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子兵法讀后感800字3篇
《孫子兵法》很強調“知”,而且其理論也都是圍繞“知”而展開的,有了“知”,才能有“謀”,而有了“謀”才能有“行”。如果沒有“知”,就不能“謀”,不能“謀”談何“行”。下面是有孫子兵法讀后感800字,歡迎參閱。
孫子兵法讀后感800字篇一:
《孫子兵法》是春秋末期我國古代大軍事家孫武所著的一部軍事經典著作。
孫武的生卒年月現已不可考。他本是齊國人,后移居吳國,因擅長兵法,被吳國大臣伍子胥推薦給吳王闔廬。孫武將其所撰兵法13篇獻給吳王,闔廬遂以孫武為將,出兵西破強楚,北威齊晉,揚名諸侯之間。孫武最后終老于吳國,葬在吳都巫門外。
《孫子兵法》的主要思想和內容出自孫武。但后人因《漢書·藝文志》著錄《吳孫子兵法》有82篇,圖9卷,而多認為13篇是曹操削除繁冗,取其精粹而成。又有人因《漢書·藝文志》著錄的《齊孫子》,即《孫臏兵法》久已失佚,后世流傳的只有一部《孫子兵法》,而認為13篇出自孫臏之手。不過,在1972年山東臨沂銀雀山漢墓出土了一部《孫臏兵法》和《孫子兵法》的殘簡,以及記載孫武言行的70余枚竹簡后,學者們已多傾向于13篇應出自孫武之手,82篇則是孫武后學所著,是用以補充和解釋13篇的。
《孫子兵法》共有13篇,各篇均有其主題思想,但又構成一完整的思想體系。
《計》篇論述的是能否進行戰爭的問題。孫武指出,戰爭是關系到國家生死存亡的大事。“道”、“天”、“地”、“將”和“法”是決定戰爭勝負的五項基本要素。“道”指使人民與統治者同心同德;“天”指晝夜、晴雨、寒暑等氣候時節和天命、人事、道義;“地”指土地和地勢、地形的高下、險要、平坦、距離的遠近,攻守進退的利弊;“將”指將帥的智謀、賞罰必信、愛撫士卒、英勇果斷和軍紀嚴明;“法”則指軍隊的組織編制、將吏職責的劃分和管理,以及軍需物資的供應、管理。孫子認為,從這五要素出發,根據國君是否賢明,將帥有無才能,“天”、“地”二方面的條件如何,法令能否貫徹實行,兵力強弱與否,軍隊是不是訓練有素,和賞罰是否分明,可以預知戰爭的勝負,從而采取適當的對策和相應的行動。
《作戰》篇主要闡述的是如何進行戰爭。孫子認為,戰爭的消耗和戰費的開支是十分龐大的,戰爭曠日持久勢必危及國家的存亡。所以,他主張速勝。此外,為彌補己方的消耗和削弱敵國,他又主張“因糧于敵”,“勝敵而益強”
孫子兵法讀后感800字篇二:
《孫子兵法》不應該被只看做兵法,而是一部教人解決問題的書籍?梢赃@樣講,世界上的大多數問題,都可以通過《孫子兵法》解決。
我讀《孫子兵法》也不是很久,暫時只理解了一部分“知”
《孫子兵法》很強調“知”,而且其理論也都是圍繞“知”而展開的,有了“知”,才能有“謀”,而有了“謀”才能有“行”。如果沒有“知”,就不能“謀”,不能“謀”談何“行”。
《孫子兵法》里的“知”有幾個意思:
第一是知道事情的各個方面的情況,知道了事情的各個方面情況,你才能根據這些情況針對性的采取行動。
第二是知道別人看不到的地方,一件事情,普通人只能看表面,聰敏人看第二層,智慧的人看第三層,境界越高,看的越深,就越能見到很多別人看不到的地方,而這些地方都是勝利的根本。(一支股票漲了一塊錢,一般的人只看到這股票漲,就跑去跟買,老股民知道這股票上漲的空間很小了,到了賣的時候。資深股民知道這股票脫離了市場本質,已經被操縱了。別的莊家知道這股票被操縱了,還知道操縱的手法,知道什么時候跌什么時候漲。如果沒有足夠深刻的見地認識,你能贏嗎?)
第三是知道事情發展的規律,很多事情雖然很復雜,但很多事情都有其大致的規律的,這就是老子說的“道”,孫子說,知道事情的發展規律,能避免,能提前應對,能正確的處理,所以,對事情的發展要有足夠預見力。
第四是知道自己,無論你處理事情,你和別人對弈,無論你做什么,這里面都有一個很關鍵的因素,就是“自己”,在這些里面,“自己”始終都是一分子,所以說,了解自己,知道自己,是成功的第一步,知道自己能做什么,適合做什么,缺點什么,才能正確的將自己的才能展示出來。
除去這些外,《孫子兵法》還有一些很深刻的理論,都是很有意思的話,也有很深邃的智慧,如果你不能將整本書都仔細研究的話,也可以根據你的情況,挑出這些話,有空的時候琢磨一兩句,也是很有益處的。
列舉幾句“廟算多者勝。”“故兵貴勝,不貴久。”“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知己知彼。”等等。
孫子兵法讀后感800字篇三:
放暑假前,老師給我們布置的假期作業閱讀《孫子兵法》一書。以前,我讀過拼音版的《孫子兵法》。多多少少了解一些知識,但拼音版的內容比較簡單,對于我們男生來說好奇心不大。正好老師發給我們每人一本少年版的《孫子兵法》。滿足了我的好奇心?戳诉@本書后,我很佩服孫子能在古代戰爭時期寫出這么好的兵法書籍。
這本書分13個部分,有始計,作戰,謀功,軍形等。每個部分都有原文,翻譯,戰例。使我們看著更易懂,更有趣。而且每篇都那么精妙絕倫。主要寫了一些歷史戰役,將帥們是在什么情況下運用什么樣的戰略取勝的。首先孫子從戰略術上,概括了九種不同作戰地區的基本特點,論證了它們對官兵心理狀態的影響。接著,孫子推崇戰略出擊,提倡深入敵國進行作戰,認為這樣做具有使士兵聽從指揮,努力作戰,就地解決部隊休養,士兵勇敢無畏等優點。然后,孫子結合戰略突襲行動的特點,重視保持軍隊的團結一致等。
“致人而不致于人”。這句話不愧為《孫子兵法》之最,短短7個字使我領悟到了學習的真正法寶。如果你正在讀書學習,別人來找你玩,你會怎么做?想必大多數人都會選擇去玩。這樣就不是“致人而不致于人”了。那么,怎樣才算“致人而不致于人”呢?比如說你和朋友已經玩了很長時間,再玩就是瘋玩、浪費時間了。這時,你就可以靜心去看書;當朋友沒有了玩伴,他還會玩嗎?也只能回來學習了。這表面看是朋友受益,其實更是自己受益——不僅適量小玩休息了大腦,還做到了及時學習,不浪費時間。
“主不可以怒而興師,將不可以憤而致戰”。這句話給了我生活上的啟示,我將它改為生活用語。不可因一時惱怒而入嗎別人,不可因一時氣憤而與朋友絕交,更不可因一時的舒服、快樂而浪費時間不去學習,憤怒可以變為高興,氣憤可以變為喜悅,學習時的痛苦也可以變為收獲后的高興,但惡語傷人不會復原,與人絕交不會再恢復昔日的完整友誼,浪費的時間也不會再回來。是不是很有道理呢?
《孫子兵法》既是一部軍事經典著作,又是一部光輝的哲學著作,是我國燦爛的古代文化,這本書里表現出來的隨機應變、肯動腦筋、抓緊時間、遵守紀律都值得我們學習,這樣能使我們在以后的學習中取得好成績,更讓我受益匪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