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讀后感作文
書籍是朋友,有這位朋友的陪伴我們便不孤獨。欣賞完好看的書籍,不妨也來欣賞電影讀后感作文吧。下面是第一范文網小編精心為你整理電影讀后感作文,希望你喜歡。
電影讀后感作文篇一
《紅與黑》是19世紀歐洲批判現實主義的奠基作品。小說圍繞主人公于連個人奮斗的經歷與最終失敗,尤其是他的兩次愛情的描寫,廣泛地展現了“19世紀初30年間壓在法國人民頭上的歷屆政府所帶來的社會風氣”,強烈地抨擊了復辟王朝時期貴族的反動,教會的黑暗和資產階級新貴的卑鄙庸俗,利欲熏心。因此小說雖以于連的愛情生活作為主線,但畢竟不是愛情小說,而是一部“政治小說”。
司湯達是善于從愛情中反映重大社會問題的文學大師。于連的兩次愛情都與時代風云緊密相連,這是當時階級角逐的一種表現形式,他對德·雷納爾夫人后來的確也產生了真正的感情,但開始是出于小市民對權貴的報復心理。因此,于連第一次占有德·雷納爾夫人的手的時候,他感到的并不是愛情的幸福,而是拿破侖式的野心的勝利,是“狂歡”和“喜悅”,是報復心理的滿足。
如果說于連對德·雷納爾夫人的追求還有某些真摯情感的話,那么于連對瑪蒂爾德小姐的愛情則純屬政治上的角逐,瑪蒂爾德既有貴族少女的傲慢、任性的氣質,又受到法國大革命的深刻影響。她認為,如果再有一次大革命,主宰社會的必定是像于連這樣富于朝氣的平民青年。同于連結成伉儷,既富于浪漫氣息,又找到了有力的靠山。而于連則認為與瑪蒂爾德小姐結婚可以爬上高位,青云直上,因此不惜去騙取她的愛情。
但是,于連的兩次愛情最終還是失敗了。這是因為在復辟時期,封建勢力向市民階層猖狂反撲。于連不是統治階級圈子里的人,那個階級決不會容忍于連那樣的人實現其宏愿。
《紅與黑》在典型環境典型性格的塑造、勻稱的藝術結構和白描手法的運用上都有突出的成就,而司湯達所以被評論家稱為“現代小說之父”則是因為他在《紅與黑》中表現了卓越的心理描寫天才。現實主義作家都強調細節的真實,但司湯達與巴爾扎克不一樣,他著重刻畫的不是客觀環境,而是人物內心活動的細致和逼真,作者常常三言兩語就把人物行動、周圍環境交代過去,而對其內心的活動則洋洋灑灑,不惜筆墨,愛情心理描寫更是絲絲入扣,動人心弦。作者在于連得知德·雷納爾夫人寫揭發信到槍殺她這段情節上僅用了三頁,而與瑪蒂爾德的愛情卻花了上百頁的篇幅細致描寫。德·雷納爾夫人墮入情網時的那種喜悅、痛苦、懺悔而又不甘放棄幸福的復雜心理的展現,也令人拍案叫絕。
讀《紅與黑》是一段太過漫長的過程,因為時間已給了作家和作品最無私而又公正的評判,我的閱讀態度自不能像對暢銷書那樣肆無忌憚,又不能像對言情小說那樣不置可否。我是在用心靈去與那個時代交談,重點也放在歷史以外的探究和思考。
電影讀后感作文篇二
兩個晚上挑燈夜戰,把這本本來沒什么興趣的小說看完。總的來說,寫得不錯,莫言確實算是現在中國活著的最好的小說家了。
這本書據說是他醞釀了幾十年,但起筆之后,四十幾天就寫完(差不多50萬字)的心血之作。故事還是中國小說中屢見不鮮的以一個大家族和所在村落建國后幾十年的經歷來寫社會變遷,類似于《白鹿原》和他更早的《豐乳肥臂》,只不過覆蓋的時段延伸到了九十年代。
莫言所選擇的這個奇怪的輪回的方式,是個創新,但帶來多大好處,難說。全書還是充滿了莫言慣有的魔幻現實主義的風格。(莫言寫過篇什么《遠離馬爾克斯和福克納這兩座熾熱的高爐》的文章,沒看過,但起碼他還一直沒能真正離開馬爾克斯太遠。)當然,中國農村確實是充滿鬼怪神仙的,這種風格倒也貼切。這個輪回從高密東北鄉的地主西門鬧開始,剛建國就被鎮壓,然后投胎成了他長工藍臉家的一頭驢,經歷了大躍進,死在大饑荒;之后又投胎成了頭牛,又被藍臉買下,經歷了文革初期,被西門鬧自己爭取上進的兒子西門金龍給弄死;下一輪投胎作了頭豬,趕上西門金龍得勢,在“大養其豬”,也就是文革后半期,后頭為了救西門家和藍臉家的一眾小孩而犧牲;再下來,投胎作了只狗,被藍臉的兒子藍解放養著,經歷了從改革開放到九十年代中這一段,得善終,和藍臉一起死在故土;之后,又投胎作了只猴子,被西門金龍的一對兒女帶著,沿街賣藝,死在藍解放的兒子藍開放的槍下;最后,才終于轉世投胎作回了人,成了藍開放的有先天疾病的遺腹子。
這些圈子轉下來,帶來的一個問題就是敘述者的混亂。首先,敘述者大多時候都是個全知全能的動物,再怎么魔幻現實主義,有些時候還是難免會牽強,尤其是豬和狗的這兩段。其次就是不統一。有時候故事實在沒法從動物口中講下去了(比如說藍解放與龐春苗之間的私情),只好又把人拖出來作敘述者,一會兒藍解放,一會藍千歲,到最后還拖出“莫言那小子”。最嚴重的一個問題還是喧賓奪主。小說,說到底還是要講人。動物的故事可以感人,但力量畢竟有限。書中的驢、牛、狗這三段都不錯,三個動物都能感人,但感人的還是它們與人的關系。而豬和猴兩段,沒有了與人的深入的關系,就變得索然無味了。尤其是豬的那一段,連篇累牘都是豬的思想活動和豬群里的政治斗爭。又不是寓言,我要知道那么多關于一頭虛構的豬的事干什么?而驢牛狗這三段寫得再好,要把這三個動物作為書的主角還是勉強。這表現了什么樣的人性呢?所以全書下來,故事是講了,但人物卻很虛弱。可以算有點性格的就是藍臉、藍解放、藍開放祖孫仨再加個西門金龍了,而且都還很不飽滿——藍臉除了堅持單干,其實談不上性格,藍解放愛得莫名其妙,西門金龍狠得莫名其妙,而除了這一面之外,再無其他內容。其他的配角就更加格式化了,比如“革命神經病”洪泰岳,西門鬧三個老婆里頭忠貞的原配白氏、善良的迎春和勢利的秋香,等等。也許這就是中國傳統章回小說的特點——重敘事而不重人物。但這好象不是什么優點。
現在這類書看多了,也覺得倦了。知道了建國之后的政治運動的起伏,很多故事情節和人物都可以預料了。比如,首先肯定有個地主什么的被鎮壓,他的后代也受連累,但品種優良,以后還會東山再起。此時得勢的是革命軍人或貧下中農。然后反右是第一波,會有人下馬。再接下來大躍進、大饑荒,地主家里肯定要死個把人(象《活著》里被墻壓死的小兒子),而且都是偶然中的必然。再接下來文革開始,原來的當權派現在該遭殃了,而且斗他們的革命小將中一定會有與父輩劃清了界限的地主崽子,而且多半會把自己的地主老子一起拉出來斗。但好景不長,文革的風向一轉,對紅衛兵開始打壓了,老革命便又出來主持工作,革命小將們又要吃些苦頭了。但文革一結束,風向又轉一次,老革命奉獻了一輩子的革命事業一下子變得荒唐起來,于是要么發神經、要么晚節不保搞腐敗。而地主崽子們終于揚眉吐氣,成了時代的弄潮兒。
所以,已經沒有再讓我純粹講故事、講命運起伏的余地了,非得把人心寫好才行。今天看了小姨發過來的關于在湘西插隊那一段的回憶錄,深為感動。里頭有很多好故事,又讓我多了些信心。
電影讀后感作文篇三
我沒看過電影《紅高粱》,當然這之前也沒看過原著。直到最近莫言因諾貝爾文學獎而名滿天下,我才把書借來看看。
我看它的時候是個分外晴朗的下午,你難以想象在一個冬天幾乎沒有太陽的地方享受一個明媚下午的愉悅,但是在這個令我無比歡喜的下午卻因為這本書讓我像是處在滿是烈火的水中,糾結不已。我陷在這個熱血正義但獸性的余占傲的角色中,我糾結的經歷著他經歷一切,他的作為他的思維讓我難以理解,書中的暴力和殘忍更是讓我無法理喻——為什么要用那么極端的方式處理事情呢?這可能是我完全脫離了那種社會我根本感受不到那種社會下人們的價值觀。但同時我不得不驚嘆于主人公余占鰲和戴鳳蓮那樣驚艷放抗。在那樣一個動蕩的年代,他們以自己的方式表達了對苦難的反抗與不滿。他們堅強地守護自己的自由,傲然地活著。看完這本書我仿佛看到就一群流著高粱血統、渾身散發著鮮活人性的紅高粱地英雄。
讀書的過程中我感覺莫言寫作時傾注了大量的感情的同時嫻熟地賣弄著小說的技巧,倒敘插敘,讓整個時間線索混亂中又具有合理性,讓我有時有些小迷糊的,但看完之后又對作者這樣的安排贊嘆不已。全書的高潮“余司令伏擊鬼子,‘我奶奶’犧牲”被安排在最前面,后面抽絲剝繭般地展開余占鰲和“我奶奶”的愛恨情仇,講述“我奶奶”生前身后的各種故事。莫言對于線索的熟練掌握表現了他胸懷大局,能在這看似繁瑣復雜的線索寫作并掌握好中清晰的理清思路是件很不容易的事,對于讀者的我有時都找不到頭緒。同時作者獨特的創造人物的視角也給我很大的沖擊,《紅高粱家族》雖然是一部以抗戰時期為背景,描寫戰爭題材的長篇小說。但他并非像以前的抗戰題材的小說,塑造的是幾乎完美的正義的愛國英雄,是正義與邪惡的強烈對比。《紅高粱家族》中塑造的一些列抗日的英雄卻是正義與邪惡共存的復雜體,他們是一群獨特的,有著鮮活的生命與人性,那應該就是紅高粱特有的吧。作者是以怎樣獨特的眼光來審視社會的呢,我想這是他以往經歷所致。
為了能理解作者這樣獨特的視角和驚艷的作品我先了解了一些他的背景,莫言是農村的,他小的時候受過一些磨難,曾加入解放軍。我想就是這些經歷讓他有靈感寫出這本書,他把他看到的農村思想放大,他把自己小的時候的磨難放大,把在軍隊中經歷的種種放大出來。我知道《紅高粱家族》這部小說是莫言的早期作品,也算得上是莫言的成名作,因為張藝謀把這部作品改編成電影,這部小說有了很高的知名度。在電影的渲染下很多人關注的了這本充滿野性和對原始欲望的張揚的《紅高粱》,諾貝爾文學獎頒獎的時候稱莫言作品為“魔幻現實主義”,我覺得正是莫言的作品帶來的這種獸性而殘忍的力量,撕去了文明社會下虛偽的溫情面紗,直接剝開戰爭、死亡、情欲外面的畫皮,展現最殘酷的一面呈給讀者,它不是一般文學作品那種含蓄而優雅的表達,而盡是直白地描寫暴力、骯臟和殘忍,讓我們看到真實的人性。這也是作者的以往的經歷所帶來的吧,在童年時的經歷讓他看到這些人身上野性,在軍隊的經歷讓他痛恨戰爭,因為他看到戰爭讓人隱藏的殘忍、暴力和殘忍暴露出來。
看完這本書讓我相信曾經的經歷是寫作的靈感,當我們經歷的事越多我們就越有積淀,有積淀才有靈感。如果不是莫言以前的經歷他怎么會有這種靈感和體會,又怎么寫出這樣驚艷的小說。讓一個從小生活在溫室中的作家寫這種經歷很多磨難的人物是不可能的,寫出來的文章也只是一堆詞藻的堆砌沒有任何感情。另一方面也在提醒我,不要一味羨慕別人的成果,那是經歷風雨后的沉淀,要想有一番作為還得自己去爭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