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青小說創業史讀后感2000字
創業史小說通過新舊社會的對比,描寫了兩代人的創業歷史。那關于創業史的讀后感都有哪些呢?來看看第一范文網小編精心為你整理柳青小說創業史讀后感20xx字,希望你有所收獲。
柳青小說創業史讀后感20xx字篇一
作者柳青是一個真正了解農民、熱愛農民的人。為什么會提到作者?因為我相信只有真正和農民生活在一起并且深入了解的人才能寫出如此的小說。
主人公梁生寶,是中國50年代的農村社會主義創造者!會這樣說是因為他的自強不息、勇于奮進和堅持不懈。生寶是一個世代貧農的兒子,他年幼喪父,后來在一個災荒嚴重的年頭隨母親流浪到渭河南側的下堡村。緣份使該村村民梁三老漢成了他的繼父,之后,他們父子二人在渭河平原上開始了他們艱苦的創業。
人常說:古今中外成大事者必有遠見,而梁生寶就是這么一個人。他十三歲就給呂二財主家打長工,兩年后便用五塊大洋買了呂老二家半死的牛犢,回家后他母親和梁三老漢都責備他太沖動,可他卻說:“爹,你那是個沒出息的想法,今輩子也創不起業……”后來,小牛犢果然長成了壯牛,生寶也種出了好莊稼。
但真正讓生寶站起來的是中國共產黨。互助組、合作社那時候在廣大剛剛解放的新農村是燈塔一樣的新生事物,所以有很多人不認同,可是結果告訴大家是農民走社會主義道路的現實可能性和歷史必然性。路就在前方,所以生寶才能領導一大群農民進山砍竹子,才能推廣新法育秧,才能得到大家的認可。
柳青曾說:“要知道,好多歷史事件,都是逼出來的,譬如,不搞五年計劃,不一定會有糧食市場緊張;糧食商人不搗我們的亂,不一定在一九五三年實行統購統銷;不實行統購統銷,互助合作不一定會一下子結束逆水行舟的階段而快馬加鞭。歷史巨人的腳步并不亂。沒有上帝!是辯證法同志決定:舊勢力在滅亡以前囂張和瘋狂,讓它刺激我們,逼使我們很快地發動消滅舊勢力的斗爭,義無反顧!”就因為在困難無路可走時還相信前方有路,所以才會激起群眾的憤怒,開辟新的道路。
我們是新時代的年輕人,有新思想,但仍不能忘前輩辛辛苦苦的努力。在困境中,不能忘記前方的路。
人生的道路是漫長的,但關鍵處僅有幾步,特別是人年輕的時候。小說第一部是描寫梁三老漢的一生,舊社會給地主耕地,苦苦打熬養活一家三口,一輩子的夢想就是擁有自己的土地,能夠住上三間瓦房。但是這個夢一直都沒有實現。兒子梁生寶長大后終于碰上了新中國成立,農民斗倒了地主富農,分得了自己的土地,梁生寶也實現了老人的愿望。并且組織貧雇農成立了互助組和燈塔社,當上了社主任。
讀過《創業史》后我深受鼓舞,偉大的著作會跳過時代的束縛而影響一代又一代的人,我就是其中之一。這部書中的兩點對我震動最大,我想細致的講講。
一、艱苦奮斗,自力更生的大無畏精神。
梁生寶組建了互助組,富農和一些黨員都在看笑話,他們不相信一個老貧農撿來的兒子會辦成這樣的大事。梁生寶沒有被困難嚇倒,也沒有去找這些富農借貸,甚至最后這些富農出組他都沒有阻擋。他走了另外一條路,他組織這些貧雇農一起去終南山割竹子,雖然出了一點意外,一個人的腳被扎傷了,但是他們依然按期完成任務,掙了一大筆錢,最后辦好了互助組,退組的人又都回來了。
我們工作中、生活中經常會遇到這樣的事,就是當我們去干一件事的時候,旁邊總是有很多人說長道短,更有一些人在看我們的笑話,他們希望我們干不成,希望我們失敗、倒霉,最后的結果是不如他們。
其實,讀完《創業史》我們就會受到啟發:為什么不學學梁生寶呢?生活中、工作中我們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困難,比如要買房錢不夠,職務提升后擔心自己干不好等等。在各種各樣的困難面前正確的態度是迎難而上,不要指靠任何人,所有問題都要自己去想辦法解決。干事的時候也不要太在意別人的嘲笑,當然還要像梁生寶一樣時刻警惕別人惡意的破壞。任何成功都得來不易,都是在小心謹慎和刻苦自勵中完成的。當然,還要有一種大無畏的精神,梁生寶就是把生命都交給了集體,交給了事業后才什么事都向前沖,無所畏懼,最終終于用事實說服了觀望者和破壞者,給了大家一個交代。
二、胸懷寬大,態度誠懇的去處理人際關系。
我身邊有很多人在工作中都性格鮮明,愛憎都表現在臉上,仔細觀察你會發現,他們的朋友圈子很狹窄,因此他們獲取的資源和信息都有限,這些東西都把他們囿于一個狹小的圈子里無法長大。其實,我們在處理人際關系時,也可以學學梁生寶。
梁生寶給人的印象是實在,這個印象使得很多人相信他,愿意跟著他干。他對人的態度一是不發生正面沖突,二是不排斥有性格缺陷的人,三是敢用一般人眼中的“壞人”。第一條我們經過鍛煉可以達到;第二條就有點難度,因為這樣的人相處起來或者用起來很費勁、很操心;最難的就是第三條,梁生寶把國民黨炮兵隊長白占魁吸收入組后組員、群眾、家人一片反對聲,而且白占魁還在組里犯了一點錯誤,但是梁生寶沒有舍棄他,依然幫助他,直到把他也變成先進分子。
我在一次培訓課上聽到一個小企業老板給老師提的問題是:“我們為什么留不住大學生?”老師讓他詳細說明時他解釋了一大堆大學生的問題,總的意思是現在的大學生不好伺候。老師說,這個問題的根源在你們企業,如果公司有前途,有豐厚的薪水誰會辭職?是啊,現在的小企業出現了兩個極端,一是給企業中的外來人員制造困難,下逐客令;二是根本招收不到空降兵,吸引不來外來人才。讀讀李斯的《諫逐客書》你就知道這樣的企業做不大。所以,與人相處的方法第一個要有誠懇的態度,第二個要有寬大的胸懷,這兩點,無論個人還是企業都適用。
可惜,《創業史》還有兩部沒有完成,柳青就去世了。不過,我覺得《創業史》就像維拉斯的雕塑一樣完美,雖然她是殘缺的,但是給我們大腦中的印象卻是完美的。
感謝《創業史》,感謝柳青,永遠懷念他。
柳青小說創業史讀后感20xx字篇二
自從在初中學過課文《梁生寶買稻種》之后,我就被課文中那個時代特有的氣氛吸引住了,說句實話,老朽雖然年逾不惑,但并沒經歷過那個年代,小的時候聽奶奶說起那個熱火朝天的年代還是非常令人向往的,心想有機會時一定要看看那個時代的作品,同時也看看我們偉大的國度所走過的路。然而世事難料,老朽我雖然工作二十多年了,但一直生活在浮躁和焦慮之中,難以靜下心來讀一些我想讀的書,做一些我喜歡的事。現在,總算平靜下來了,生活也有規律了,我準備在這段時間內集中精力讀一些書,主要是上世紀四五十年代的,包括創業史、暴風驟雨、太陽照在桑干河上、李有才板話、苦菜花等等,重溫一下那個年代的人和事。
粗略地讀完創業史,我不禁啞然失笑,里面的人真是太憨厚了,太直率了,所謂的富農姚世杰郭士富都不過是平平常常的莊稼人,他們之所以比一般貧雇農過得好一些,并不是他們靠殘酷的剝削和壓迫,更不是做過什么傷天害理的事,而主要靠他們的聰明,他們的辛苦勞動,他們的精打細算發的家;從書上還可以看出,他們都是勞動的好把式,他們稍微有一點余錢,多一點余糧,村里就讓他們參加活躍貸款,這活躍貸款沒有一分錢的利息,如果到時收不回本,借糧的人比借出糧食的人還顯得理直氣壯,村里還讓他們參加互組組,但是必須交出自己的好牲口,這讓誰都心里老大不樂意--追求富裕的有尊嚴的生活這是人類的共性,姚士杰郭世富何錯之有?
再來看看高增福任歡喜他們,我就不明白他們怎么對富農那么恨呢,你們辦互組組,姚士杰郭世富他們只是不參加,既沒有給你們的牲口投毒,也沒有破壞你們種的地,他們只是在你們買稻種時想跟你們學一學,自己花錢也去買了稻種,想跟你們比一比,這有什么不可以的,啊哈,太令人不可思議了。
看完這本書,我的心情更加沉重了,一點是:看看我們周邊的人,怎么這么難相互融合呢,一邊說團結就是力量,一邊卻與別人劃清界限,人人之間相互提防,相互不信任,怎樣才能擰成一股繩,怎樣才能共同富裕,怎樣才能奔向共產主義;另一點,互組組人民公社成立后,殘酷的政治運動開始了,打擊右派、高產浮夸風、四清運動、文化大革命,一場一場的運動,使父子、夫妻、兄弟、師生、同事成仇,反目,使人沒有尊嚴,沒有人格,直接導致現在社會的道德沒底線。對內實施專政,長期、無休止地開展黨內政治斗爭和全國性階級斗爭。導致全國人民在和平年代比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中死的總人數還多,同時導致國民經濟停滯不前,乃至陷入癱瘓狀態。
我一直在想,我們這個國家,為什么喜歡瞎折騰呢,一有運動老百姓就要遭殃,人民就要跟著受罪,這究竟是為什么呢。我們傍邊的那位所謂一衣帶水的那位近鄰,十年九位首相,換過來換過去,但是人民該怎樣生活還是怎樣生活,雖然首相換了一個又一個,但哪一個首相也不敢把老百姓怎么著,他只要敢折騰,老百姓就對他有意見,老百姓就敢把他趕下臺。所以說在那個國家,老百姓只能折騰他,而他們不敢折騰老百姓,一衣帶水,就在眼前,我們怎么就不能學一學人家呢?
柳青小說創業史讀后感20xx字篇三
近日重讀《創業史》,心靈又一次被震撼,深感它是一部樹立群眾觀點、群眾立場教育的好教材。作品中塑造的一大批源自于現實的優秀基層黨團員干部形象,非常動人,尤其值得我們去重新思考、學習。從他們身上可以看出:贏得民意不僅是搞好工作的力量源泉,更是對工作最好的饋贈。猶如中央級媒體組團重訪焦裕祿生前奮斗過的蘭考、追憶這位真正的共產黨員時評價的那樣:沒有一種根基,比扎根于人民更堅實;沒有一種力量,比群眾中汲取更強大;沒有一種執政資源,比贏得民意更珍貴持久!而贏得民意、汲取力量最原始、最有效的途徑就是要密切聯系群眾。
《創業史》中,討飯娃出身的梁生寶等青年人,一心愛黨愛社會主義新生活,盡管貧窮,但“精神總像湯河岸上的白楊樹一樣正直、白凈”。看著困難戶挨餓,心里頭刀絞似的。他們把領著貧農渡春荒作為義不容辭的責任,這才有了梁生寶換稻種,帶領群眾進山割竹子,運掃把、邀請省上專家培育“扁浦秧”、開展互助合作等舉措,實現了讓梁三老漢那樣的貧苦人“第一次把大米當主飯吃”的一系列變化。然而,梁生寶的成長不是天然的,面對層層的阻力,他堅定的信念,準確睿智的判斷都來自于鄉、區、縣等各級黨員干部的正確引導。一有難題,他都會得到鄉支書盧明昌、黃堡區王佐民副書記、中共渭原縣委副書記楊國華等人的鼓勵、幫助和指導,這一切給了這個青年人莫大鼓舞,竟使他為了集體的事忘了自己的婚事!正如他感慨的“就有這樣一些干部,穿上了制服、毛呢料子衣服,還是那么和藹可親,平易近人,不會裝腔作勢。他們聯系著不知其數的群眾”。
正因為有了這些密切聯系群眾的好干部,才使梁生寶這樣覺悟高、品德好的“苗苗”得以成長,黨的政策才能夠得到全面的貫徹執行,共產黨的根基才能扎牢。聽了不了解實情的干部的匯報,在沒去過蛤蟆灘的領導眼里,生寶成了一個“解放初期作風有問題”的下作人。慶幸的是腳踏實地,常往基層跑的楊副書記,遇到問題后,認真調研,才弄清了真相。他全力支持給群眾換稻種時,喝五分錢一碗的面湯、一分錢一碗的開水、吃他媽烙的已風干的饃、睡車站免費“地板床”、面對著嘲笑心里卻甜滋滋的梁生寶這樣為黨的事業拼命的人。否則,鳳落沙灘遭雞戲,正直的生寶不知會被落后勢力玷污到怎樣不堪的境地!
如果沒有這些黨員干部堅持不懈的群眾工作,萌芽狀態的社會主義新中國依然面臨很大的威脅!心里恨共產黨剝奪了他“和告債人談話這種世界上最有意思的享受”,但表面上又擺酒筵拉攏農會干部的富農姚士杰;對黨的糧食統購政策陽奉陰違、在黑市抬高糧價賣余糧、時時想見風使舵的郭世富;在群眾中有一定基礎,但面臨新形勢逐漸考慮自己的利益多了的黨員郭振山;在清朝被損毀了靈魂、堅信“天官賜福”、善惡不分的王二瞎子等,這些都是阻撓新生事物的種種不容忽視的頑固勢力,他們各懷心思,一旦正不壓邪,就會齷齪結合,興風作浪。
然而,在每一關鍵時刻,每個共產黨員就像一面旗幟,總會飄揚在群眾看得到的地方,他們用實際行動去帶動群眾、關心群眾,使一切反黨、反社會主義的逆流思想無可乘之機!農技員韓培生在少數人歡迎,部分人旁觀,一些人等著看熱鬧的氛圍中穩步實施推廣新科技,就連固執的梁三老漢也豎起拇指,連呼“共產黨員!共產黨員”以表達他質樸的贊揚;團縣委干部王亞梅在街上遇到徐改霞的一番話,使改霞產生了把團員資格作為優先進城條件是對入團動機褻瀆的羞恥感,增添了農村青年的社會責任感、使命感。作為縣委書記的愛人,王亞梅不搞任何特殊,擔任工作組成員,下鄉駐村,定期組織召開婦女學習小組會,她對有著非議的素芳不嫌棄,手拉著手,用好聽的話語寬慰她,使素芳動容,使我們感慨!正因為這種水乳交融的干群關系,使百姓把心交給了黨。
毛澤東曾說過,領導干部腐化墮落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過分講究吃、穿、住和小汽車,言簡意賅,一針見血。現如今,盡管我們的生活富裕了,但依然有很多錯綜復雜的問題要面對、要研究、要解決。但一些共產黨員職位升了,待遇高了,卻時時顯示出一幅“逃亡之像”:忘記了黨的宗旨,不懂得能為群眾服務是最大幸福的真理,時時與百姓爭利,覺悟甚至不如普通干部群眾。其中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忘記了群眾觀點和群眾立場,放松了共產黨人的修養。如劉少奇所分析總結的那樣:濃厚的個人主義和自私自利思想占了上風,對個人享受孜孜以求,更談不上追求模范共產黨員的標準了。長此一往,必將被人民唾棄,被歷史拋棄。
在黨的十七屆五中全會上的講話中指出:“新形勢下群眾工作需要大家共同來做。群眾工作是貫穿黨和國家工作各領域各方面的經常性工作,采取臨時報佛腳、三天打魚兩天曬網的態度是做不好的,必須建立健全制度、認真執行制度,提高規范化、制度化水平”。民為邦之本,愿所有的共產黨員都懷著一顆敬畏之心,勤政善政,贏得民意的持久支持。希望我們的黨員干部也能像《創業史》中的那些黨團員干部一樣,像焦裕祿、孔繁森、沈浩、巨粉娥、趙彥龍一樣,多到群眾中去。始終能做到“秞山浮云,來去一絲無牽;朗鏡高懸,凈噪兩不干心”。堅持實事求是,杜絕欺上瞞下;堅持調查研究,杜絕恃才武斷;堅持真抓實干,杜絕昏庸無能;堅持浩然正氣,杜絕貪污腐化,光明磊落、取信于民。就像要求的那樣,把廣大群眾凝聚在黨和政府周圍,共同為促進經濟社會發展而奮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