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王閣序王勃讀后感
落霞與孤騖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出自滕王閣序,寫得多美啊。那么大家的讀后感是否也寫得這么美呢,一起來看看。下面是第一范文網小編精心為你整理滕王閣序王勃讀后感,希望你喜歡。
滕王閣序王勃讀后感篇一
我站在滕王閣里,七月的南昌竟下起了雨,閣外的長江和著雨聲,如唱,如泣,如吟?那雨聲纏綿著我的思緒,那思緒里有著千古才子王勃的身影,更夾雜著我的愛惜、惋惜和遺憾。“懷帝閽而不見,奉宣室以何年?”仕途不順的他前往交趾探望父親,一路上風餐露宿。當張燈結彩的滕王閣映入眼簾時,他將他的愁苦,他的憤懣,他的懷才不遇,連同那滿腹的經綸,一并揉入了《滕王閣序》。“關山難越,誰悲失路之人”里,又飽含了他多少心酸。“潦水盡而寒潭清,煙光凝而暮山紫”里又有多少南昌的青山秀水。我讀著吟著,深深地愛惜著,那篇華美的《滕王閣序》,道盡了南昌故郡里的美景,訴盡了王勃心中的抑郁,揚名了滕王閣,照耀了多少代的文壇!“鐘期既遇,奏流水以何慚?”這滕王閣里的熱鬧繁華本該與他無關,閻都督為了女婿揚名而開辦的一場盛宴,本是讓他拿筆推謙的,他卻鋪紙研墨,揮毫潑墨間洋洋灑灑著“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的千古名句,在座的人們驚異了,而后惋惜了,十四小兒被薦入沛王府,而就為了區區一紙的“斗雞賦”,心胸坦蕩而又才華橫溢的他成了官場的犧牲品。惋惜,惋惜,除了惋惜,人們真的無言了。“閣中帝子今何在,檻外長江空自流。”本該不屬于他的繁華成就了一代才子王勃,當滕王閣一幕成為遠景時,他無憂地繼續著他的行程。可是——每一個愛才的人遺憾了,還未折柳相贈,還未道一聲珍重,還未依依惜別呢……遺憾了,卻也無用了。我更愿意是龍王召他作了女婿,那天的長江是否也如今天一般如唱,如泣,如吟?吟那首《滕王閣序》:南昌故郡,洪都新府,星分翼軫,地接衡廬……濤聲呢喃,傳誦至今,只是再沒有王勃你那清瘦的身影,年輕而驕傲的眼眸了。我站在滕王閣里,輕輕嘆惜一聲:千年的風雨里,王勃,你還好嗎?
滕王閣序王勃讀后感篇二
笑看流年,輕語歲月,時光荏苒,亂了這紅塵煙雨。伯樂在轉角的身影,像美麗的泡沫,只一霎花火,伸手一觸就破。而抓不住的,是那綿綿的苦悶。 “楊意不逢,撫凌云而自惜,鐘期既遇,奏流水以何慚?”在老去故事的年輪里,又悲涼了多少壯志難酬的哀嘆!只愿在那皎潔而又破碎的月光下,有一伯樂能夠雕刻這千里馬的年華。
滕王閣序王勃讀后感篇三
霧色繚繞,澄澈江水。來到南昌,站在滕王閣上,涼風習習,舉目遠眺,真正領略到“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的美景。
滕王閣,位于南昌市沿江路贛江之濱,由唐太宗李世民之弟、滕王李元嬰都督洪州時所建,故名“滕王閣”。滕王閣歷來是文人雅士吟詩作賦、歌舞宴筵的場所,因而,新建的滕王閣內陳設突出了其文化樓閣的特色。貼金的“滕王閣”正匾系蘇軾的墨跡,正門不銹鋼長聯“落霞與孤騖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為毛澤東手書。其余匾額、楹聯,或集古人書法精華,或為當今名家珍品,各類大型壁畫、浮雕,均體現“物華天寶”,“人杰地靈”的主題。漢白玉浮雕《時來風送滕王閣》、古老的編鐘、樂器及青銅祭品、禮器等,幽遠而古雅。
滕王閣之所以享有巨大名聲,很大程度上歸功于此篇膾炙人口的散文《滕王閣序》。其作者王勃,字子安,絳州龍門(今山西省河津縣)人,與駱賓王、楊炯、盧照鄰并稱“初唐四杰”。六歲便善寫文章,人稱神童。據說約十五歲時被薦于朝任職。后因寫文章得罪權貴而被革職。約二十六歲時前往交趾探望家父,路過南昌,赴都督閻某在滕王閣的宴會,賦詩并作序。后在赴探親途中渡海溺水,驚悸而死。《滕王閣序》遂成為他的“絕唱”。
王勃亦因作《滕王閣序》而名垂千古,據說作此文時亦有典故:上元二年(675年)9月9日,洪州都督閻伯于此大宴賓客,王勃恰好路過南昌,亦屬邀請之列。閻本擬讓其婿寫閣序以夸客,故序文早已事先預備好了。但其命人取出紙筆,假意邀請在座的賓客為滕王閣寫作序文,人們知道閻的意圖,故意謙讓.推辭不寫。讓至王勃時,這位年紀最輕的客人毫不客氣,欣然命筆。閻都督見狀,十分不滿,憤怒離座揮袖而去,并囑人監視王勃作文,隨時傳報。王勃開始寫道:“南昌故郡,洪都新府”,閻聞報笑日:“不過老生常談”。接著又報:“星分翼軫,地接衡廬。”閻又輕蔑地說:“無非是些舊事罷了。”又報:“襟三江而舉五湖,控蠻荊而引甌越。”閻聽了便沉吟不語了。接著幾人連續來報,閻不由得連連點頭。當報至“落霞與孤騖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時,閻情不自禁地一躍而起,贊不絕日。滿座賓朋也無不嘆服。全文寫完后,閻的女婿卻說話了,說這是前人已有的文章,不足掛齒,接著一口氣把《滕王閣序》一字不漏地背了出來,使得在座之人,也對他非凡的記憶力驚奇不已。王勃聽后,也暗暗佩服,但靈機一動,問道:“序文之后還有一詩,能否也將詩背將出來?”那位女婿一聽,不禁張口結舌了。王勃揮筆疾書,將詩寫了出來:“滕王高閣臨江渚,佩玉鳴鸞罷歌舞。畫棟朝飛南浦云,朱帝暮卷西山雨。閑云潭影日悠悠,物換星移幾度秋。閣中帝子今何在,檻外長江空自流。”
美哉,如此詩篇!如此典故!如此名樓!飛云臥水,山影橫斜;春風秋月,物寶天華!
滕王閣序王勃讀后感篇四
林中流淌的溪水,面前總會有巨石、橫木攔住去路,河道也并非筆直,而是曲曲折折,總是阻止溪水前進。人生也正是這樣。人所踏上的道路不是一帆風順的,而是坎坷密布,荊棘叢生。時運不濟,命途多舛。
在大唐王朝強盛的唐高宗年間,從絳州龍門走出了一位才高八斗的文人。他就是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他才華早露,十四歲時即被授予官職。然而他卻在仕途至終因才華橫溢而遭受了兩次打擊。這也宣告了他仕途的終結。
上元二年,滕王閣上,他即席作賦,寫下了千古名篇《滕王閣序》,為歷代傳頌贊賞。今日,讀《滕王閣序》,我會在開始時同情王勃的遭遇。然而,讀至“老當益壯,寧移白首之心,窮且益堅,不墜青云之志”時,我便漸漸由同情變為了贊賞與佩服。讀罷此文,我深有感觸。
林中的溪水雖身處曲折的河道中,面對攔路的艱難險阻,卻毫不畏懼、毫不氣餒,只是聚成一股又一股的水流沖向障礙,沖破障礙,流向遠方。人在經歷了失敗、打擊、挫折后,需要一種樂觀向上的心態,擁有這種心態后,人就會變得不畏困難,像溪水一樣勇于面對,勇于承擔,勇于挑戰,在摔倒之后滿懷信心地再度站起,為追尋成功繼續前行。
王勃前往交趾看望自己被貶的父親途中,心中還懷著兩次打擊給他留下的陰影。然而在《滕王閣序》卻表現出了一種積極的壯懷。“酌貪泉而覺爽,處涸轍以猶歡”使人精神一振,感受到作者那種身處逆境卻仍樂觀向上的心情。西漢史學家司馬遷慘遭酷刑,卻最終完成了“史家絕唱”的《史記》。他在《報任安書》中寫道蓋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賦《離騷》;左丘失明,厥有《國語》;孫子臏腳,《兵法》修列;不韋遷蜀,世傳《呂覽》;韓非囚秦,《說難》、《孤憤》。《詩》三百篇,大氐賢圣發憤之所為作也。發明家愛迪生,失敗兩千多次后方才成功。音樂家貝多芬失聰,仍作出了一生中最偉大的音樂篇章。經歷了痛苦的生命才能稱其為人,真正的成功者都是從痛苦中超度出來的。古人在逆境,經歷失敗,這些不僅沒有束縛他們的手腳,反而成就了他們的成功。若只是一味地感嘆命運的不公,只會停滯不前,碌碌無為終此一生。
人生失意后,重要的不是別人的雪中送炭,而是自身需要一種積極樂觀的態度去面對一切。命運是無情的,即使是叱咤疆場的一代名將李廣也沒有得到命運之神的眷顧,終身未得封侯,自刎沙場。海倫凱勒曾說過:“對于無可挽回的事,就應想得開點,不要總強求不可能的結果。”真正重要的并不是在一個人的身上發生了什么,而是這個人如何去看待。人不能只為自己的命運嘆息,而是應該努力去改變命運。而改變命運就需要有向困難挑戰的勇氣和永不放棄的信心。而這些就需要心態的樂觀。擁有了樂觀的心態,人的心胸會變得寬廣,不會總因失敗而痛苦,心中會產生希望,進而會產生動力,使人繼續向成功邁進。心態是成功的基石,正如一位名人所言:“播下一種心態,收獲一種思想;播下一種思想,收獲一種行為;播下一種行為,收獲一種習慣;播下一種習慣,收獲一種性格;播下一種性格,收獲一種命運。”一切的根源就是一種心態。人如果改變了心態,就能改變他的命運。積極的心態,能使人重新振作,重拾信心;積極的心態,能使人不畏挑戰,勇往直前;積極的心態,能使人堅持不懈,持之以恒,積極的心態,能使人超越自我,走向成功。
北海雖賒,扶搖可接,東隅已逝,桑榆非晚。林中的溪水,終有一天會流到廣闊的大洋。人如果永懷積極樂觀之心,終會鑄成人生的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