級制定班級公約,但有效執行的少,因此經常可以看到或聽到學生明知違反紀律,但依舊我行我素。
當一個孩子犯了錯誤,如果老師不及時批評并制止,就會有更多的同學犯這樣的錯誤。比如:開學初,我班有一、兩個孩子玩卡片,小班主任見到后并沒有及時制止,后來就有更多的同學帶卡片,于是,我就在班會上宣布,以后不準帶卡片到校,后來再帶的同學,發現后就及時教育,大家都認為拍卡片是不衛生的表現,就不再玩了。再比如:教室里,同學們剛值日完,就有同學往地上丟垃圾,看到這樣的情況,如果不制止,就會有更多的額同學丟垃圾,而且當老師讓其撿起來時,他們還會理直氣壯地說不是我丟的。作業照樣也是這樣,只要有一兩個孩子找借口不交作業,總會有更多的孩子仿效。讀了《教師不可不知的心理學》一書后,我對以上的現象特別關注,盡量遏制每一種不良現象的萌芽,不放過每一個小錯,補好每一扇將破和已經破損的窗戶,在這樣的教室里上課感覺明亮了許多。?
二、抓住從眾心里,提高班集體的凝聚力
《教師不可不知的心理學》一書中,開篇就給我們描述了一個從眾的反面現象。子喬是一個熱愛學習,認真聽講的好學生,因為全班同學都不學習,感到孤獨、寂寞,最后和其他同學一樣,放棄學習。當她放棄堅持后,還有未來嗎?作者還剖析了故事背后的從眾原理,當個體表現某種行為時,其理由并非自己想做,而只是因為團體里的其他成員都這么做,這樣的現象就叫做“從眾”。讀了這本書后,我認為,小學生的從眾現象更突出,因為他們還沒有形成自己的思想,分辨是非的能力很弱,需要我們將他們引導到好的一面。教育要從多數人著手,然后讓這多數人自然發揮他的影響力,讓少數人不自覺地想要跟隨。
本學期,我班成立了“小書蟲”文學社團,剛開始,只有幾個孩子專心讀書,并認真書寫讀書筆記,大部分同學心不在焉,精神渙散。我就對幾個愛讀書的孩子大力表揚,并展示他們的讀書筆記和精美的讀書小報,慢慢地,認真讀書的孩子多了,漸漸形成了閱讀的風氣。本學期我班因為調整班干部,開始小班主任在班里感到孤立無援,幾個調皮的孩子故意與其作對,當我看到越來越多的孩子呼應那些調皮的孩子與小班主任唱對臺戲時,我感到很焦慮,于是召開班干部會議,讓他們團結一致,發動組長共同管理班級,對違反班規的同學嚴厲懲罰,還結合一體化評價表,表揚那些積極向上的,這樣,班級的凝聚力越來越強。
三、針對“習得無助”現象,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教師不可不知的心理學》中的“習得無助”現象,在我們身邊也司空見慣。課堂上,常常看到一些孩子無精打采,昏昏欲睡,對學習毫無興趣。針對以上情況,我想方設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采用多種導入方式,做到有序合理安排,巧妙組合,分步呈現,利用多媒體教學,吸引孩子的注意力。用游戲導入,能最大限度的活躍課堂氣氛,消除學生因準備學習新知識而產生的緊張情緒,讓學生在詼諧幽默的氛圍中不知不覺接受新知識。還采用分角色朗讀,表演課本劇等形式,激發孩子的興趣, 創設良好的班級學習環境,改變以往只重分數忽視學生全面發展的現狀,營造積極、向上、健康、活潑的學習氛圍,營造真誠平等的師生關系和團結友愛、互相幫助的同學關系,發展學生多種興趣,滿足他們多層次的需要,使他們在學習活動中增強自信心和成就感
四、對“好老師”的標準重新定位
蘇霍姆林斯基說:“在每個孩子心中隱藏的一角,都有一個獨特的琴弦,撥動它就會發出特有的旋律,要使孩子的心同我們講的話發生共鳴,我們自身就要同孩子的心弦對準音調”,教育家的這段話告訴我們,好老師不再是只有專業技能,敬業精神和廣博無私的愛,而是應該懂得心理學知識,不斷探究學生心理現象的老師,是能夠真正走進學生心理,與學生產生心理碰撞,能夠擦然心靈的火花的老師。唐全騰老師講到:“教育問題其實就是人的問題。”要解決人的問題,就要從他的心理入手,不但能將問題解決,而且事半功倍,解決了本質,解決得徹底,最大限度地杜絕副影響。
《教師不可不知的心理學》封面上的一句話——“不懂心理學的教師不是一位好教師”更值得我們深思。“學生想認真學習,教師想盡力幫助學生學習,家長永遠想給孩子最好的,校長、主任也絕對希望學校的教學能夠蒸蒸日上,推動教改的專家學者們更是希望能建立一個完善的教育制度。問題是,我們如何確定我們正在做的事情是對的呢?直覺上,我們都以為我們是對的,但心理學卻告訴我們:人們的想法往往埋藏著許多盲點……”真正的好老師就是不斷認識自我、挑戰自我、完善自我的老師,就是不斷學習,不斷進步德爾老師。
感謝《教師不可不知的心理學》這本書,讓我的心靈多了一份寧靜,讓我的課堂多了一份精彩,讓我與孩子的心靈多了一些的溝通。
關于心理學的讀后感篇二
剛開始的時候它被擺放在書堆里像埋沒了一段時間,其實當時,手里正看著另外一本書籍,由東尼·博贊所寫五部曲中的其中一部《快速閱讀》,每個人看書都有屬于自己的原則,而我的原則是:一本書不看完不接觸下一本。
《哈佛談判心理學》和大部分心理學一樣注重講內在自我,不過有不同的是,這本書主要講述的是關于自我以及本我,并沒有過多的涉及超我這一層。
本書從自我的認知開始講述,描繪了我們心理思想以及外部表現的差異化-即落差。看完全書總結的這本書圍繞的主要核心點,四大核心角色:夢想家、思想家、愛人、勇士,三大輔助前行重要角色:守望者、船長、旅行者。
本書從每個章節中很細化了每個角色以及闡述了每個角色的關鍵作用在我們內在起到的什么作用,并且闡述了作者的一個核心思想,這些角色并不是單一的存在,而是類似于春夏秋冬一般同時存在于我們的內心深處,只不過我們很多人在處理某事的時候總會將其中的一些角色所遺忘一邊,所以落差也會產生。
關于心理學的讀后感篇三
初拿到這本《教師最需要的心理學》的時候,最吸引我的并不是它華麗的外包裝,而是封面上著名教育家雅思貝爾斯曾在他的著作《什么是教育》中寫過的一段話:“教育的本質是心靈的教育,是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云推動另一朵云,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這段文字撞擊著我的心靈,像一陣風,像一片云。從事教師工作這些年來,每當遇到困境或感到無助的時候,我往往會被煩惱憂愁的情緒所包圍。而這段文字教育了我,啟迪了我,為我打開了一個新的視角。
如果我是一棵樹,我要挺拔站立,枝葉婆娑,在與孩子們相遇的路口播下綠色的愛;如果我是一片云,我要在空中寧靜悠然,把湛藍的天空裝扮的美麗;如果我是一滴水,我要把彩虹的七色反射出來,滋潤大地,無聲無息。我應該是這樣的一個人,這樣一個教師,用心理學的知識凈化我的靈魂,提神我的修養,讓我的教學和管理再上一個層次。
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學校里的學習不是毫無熱情地把知識從一個頭腦裝進另一個人頭腦里,而是師生之間每時每刻都在進行的思想教育”,《禮記》中寫到“經師易得,人師難求”,當代的教育家們也說過:“學生的心理問題,往往是由教師造成的。”這些年的從教經歷讓我深深認同這些道理。記得剛當老師時,盛氣凌人的我站在講臺上毫無顧忌的大聲批評學生;講課時,為了省力,趴在講桌上,坐在凳子上,甚至翹著腿……一個多么以自我為中心的人,一副多么自負的形象!想想那些被我狠狠批評的孩子,在他們的心里又留下了怎樣的傷痛呢?曾經的我只顧成績,沒有做到對“差生”的偏愛,多么可笑的理論啊!現在回想起來,是因為我的不成熟,耽誤了這些孩子,他們的身影成了我現在的痛!
作為一名人民教師,首先應該好好塑造自己的性格。除去教學和管理外,我自己是否是一個心理健康的教師應該是一個大前提。不能高傲,不能優越,不能自以為是……當每堂課上我面對著幾十雙稚嫩的眼睛時,我就要不斷提醒自己,要尊重他們,關心他們,要和他們站在一起。今天的我應該比昨天強,明天的我應該比今天更強,不斷超越!作為一名人民教師,要盡自己最大的努力把工作做好。平等對待每一個學生,及時發現他們身上的閃光點,用自己的愛心喚起學生的愛心。
我慢慢品讀著這本書,希望從中找到關于什么是幸福的答案。書中充滿智慧的語言激蕩著我的心,我要把正能量傳遞給每個學生,把每堂課都營造出溫馨的環境,用積極的情緒感染每個孩子。
三尺講臺雖小,承載著無數的希望。我就是那一棵樹,一片云,一滴水,默默奉獻,沒有怨言!
關于心理學的讀后感篇四
這是我第一次閱讀關于心理學的書,對于我這個對心理學沒有什么認識的人來說,確實是一件艱難的事情。書上有太多心理學上的術語,使我對書本的理解加大了難度。
我閱讀的作品名叫《面對——鏡子里的自己》,這是一本在非典期間,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心理咨詢中心開通了全國公眾的“非典熱線”,對非典患者與醫務人員的心理干預以及種種困惑進行了解,并通過一些故事情節總結出具有代表性、普遍性的15對心理矛盾:
內控與外控
我們是生活的泥瓦匠,有的人只知道忌日地砌磚頭;有的人明白自己是在蓋樓。當摩天大樓豎立起來的時候,有的人和有的人就不同了。一種是內控型的人,他們認為自己的收獲與幸福很大程度上取決于自己的決定和自己付出的努力。因此,認為自己是個人行為的主宰,自己可以影響行為的結果。外控型的人則認為人們不管怎么努力都無關大局,他們認為自己不能左右或控制自己行為的結果。
自卑與自信
自卑感是一個人對自己的能力、品質等做出偏低的評價,總是覺得自己低人一等,并因此而悲觀、慚愧、羞怯等復雜情感。過度的自卑會使人脫離現實,造成生活適應困難、阻礙人格健康發展。而自信會鼓舞一個人的行為,它會影響人們對任務選擇、付出努力的多少、遇到困難時的堅持性等。
樂觀與悲觀
看見半杯水時,有的人覺得有水喝,而有的人覺得不夠喝。不是對與錯的問題,而是我們處事心態不同。樂觀與悲觀的產生源自矛盾和壓力,矛盾無時不有,壓力無時不在。因此,我們應以樂觀的態度對待生活中的壓力。
沖擊與防御
在我們的心里,有一種類似于隱身的東西,我們不知不覺地在使用。但是,我們更多地用它來騙自己,讓我們自己不能看到自己的內心。經典的心理分析理論認為個體內心的沖突是心理活動的核心,為了適應這些沖突,自我發展出防御機制,它的作用是減少沖突、減低緊張、保持內心平衡、調節自尊,并對于應對焦慮有重要作用。
孤獨與充實
一個人一生中不可避免地都會經歷孤獨,是孤獨著孤獨,還是充實地孤獨,這是完全取決于我們自己的選擇,能夠在獨自一個人的時候,不覺得孤單;在冷清的時候,不覺得寂寞;在空閑的時候,不覺得無所事事,這些所靠的正是內心的豐富與充實。
真誠與虛偽
真誠與虛偽不僅是一個人對待他人的性格特點,也是一個人對待自己內心的特點,然而,真誠是一件需要勇氣的事。當一個人選擇虛偽時,就是人在軟弱的時候用來保護自己的方式。如果我們能真誠,我們就能把握住實在的自己,就能感到一種滿足和愉快。
自私與利他
自私是指人以損害他人、社會的利益為代價來滿足自己利益要求的行為。而利他行為則是指毫無回收報酬的前提下,表現出志愿去幫助他人的一種行為,完全沒有個人的意圖在里面的。
熱情與冷漠
熱情和冷漠,所體現出的含義和境界大相迥異。熱情往往與樂善好施、周到服務相關聯,冷漠卻總是與事不關己、拒絕提供幫助相提并論。而現在越來越多的人在“經營”自己的感情,他們都希望把自己保護得嚴嚴實實的,生怕自己一不小心受到傷害,導致社會中的人越來越冷漠。
狹隘與寬容
寬容是一種心理能力,而狹隘是一種心理殘疾。在生活的點點滴滴,我們都可以看到寬容和狹隘的表現。在日常生活中,寬容可以表現在接受他人有和自己的不同的行為。我們知道只關心自己是一種狹隘,而不知道只關心自己所愛的某些人、某些群體也是另一種狹隘。因此,我們需要用寬容的心去對待在我們身邊出現的人。
責任與逃避
沒有誰能夠逃脫自己的角色去當人純粹的觀眾,每一個人都必須扮演著各自的角色,這種種角色的背后就是我們的責任。責任是個體經過認知、判斷之后采取的一種行為,而這種行為與社會和他人的利益是一致的,是我們無法逃避,必須面對的責任。
安全與風險
安全感對一個人來說是非常重要的,有了安全感才能有自信、有自尊,才能與他人建立信任的人際關系,而缺乏安全感的人可能導致精神障礙。安全總是相對的,風險總是絕對的,做任何事情,風險都會存在。我們需要以沉著的心態去應對風險,克服猶豫,堅定果斷,讓風險化險為夷。
壓力與沖突
壓力是在當事有發覺到環境刺激超過自身應付能力時所發生的一系列心理、生理等方面的全身性反應。而沖突也是人們生活中一個很常見的心理現象,在一些不可避免的矛盾之間就會產生沖突,并成為壓力的一個重要來源。
封閉與開放
人們在受到某種刺激時,會對自己的思想和行為有不同有表現方式。一種是封閉,由于某種刺激造成的傷害導致他們把自己封閉起來,不與外界接觸,從而導致焦慮、妄想等現象的出現;另一種上開放,就是把自己的情感表現出來,向美好的一方面想。
從眾與獨立
從眾與獨立是行為的表現與結果,個人在自己沒有信心、缺乏知識或不占優勢的領域內,往往更容易從眾;在自己有信心、有知識或者占有優勢的領域內,更容易表現出獨立性。總之,從眾與獨立都是一個正常的人發展成熟過程中的兩個方面。
迷茫與信念
人類面前的路卻永遠是未知,我們的心靈也不時的縈繞在無知、無奈與恐懼之是,迷信的想法與行為也正是產生于人尖的無知和無奈之中。這時,信念是人類生存的基礎,沒有信念,人類將無以生存。
在閱讀完這本書后,讓我懂得了人們所面對有事情都是多方面的,人們有能力改變自己的行為、思想、命運,只要我們作出正確的選擇,向好的一方面想,我們的生活將會變得更加的美好、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