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思傳讀后感_讀馬克思傳有感
《馬克思傳》是對馬克思這位千年偉人最好的紀念,通過這部傳記,可以對馬克思作為一位偉大的哲學家、社會學家、經濟學家、革命導師有一個初步的了解。下面是有馬克思傳讀后感,歡迎參閱。
馬克思傳讀后感篇1
“如果人只是為了自己而勞動,他也許能成為有名的學者,絕頂聰明的人,但他決不能成為真正的完人和偉人”這句話是我在馬克思傳中看到的,當時令我觸動,感受深刻。他的思想魄力更讓人震撼。他不僅擁有才華和智慧,而且擁有別人沒有的信念和執著,在他的生命里充滿的是對整個世界的思考,而不僅僅局限于自己的人生。想想現今社會,有多少人在思考所謂的人生,又有多少人在思考社會的發展與進步?絕大多數人都在思考著自己,追求物質生活的享受。
貝多芬用音樂奏出人生的不屈不饒,但他一生的孤獨與痛苦誰又能明白?
馬克思是孤獨的,但是馬克思是偉大的。在馬克思的最后幾年書中這樣寫道,在部分地恢復了健康之后,馬克思感到自己是雙重殘廢的,精神上失去了妻子、生理上是病痛的加深。精神的麻痹和生活的無奈折磨著他,但他依然堅持搞創作,忍受一般人不能忍受的孤獨,做平常人不能做的事。正是靠著他的執著、堅定信念才造就了他的偉大,哲學家的偉大。
作為哲學家的馬克思,他的唯物史觀承認歷史的必然性。從人類歷史總體看是正確的。他的唯物辯證法研究的那些范疇是相當有啟發性,開辟了認識世界的一條道路。
個人覺得《馬克思傳》是對馬克思這位千年偉人最好的紀念,通過這部傳記,可以對馬克思作為一位偉大的哲學家、社會學家、經濟學家、革命導師有一個初步的了解。從書中可以學到馬克思對真理的執著追求,對工作的忘我精神,對友誼的珍愛,無不感到著《馬克思傳》的每一位讀者。紀念馬克思就要學習馬克思。無論過去、現在和未來。我們都要學習他的著作,學習他的立場、觀點和方法,并從他身上學到智慧和精神力量。
改革開放改變了中國的歷史進程,改變了中國人的生活和思想。這次改革被稱為中國歷史上最成功的改革。這一切都證明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勝利,堅持以科學的態度對待馬克思主義。理論聯系實際,理論指導實踐,指導改革開放的實踐。馬克思對中國的貢獻是巨大的,對世界的貢獻更是舉足輕重,他的偉大將載入人類史冊,永垂不朽。
馬克思傳讀后感篇2
讀罷《馬克思傳》的學生時代這一部分,說實話,里面的很多內容我都沒有看懂,可見我是一個多么淺薄的人。對于哲學,我知道的少得可憐。唯一一次接觸有關哲學的書籍,就是大一是同學推薦我看的《蘇菲的世界》,但很可惜,我看了差不多三分之一就放棄了。讀這本書的感覺就像在走迷宮,不停地繞啊繞卻怎么也繞不出來似的。這滋味并不好受,所以讀《馬克思傳》,我也只讀到了他的學生時代。
以前對馬克思的了解除了一些基本的文化常識,可以說是零。從小學到大學,所有老師都贊揚、崇拜馬克思,都用“偉人”一詞來形容他。說他思想多么先進,見解多么獨到,為整個社會人類進步做出了多大的貢獻。但是很少有老師對我們說一些馬克思的生活瑣事,好像他是一個圣人,高高在上。
麥克萊倫筆下的馬克思不僅降低為凡人,而且也降低為凡夫俗子。作者從思想、生活和性情等多個不同角度給人們展現了一個真實、生動且有血有肉的馬克思形象。馬克思既是偉人,更是一個平凡的人,凡是平凡人所具有的七情六欲、喜怒哀樂,他都具備。
書中描寫馬克思孩童時代的情況就很少。她的姐妹們說馬克思早先的時候是“令姐妹們害怕的暴君。他全力地奔跑著把她們當作他的馬從特里爾的馬庫斯上坡上‘驅趕’下來,更壞的是,他堅持讓姐妹們吃他用骯臟的生面團做成的而用更骯臟的手拿著的‘蛋糕’。她們毫無怨言地忍受著‘驅趕’、‘吃蛋糕’,因為卡爾將會講故事來酬勞她們的順從”?吹竭@里,我就覺得好好笑。原來馬克思小時候這么頑皮,甚至還有點邪惡,讓姐們對他又愛又恨。但不可否認,他也的確很聰明,知道如何讓投其所好。要明白,讓他人順從自己可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從這段話中,我也猜出馬克思小時候一定讀過很多書。因為肚子里有東西,才講得出很多生動有趣的故事。調皮、聰明、愛讀書,我想馬克思小時候的性格應該就是如此的吧!
等馬克思上了中學,他的性格更是讓很多人愛恨交織。愛他是因為他可以隨時開始男孩子式的玩鬧,怕他是因為它能夠毫不費力地寫諷刺詩文嘲笑他的對手。他曾輕蔑地談到:“有一些農村來的笨人,他們準備投考教會學校,大多數人領取助學金。”這一句話讓我想起來上次在校內上看到某一位徐匯區同學的狀態簽名:“雙休日過得真快,又要去松江那破地方見那些鄉下人了。”我想無論哪一個人看到,心里都會不舒服的吧!所以馬克思在學校期間沒有交到長久的朋友,這也怨不得別人吧。馬克思在離開學校前的一個行為讓我很有共鳴。他因為討厭當時的副校長,所以在向所有老師辭別是唯獨沒有理睬那個校長。其實作為學生,我們都有類似的經歷。因為不喜歡某個老師,所以他布置的作業老師馬馬虎虎地完成,上課也不會像其他課那樣認真聽講,教師節也不會寫張賀卡送給他。也許這種行為看起來很幼稚,但這的確就是我們內心深處的抗議。
馬克思也有很多缺點。他只要一旦有了錢,便生活“奢逸”。他不善于理財,對生活安排的沒有條理,房間里十分雜亂、骯臟,充滿煙草味。年輕時的馬克思酗酒,好打斗,曾被學校關禁閉。而其中,揮霍是他最大的毛病。他的母親一直勸他適度地消費酒、咖啡和胡椒粉。“我們可敬的兒子不顧一切協議,不顧一切慣例,一年花了七百塔勒,好像我們是闊佬,可是,就算是最富有的人花的錢也不超過五百。”他的父親如此埋怨道。事實上,有關馬克思大學生后的最后一份資料宣稱他曾幾次求債,并表明他在學校的五年中至少改了十次地址。而他后半生的經濟來源,也大都來自于恩格斯的幫助。我也不明白他是如何養成愛花錢的習慣的,甚至不考慮家中的經濟條件。或許是因為參加了俱樂部,又或許是因為壓力太大。但有一點很肯定,馬克思從來不曾想過如何節約一點生活開支。
馬克思與他父親之間的關系算是比較糟糕的吧。除了經濟方面的原因,思想方面也是有很大差異的。馬克思曾把一些詩歌獻給他的父親,但都不怎么附和父親的口味。老馬克思甚至鼓勵兒子努力寫一首滲透德意志精神的頌詩。但馬克思的榜樣是海涅,歌德和席勒。他的詩歌包括了德國浪漫主義的,除政治上反進步和民族主義之外所有的著名主題。老馬克思也曾激烈地批評兒子“在昏暗的油燈下胡思亂想,蓬頭亂發,雖不在啤酒中消磨放任,卻穿著學者的睡衣放蕩不羈;離群索居、不拘禮節甚至對父親也不尊重。與外界交往的藝術僅限于一間骯臟的房間,在那里,也許在異常混亂的情況下,燕妮的情書和父親的可能是噙著眼淚寫的、善意的告誡......難道在這么一個荒唐的、漫無目的的知識作坊里,你和你所愛的人神志清爽的果實能成熟嗎?”可見他對馬克思是失望透頂了。盡管馬克思與父親意見并不合,而且玩世不恭,但馬克思并沒有與家庭斷絕往來,也并沒有因此而討厭父親,而是一直保持著對父親的熱愛。愛琳娜道:“他從來都是不知疲倦的談論他,他一直帶著他父親一張上了年紀的照片,從來不把照片給別人看,他說是因為它已經很不像原來的樣子了。”其實就像我們和父親的關系一樣,我們所選擇的興趣、職業、朋友也許不符合父母的要求,從而產生了誤解和矛盾,但是,在各自的心里都還是深深愛著對方的。只是各自的方式不同了。
誰也不能否認馬克思是一個偉人,但誰也不能否認他只是一個凡夫俗子。1841年4月15日,馬克思被耶拿大學在缺席的情況下授予博士學位。對此,作者甚至認為,耶拿大學比柏林大學級別低,比較容易拿到學位,加之那里又有熟人,所以拿到學位,并不費多大勁。這不就是我們所說的耍小聰明的伎倆嗎?我們不能太注重“偉人”這個光環而忽視了人性最真實的一面。世上無完人,有瑕疵才會顯得真實,才會讓人有興趣去深入了解。我不知道我是否能把這本《馬克思傳》給讀完,但是最起碼我對馬克思性格方面的了解又進了一步,這不也是一種收獲嗎?
馬克思傳讀后感篇3
記得在千年交替的20xx 年,馬克思被西方多家媒體評選為“千年風云人物”或“千年思想家”之首。當時便產生了很多困惑:為什么西方資本主義社會會將一個共產主義者推為千年思想家之首呢?為什么馬克思在世界范圍內會有如此大的影響力呢?讀完戴維·麥克萊倫的《馬克思傳》至少解釋了其中一個原因:《資本論》的創作。馬克思創作《資本論》是在1943年開始的,為了完成這一劃時代的巨著,他耗費了40年的心血。40年的心血,這是個驚人的時間長度,是什么樣的動力促使馬克思耗費40年精力堅持創作《資本論》呢?他是以什么樣的科研方法來完成這樣的偉大創作的呢?這對我們醫學科研有怎么樣的啟示呢?
一、堅定不移的信仰
偉大的成就來源于偉大的目的。十七歲的馬克思在中學畢業考試時,寫的“青年在選擇職業時的考慮”這篇作文中就表達了他的高尚的志愿。他認為給最大多數人帶來幸福的人,自己才是最幸福的。并認為一個青年人應當選擇最能為人類服務、最能為人類福利而勞動的職業。以后, 隨著認識的提高,進一步堅定了這一信仰。在他大學即將畢業,他博士論文的序言上, 把古希臘神話中一個高尚的殉道者普羅米修斯反抗主神宙斯的話“我寧肯被縛在崖石上, 也不愿作宙斯的忠順奴仆” 作為自己的座右銘。這就是說,年輕的馬克思,立志要像普羅米修斯一樣,寧可觸怒主神宙斯,遭受一切痛苦,也要把火種留在人間,寧可歷盡千辛萬苦,付出巨大的犧牲,也要創作出改變現實的革命理論,為人類造福。是這樣的堅定不移的信仰成就了馬克思的偉大。
對于我們從事醫學科研的人來說,我們的信仰何在呢?馬克思說過:“科學絕不是一種自私自利的享受,有幸能夠致力于科學研究的人,首先應該拿自己的學識為人類服務。”而現實中的一部分科研人員卻恰恰拿科學當作一種自私自利的享受,有的擅自挪用科研經費,有的購置各種不必要的數碼設備等等,當然這與國家體制不完善、科研人員待遇過低有部分關系,但是大部分原因是由于缺乏對我們從事的事業的堅定信仰。所以,只有確立對科學的信仰或執著追求,才能讓自己全身心的投入到科研工作中去,才會有毅力克服科研過程中的各種困難,才能結出更為豐碩的科研果實。
二、堅忍不拔的刻苦精神
馬克思為了創作《資本論》犧牲了自己的健康,抱病寫作,強忍著病痛奮斗終身,實在令人敬佩!正如他自己所說的:“我一直在墳墓的邊緣徘徊。因此,我不得不利用我還能工作的每時每刻來完成我的著作,為了它,我犧牲了我的健康、幸福和家庭。”馬克思為寫《資本論》而累病了十七、八次。長期勞累沒有規律的生活和工作,使他得過肝病和胃病;長時間的看書、寫作,大腦、眼睛得不到休息,得了眼病和神經衰弱;長時間的坐姿,不運動,使他得了嚴重癤腫和坐骨神經痛;以及生命后期的胸膜炎,支氣管炎等嚴重疾病。而且往往是醫生建議停止工作,他仍然不顧健康狀況的惡化,而拼命寫作。他給友人寫信中說:“《資本論》的有些章節”是在癰的折磨和債主每天登門逼債的情況下寫成的!”
與現在的科研工作者不同,馬克思的一生又是貧困的一生。馬克思在創作《資本論》歲月里,不是在平靜的書房和優越的條件下度過的,而是經歷無數艱難和坎坷的。正如恩格斯說的“馬克思是當代最遭嫉恨和最受誣蔑的人。各國政府—無論專制政府或共和政府—都驅逐他,資產者—無論保守派或極端民主派—都紛紛爭先恐后地誹謗他, 詛咒他。”馬克思僑居倫敦的許多年里,經濟上常常貧困到沒錢買面包,付房租的程度,不得不靠典當衣物和家具來維持生活,連他夫人的陪嫁銀器也忍痛送進了當鋪。1850年4月,由于付不起房租,家具被查封,全家只好暫住旅館。1851年8月,馬克思給恩格斯的信中寫道:“這個星期外來的壓力很大,是我根本無法動筆。給房東開了一張期票才暫時拜托了被趕出住房的危險。”
病痛的折磨和生活的貧苦并沒有動搖馬克思創作的決心。他在1859年寫給朋友的一封信中說道:“我必須不惜任何代價走向自己的目標,不允許資產階級社會把我變成制造金錢的機器。”為了寫作《資本論》,馬克思的那種求知熱情和勤奮精神,達到了廢寢忘食的程度。他在沐亡倫敦的長時問里,經常到大英博物館的圖書館里去看書和寫作, 從早到晚在那里埋頭鉆研。當他讀書讀到興奮的時候,就情不自禁地用腳在地上搓來搓去,這樣長年果月,就把水泥地面磨去了一層,被人們稱為“ 馬克思的腳跡”。
在醫學科研的過程中,馬克思的這種堅韌不拔的刻苦精神是非常值得我們學習的。為了證明某種假設,我們需要做很多實驗從多方面、多角度論述,并且提供充分的實驗證據。但是,不是所有實驗都是很順利能完成的,相反,很多實驗是需要重復很多遍,耗費很多時間和精力才能得出自己需要的結果的。馬克思的這種堅忍不拔的精神正是我們需要的。
三、充分掌握科研材料,不斷學習新的知識
為了寫好這部巨著,他查閱的資料、讀過的書籍、摘錄收集的材料,更是無法計算的。據資料記載,他讀過、作過筆記,摘錄過的書有一千五百多種;寫的筆記本包括手稿、札記、提綱、短評等,至少有一百本。在寫作和收集資料的過程中,馬克思專心致志、廢寢忘食,刻苦治學的精神更是令人佩服。他在倫敦居住時期,經常到英國博物館的閱覽室內看書、寫作,他總是上午九時一開館就進去,一直到晚上七點才回家。馬克思對理論著述是十分嚴謹的,每寫一本書總要事先積累大量資料。他曾花了三個月的時間,把英國博物館收藏過去的《經濟學家》雜志統統翻閱了一遍。為了寫英國勞工法的內容,他把博物館存藏的英國和蘇格蘭調查委員會工廠視察員報告的《蘭皮書》都研究過,此書是當時英國議會專門發給議員們的資料,議員們對它沒有興趣,常常把它當廢紙論斤出賣;還有的議員把它作為手槍射擊的靶子,根據子彈穿透的頁數來測量他們手槍的威力。然而,對馬克思來說,這些《蘭皮書》是研究經濟學、寫作《資本論》極好的資料。有時病得實在支撐不住了,不得不停止寫作《資本論》時,又總是要學習研究別的科目。例如:1857年4 月,在病中堅持學習丹麥文和瑞典文(馬克思把外語看成是“人生斗爭的一種武器”曾先后學習和掌握了十幾種外語,由于斗爭需要年過半百還學習了俄語)1865 年8 月患病中不定期讀天文學方面的書;1888 年5 月至6 月,在健康狀況惡化的情況下,還研究了有機化學和無機化學。還有一點與眾不同的,是他在患病、精神痛苦和遭到重大不幸的日子里,常到數學中去尋找逃避。
馬克思的這種對知識的渴求和對科學的嚴謹態度是非常之值得我們學習的。每當我們開始一項研究,也必須盡可能多的掌握這方面的資料、文獻,這樣才能讓我們對該研究的發展方向有一個大概的了解。僅僅是掌握了還不夠,更要保持不斷的學習,不斷的查閱新的文獻來保持自己的研究項目的獨立性。同時,在醫學科研中,還促使我們不斷學習新的復雜的實驗技術,以此為自己的實驗結果提供更為充足的證據。
馬克思的一生貧窮而艱苦,但是他卻給后人留下了無法估量的財富!顿Y本論》,為無產階級革命者和后繼的馬克思主義者提供了寶貴的理論財富;馬克思一生執著追求信仰的經歷,更是為世人樹立了高大的榜樣。最后,以一句馬克思的名言共勉:“在科學上沒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勞苦沿著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達到光輝的頂點。愿中國的科研工作者以馬克思為榜樣,相信中國的諾貝爾獎得主很快就會出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