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說讀后感800字_讀白說有感800字
看完《白說》這本書,作者的很多觀點我都非常認同。作為一個文字的傳遞者,他沒有隱藏自己,而是將生活中許多不同面的事情以自己的角度去思考并揭示出來。下面是第一范文網小編給大家整理的
白說讀后感800字篇1
寒假期間,正好有充足的時間做些有意義的事情,比如“讀書”,“茗婉書吧”再次發起讀書活動,和喜愛讀書的書友們一起共讀了《白說》這本書。正所謂:“腹有詩書氣自華”,常讀書不僅可以陶冶人的性情,也是保持身心健康的一種有效方式。讓我們跟隨著音樂和書友們的“讀后感言”走進這本書的內心世界。
關于“白說”
《白說》是央視資深新聞人白巖松繼《幸福了嗎》《痛并快樂著》之后的全新作品,一部“自傳”式的心靈履歷。通過近年來于各個場合與公眾的深入交流,以平等自由的態度,分享其世界觀和價值觀。時間跨度長達十五年,涵蓋時政、教育、改革、音樂、閱讀、人生等多個領域,溫暖發聲,理性執言。在有權保持沉默的年紀拒絕沉默,為依然熱血有夢的人們敲鼓撥弦。盡管“說話不是件好玩的事兒”,依然向往“說出一個更好點兒的未來”,就算“說了白說”,可是“不說,白不說”。
關于“幸福”
幸福能夠無限靠近,無法徹底到達。
書中白巖松提到幸福和人、國家、信仰都有關。別人對你的一番言語或者評價可能就會改變你幸福的心態。國家政策制度的一舉一動也會影響你對幸福的感受。信仰更是能夠改變一個人對幸福的明白,大多數人的信仰都是人民幣,人民幣嚴重影響著這些人的幸福感。如果你有屬于自己的其他信仰,你就會有一種屬于你的另一種幸福。其實在作者看來,幸福不僅僅僅和人、國家、信仰有關,還和每個人的價值觀、心態、性格都有關。
關于“失敗”
漂亮的失敗是另一種成功。
看完《白說》這本書,作者的很多觀點我都非常認同。作為一個文字的傳遞者,他沒有隱藏自己,而是將生活中許多不同面的事情以自己的角度去思考并揭示出來。
漂亮的失敗是另一種成功。作者舉了許多例子來論證這個觀點,從我自身來說,我覺得自己現在的生活狀態就是由許多失敗積累而來的,而我還比較滿足于現在的生活。通過失敗,我們會往更深處去思考自己,由此得出來的結論或思考總比順暢時的感受要深得多。讀大學時我經常有這種感受,但現在不常有了。不過,我還是非常喜歡失敗所帶來的迷茫與痛苦,因為它又在警示自己:你成長的機會又到了!
白說讀后感800字篇2
“寧鳴而死,不默而生”這是范仲淹的一句名言,也是白巖松寫這本書的初衷,更是他平等地交流其世界觀和價值觀。
成與敗
當下是一個成功學泛濫的時代,人們總是追名逐利,好面子,喜歡追求表面上的成功,注重結果而忽視了過程。更是忽視了它的另一面——失敗。正如他的一次經歷,在倫敦奧運會上,有記者提問“體育如何影響一代人?”組委會的官員回答中有一句話:“體育教會了孩子如何體面并且有尊嚴地輸。”這是否讓處在競爭,速成時代的你一愣?古人云“人生不如意事十有八九”既然十有八九,為何要去逃避,不以正確的心態去面對呢?而是把十之一二的成功無限地放大。人們很少靜下心來思考過失敗,其實如何面對挫折才是你首要去思考的問題。成功和失敗具有相對性,也如拋硬幣有成功就有失敗,成功固然可喜,失敗也并非是一件壞事,可以使你汲取經驗,激發你探索新知的興趣,也為獲得更大的成功夯實了基礎,做下了準備。成敗,看得淡然些,從容處之,所以往往經歷過多次失敗的成功者比機緣巧合下的成功者更能受到人們的敬仰。這也許就是白巖松所說的體面且有尊嚴地失敗的意義。
故鄉與文化
對故鄉的眷戀是幾乎唯一全人類共同的情感。柏拉圖曾說過:“誰會講故事,誰就擁有世界”而故事對我們來說就是記憶,更是文化。他的旅行就證明了這一點:德國的萊比錫是博覽會的舉辦地點,更有世界名車保時捷。而當地人從未提及,一個個路標指引你通往一處處故居。人們如數家珍地說,巴赫在那生活過二十多年,瓦格納在那里出生,門德爾松在那里擔任樂隊指揮,并創建了萊比錫音樂學院……他們的底氣正是源于巴赫在那里生活過。
再看看中國的城市介紹,總是把獲得的稱號,榮譽,舉辦過什么項目,寫在最顯眼的位置,而那些豐富的,祖先留下的遺產,早被人們定義為過時,拋之腦后。作為擁有五千年悠久文化,中國的公民,我甚至為此感到心寒。
在海外的游子擁有這種感覺,身處異鄉,提及故鄉,心中總會有深深的自豪,因為中華和故鄉的文化早已深深地鐫刻在了他們的靈魂之中。我爸有一個朋友,他的孩子在美國留學,每個月總要叫他的父母寄來門前的大麻糕和蟹黃小籠包,已成為一種習慣。這就是對家鄉飲食文化的眷戀。
時光飛逝,都市不斷發展故鄉,村落漸漸遠去,老家早已物是人非,人們對故鄉的文化越來越淡。我希望每個人心中總保留一塊凈土,用心呵護,安放對故鄉文化的情愫,留住鄉愁。
送給大家一首詩:《鄉愁》——余光中
小時候,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
我在這頭,母親在那頭。
長大后,鄉愁是一張窄窄的船票,
我在這頭,新娘在那頭。
后來啊,鄉愁是一方矮矮的墳墓,
我在外頭,母親在里頭。
而現在,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
我在這頭,大陸在那頭。
有用與無用
從這個時代的追求來看升官,發財,出名這些人們注重的事可歸為有用。而品茗,彈琴,書法這些既不可以賺錢又不可以拉近關系的事情則歸為“無用”。慢慢的,這些無用的事就被推倒了邊緣。
我喜歡無用這種態度,無用即大用,把自己棲居在一個空靈的世界中,珍視靈魂,拒絕庸俗,急功近利。
掃去浮華,淡泊名利,親近自己內心最想做的事情,這也是一種有意義的人生。
一如千百年前的《富春山居圖》,黃公望創作此畫,不為名,不為利,只為了自己的心。千百年后,一切煙消云散,唯有這幅畫長存,這就是堅持信念者所應得到的。
再如李白,年輕時他夢想躋身政壇。那時候,當官是他最大的夢想,一轉身,由于再難當官,故致力于文學事業,揮灑筆墨這件事看似無用,卻也正是成就他的事,影響了無數代人。正是因為這些人的“無用”事業才成就了中華數千年的文化底蘊。這該是怎樣的一個輪回?無用的事,真的無用嗎?
白說讀后感800字篇3
這天抽空讀了下前些日子買的老白的白說這本書,書的開頭就談了我這幾年一向在思考的問題,人活著的好處究竟在哪里?書上說大多身處中年危機的中年男子會思考這個問題,但是我今年才26就時常在思考這個問題,這說明我提前遭遇中年危機么。。
人生的好處到底是什么?我讀研究生的時候有時也會問導師,導師說談論這個問題沒有好處,哲學研究的方向早已遠離本體論(就是不在討論世界的本源,人生的好處其實就與世界的本源有關聯),我們就應關注更具體的問題。對于導師這個回答我是不滿意的,但是導師粗暴的回絕我問題的態度令我也沒有進行再次深問。
我很喜愛但丁神曲里西西弗里斯推石頭的故事,人的好處就好比上帝懲罰西西弗里斯推石頭一樣,欲望就是石頭,滿足了一個欲望就會產生下一個欲望,于是西西弗里斯就不斷的把石頭推向山頂然后石頭又滑落到山底,如此反復,想想人生何嘗不是。
史鐵生說人生本是沒有好處的,但是沒有好處是一件可怕的事,因此我們自己要賦予人生一個好處,這個好處就是自己給自己的人生設置一個個目標,然后全力以赴完成這個目標,重要的不是達成目標,而是達成目標的過程,過程就是好處,如果達成了這個目標就設下下一個目標,直至生命結束。雖然這短話乍一聽很有道理,但是剝開一些言詞的包裝,其實和西西弗利斯的故事一樣,所謂的目標與欲望也相差無幾。新鮮的反義詞 叔本華說人的一生是杯具的,雖然人生是有喜悅的,但是總體來說杯具的時刻會長于喜悅的時刻,而且喜悅總是短暫的,悲傷卻是很長久的。
加繆說人的一生是虛無的,人類對于這個世界這個宇宙來說就是毫無好處的存在。
前些日子,我又看到一種比較新穎的論述,人活著為什么必須要有好處,無好處的活著也挺好的,我覺得也好像挺有道理。傷感日志大全看完哭了 寫到那里,我想起放羊娃的故事,放羊娃的爹從小就放羊,問他為什么放羊,他說我爹跟我說放羊能夠買更多的羊,賣了羊能夠娶媳婦再生娃,生娃再放羊。當我們聽到這個故事,大多數和我一樣受過高等教育的人會覺得放羊娃的一生是杯具的,是毫無情趣的,是不快樂不幸福的,但是放養娃的內心我們是真的能體會到嗎?我想不盡然,正因仔細想想我們和放羊娃又何嘗不是一樣的呢,從小就被爹媽教育要好好讀書考大學,讀完大學找工作,找到工作娶媳婦,娶完媳婦生個娃,然后再讀書,工作,媳婦,生娃。我覺得其實與放羊娃沒什么區別,一樣的可悲。
關于人生的好處到底在哪里,這是一個難解的問題。最后我的體悟是當你被“人活著的好處究竟在哪里”這個問題困擾時,原因僅僅只是你意識到人生需要一個好處,而人生到底有沒有好處卻是另外一個問題。如果你不去想人生有沒有好處,你的困擾肯本就不會存在。畢竟人生原本就是一場虛無。
白說讀后感篇4
讀白巖松新作《白說》收錄其幾年間在不同場合的演講稿,文字直白、說理通透,深刻的東西不多。因一些文字距今久遠,故在每一篇文章后,白巖松都續寫了當下的感受。相比較,我更喜歡白巖松當下的抒發,接地氣,沒端著。一本《白說》讀下來,沒“白說”,幾處文字引我深思。
白說:有了感觸不能立即表達,要去追尋。經歷了足夠漫長的追尋,等到一切成熟了,才會有完美的表達。
急于表達已成當今社會多數人的通病,包括我自己。人們往往依據第一印象就判定事物的真偽曲直,并急于發聲。我理解“追尋”的意義在于勤思考多求證。在一個“暢所欲言”的信息時代,內心安定,保持耐心,堅持理性,難能可貴。
白說:讀書,首先篩選出高于你的作品,你要仰視它,然后去攀登。而多數情況,我們會選擇與自己脾氣相投的,你喜歡的,跟你水平接近的。這種同等水平的閱讀,讓人失去了自我挑戰的機會。
在職場、家庭、教育、醫療中疲于奔命的人,早已喪失了攀登的勇氣和力量。在我有限的閱讀時間里,三分之一給了通俗讀物。我這樣自我安慰:生活已足夠疲憊,何苦為難自己,在身心俱疲的狀態下啃“晦澀難懂”的經典,讀些俠骨柔情不好么?閱讀本身便兼具休閑娛樂功能。然而,若所有閱讀都是通俗讀物,我又無法忍受。對于養成閱讀習慣的人,內心對自己有要求。很多通俗讀物制造短暫的遺忘與虛幻,讀時讓人沉溺,讀后無精打采,給精神麻痹而非滋養,永遠無法擁有高品質閱讀帶來的身心靈的喜悅。真正的閱讀是尋找精神共鳴與心靈輝映。能給人力量的閱讀,一定是有品質的閱讀,教給我們怎樣積極面對多蹇的人生。
白說:學習,相當重要一點是去喜歡你不喜歡的,適應你不適應的。打開自己,試著體會和接納那些不同的聲音。如同讀書,不要因為一本書的主題或表達方式很陌生就去厭惡它。
再談讀書,我常常會在未讀之前就輕易拒絕自己陌生的作家與作品,在自己熟悉與習慣的題材和語言風格里游走。是否可以在閱讀中更深入地打開自己,挖掘精神與心靈的潛能?讀書的最終目的是讀到自己,既然人生已漸漸失去選擇的可能性,為何不在閱讀中嘗試給自己更多的機會,去讀到未曾發現的自己?
白說:有的書當你很年輕的時候就把它讀了,以為是讀過了,其實是錯過了。太年輕的時候,有些書的味道你是讀不出來的。而在你真到了需要它的年紀,卻沒再次跟它相縫,這是一件很遺憾的事情。
我一直認為,人與書的相逢相知需要緣分。為避免好書太早相遇而錯過最美好的相知,需要常讀常新。初中時便讀過《約翰。克里斯朵夫》,這么多年過去了,當初讀到什么?能記住的真不多了。需要重讀的書太多,愿有生之年少留遺憾。
八九兩個月似乎很忙,讀書的時間很少,完整讀完的書,《白說》之外僅有一本——馮唐翻譯的泰戈爾《飛鳥集》。不僅讀完,還抄錄了不少,仿佛回到中學時代。在同齡人熱衷詩歌的年代,我埋頭瓊瑤金庸,讀詩的興趣不大,而今天卻越來越喜歡讀詩。詩用簡單的文字組合完美詮釋了我內心渴望表達的情感。白說:為什么讀詩?因為中文有無限可能,每一個玩文字的人都可能有一個新發明。成千上萬漢字擺放你面前,當你寫出人人心中有、個個筆下無的文字時,每一個字都不是新的,但它們完成了一種全新的組合,又一次發明了中文。我以為,書讀久了,對文字親近到一定程度,肯定會愛上詩,因為那里有最美麗的中文。
拉拉雜雜,讀《白說》最觸動我的還是關于讀書。對書中關于道德經、關于人性、關于發展、關于世界的言說,不是無感,而是看得太多,沒了新鮮感,失去了思想的彈性。在“老生常談”中,亦有星星點點的精彩言說,如:人性的進化是很慢很慢的;意義沒有意義,好細節才有意義;結論是危險的,過程是安全的……每每讀到這些句子,不得不暫停閱讀,閉目思索。
讀過不少媒體人的作品,我心中最好的依然是柴靜的《看見》。受文體限制,白巖松的《白說》容量大、情感少。好作品貴在一個“情”字,作者不用“情”,讀者自然無法動心。但是作為媒體人的書寫,有兩個字貫穿始終,就是“責任”。從這個意義上說,白巖松的《白說》值得閱讀與尊重。
用《白說》中的話結束讀后感:“生活就是一個問題接著一個問題。人們格外需要學會在不完美中讓內心得到紓緩和解脫,回歸到正常的日子當中。”
如何學會?好的閱讀與理性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