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田里的守望者讀后感
《麥田里的守望者》是塞林格唯一的一部長篇,雖然只有十幾萬字,它卻在美國社會上和文學界產生過巨大影響。下面是第一范文網小編給大家整理的麥田里的守望者讀后感,供大家參閱!
麥田里的守望者讀后感篇1
《麥田里的守望者》這本書是由美國當代作家塞林格所寫。本書篇幅不大,只有十幾萬字。雖然如此,本書在美國當代的社會和文學界里有著巨大的影響。我是在幾年前就聽過這本書,印象中是一個國內很有名的公眾人物談起他最喜歡的一本書,就是《麥田里的守望者》。所以這本書在我手機閱讀里存放了很長一段時間,但都沒有時間去翻閱它。這次去圖書館原本也沒有打算說要看這本書的,但卻很巧的看到這本不是很厚的書,于是就借回來看了。總體來說,這本書沒有令我失望,很值得仔細的品嘗作者從作品中所帶來的思想。
簡單回顧一下這本書的內容。本書是以第一人稱的口吻,由主人公自己所述說的一段回憶。故事的時間跨度不是很長,甚至可以說是很短,因為整個故事只發生在幾天的時間里。根據書中的描述,講的是一個年紀在16歲的年輕人,由于不滿學校的制度和里面虛偽的人性,而屢次被學校開除。而整個故事就是記錄了在他第四次被學校開除之后,主人公所經歷的一系列事情。從在學校的最后一天和舍友之間的交流和沖突,再離開學校到紐約游蕩而不想回家。在紐約的一天兩夜里經歷了酒巴的喧囂,逛夜總會,抽煙喝酒。召了妓女卻沒有真的做壞事,最后又被勒索。之后再打電話和前女友約會,卻胡言亂語得罪女友。接著回到家里和年紀小又很有智慧的妹妹聊了一宿,又到敬愛的老師家里借宿,卻沒想到老師可能是同性戀。主人公的夢想是到一個沒人住的地方,蓋一間小屋,過自由的生活。他本想付之行動,卻因著妹妹的勸阻而沒有實行。
整個故事沒有特別有懸念或者說情節刺激的地方,但對于人物的描寫和刻劃卻非常的深刻,其中所隱含的道理也引人深思。小說中所帶給人對自由的向往和執著,對舊制度和人性弱點的批判,年輕人在理想和現實的矛盾中的掙扎,都會引起讀者的反思。主人公想當一個麥田里的守望者,守望著在懸崖邊玩的一群孩子,同樣的,每一個人都會有一個類似麥田里的守望者那樣的夢想。書中雖然經常出現粗俗的言語和激進反判的思想,但其中所刻劃的人物心理卻又都是很深刻的人性最深沉的東西,相信這一本書讀一遍是不夠,值得細細的品味其中的意味。
麥田里的守望者讀后感篇2
《麥田守望者》是美國作家塞林格的名著。16歲的中學生霍爾頓有著敏感、好奇、焦躁、不安、想發泄、易沖動的個性。這與我身邊的人都很相似,他是我們心情的真實寫照,他做的事情都是我們想做而又不敢做的。
從書中我也體會到了教育需要“順性而為”,在于引導而不是強制,也就是大人們常說的“讀書只有自己要了才讀的好,靠別人逼是沒有用的”。孩子之所以能夠無拘無束地做游戲,首先在于主人公給了提供了一個釋放童心,張揚個性的精神家園——麥田。這次的語文月考中,有一道類似主題的題目,就是讓我們體會只是不可能永遠是老師灌輸給你的;而一個月左右前,在某個語文的講座上,我也曾看到過內容類似的文章,其中很明確的給出了一個精辟的結論——教是為了不教。仔細想想一點也沒錯,我們現在學的不僅僅是知識,更重要的是做人。
理想是人生的路燈,它帶著人走向未來,走向光明.我們的人生才剛剛開始,縱然生活讓我們這代人有些迷惘和彷徨,但一切不過是暫時的,都會過去,我們現在最需要的,就是我們的理想。
是的,有理想就有希望,希望就在明天,明天會更美好!
《麥田守望者》是美國作家塞林格的名著,其中謝幕時的一番話寫出了作者心中的理想教育:“有那么一群小孩子在一大塊麥田里做游戲。幾千幾萬個小孩子,附近沒有一個人——沒有一個大人,我是說——除了我。我呢?就站在那懸崖邊。我的職務是在那兒守望,要是有哪個孩子往懸崖邊奔來,我就把他捉轉—我是說孩子們都在狂奔,也不知道自己是在往哪兒跑,我得從什么地方出來,把他們捉祝我整天的就干這樣的事。我只想當麥田里得守望者。”這番話我們仔細揣摩了一下,會得到一些啟示。
第一、 教育需要“順性而為”,在于引導而非強制。孩子之所以能夠無拘無束地做游戲,首先在于主人公給了提供了一個釋放童心,張揚個性的精神家園——麥田,或者允許孩子們進入麥田,卻有很多的規定。這樣孩子們興趣達不到極限,也不會有自由精神,更不會有創新精神,甚至會覺得恐喝。
第二、 教育的成功的智慧在于找到支點,起學生的能力發展和生命成長。守望者并不是一名游戲的旁觀者,而是敏感地發現了游戲中的關鍵點——懸崖,守候于此有四兩撥千斤的功效。這不正是我們所謂的抓住契機嗎?智者與方法變是無形的支點。
“守望”是一種習慣,一種智慧,更是一種境界,一種品質。為了學生的成長,教育需要更多“麥田守望者”。
麥田里的守望者讀后感篇3
《麥田里的守望者》描寫的是一個叫霍爾頓•考爾菲德的美國青少年,在連續四次遭到學校開除的情況下,只身來到美國最繁華的城市紐約城。在紐約城他游蕩了一天兩夜,期間他接觸到了形形色色的人,也看到了美國資本主義社會最丑陋的一面。現實讓他深深失望,于是他想逃避,做一個麥田里的守望者——專門看住那些在麥田里玩耍的孩子,不讓他們到懸崖邊來。
那么霍爾頓•考爾菲德究竟在紐約城看到了些什么呢?全部都是一些“假模假樣”的偽君子;那么臟的出租汽車;稀里糊涂叫來妓女,還被人家勒索;虛榮庸俗的女友薩麗……最后連他最敬佩的一位老師,被他發現可能也是一個同性戀者,F實終于把他壓垮,于是,他想離開,他想逃避,到美國西部去,在遠離人群的地方建一個小屋。從此,做一個又聾又啞、遠離現實的人。
然而,當他真的想離開,妹妹菲宓也想跟著一起離開,不去上學,和哥哥一起逃離現實生活。這是霍爾頓所不愿看到的,在親情的感召下,我——霍爾頓不得不向現實妥協,含淚接受這個齷齪、骯臟的社會現實。
青少年的成長,從開始的時候往往對社會現實充滿無限的期待。因為他們剛剛從年少、懵懂的少年時代走過來,甚至還保留著童年時代的童真。然而隨著歲月的增長,他們必然會接觸到一個真正的社會現實,當發現社會現實并不像自己想象得那么美好時,就很容易出現迷惘、急躁、失望、苦悶的心理狀態。他們一開始可能要向社會現實進行全面挑戰,然而在碰得頭破血流、接連失敗的情況下,在痛定思痛之際,他們只能向社會現實投降,承認現實社會中丑惡的一面——自私、虛偽、拉幫結派、偽善、狠毒、殘忍、賣淫、貪腐……這些丑惡的社會現象,就像瘟疫一樣,很想消滅掉,卻永遠也無法消除掉。
舉一個最真實的例子吧!在昆山的人民路上,我經常碰到有人向我兜售他們手里拿著的蘋果手機。我一看就知道這手機準是偷來的,也就是說在我面前的這個人肯定就是一個小偷,那么我該怎么辦呢?有人說馬上報警!確實沒錯,按照我們青少年美好的想法,就是報警把這小偷抓起來?涩F實的情況是,這樣的小偷比比皆是。警察和小偷就像在玩貓捉老鼠的游戲一樣,今天你如果打電話讓警察把你眼前的這個人抓起來,明天或許在同一條路段,你會發現這個小偷依然在兜售手機。如果小偷一眼認出你,說不定他還會暗中對你進行報復。所以我們絕大多數人都學會了不報警,免得自己多管閑事,自找苦吃。還有人說,這偷來的手機價格便宜,那就買下來吧!我肯定不會買!為什么?因為我還有良知,當我買來別人偷來的手機時,等于是在縱容別人繼續去做壞事,危害社會穩定,這是我的良知所不允許的。所以我一不報警,也不買下來。我相信,我們絕大多數的成年人都會有這樣的選擇,而這對于一個心中充滿美好想法的青少年來說,又顯得那么的虛偽和可怕——看見小偷,佯作不知!原來成年人的世界就是一個虛偽的世界!
10月16日,我到了一次蘇州,在觀前街上,有人手里也拿著蘋果手機問我要不要。我這下總算明白了:天下烏鴉一般黑啊!于是,我再一次地裝聾作啞,像避瘟疫一樣迅速避開!
看到了嗎?這就是我們這個社會的真相,有善良就有狠毒,有美麗就有丑惡,有愛心就有冷漠……無論我們對這個社會抱有多大的期待,愛和恨,善與惡,實與虛……永遠都像一對冤家一樣,一方消滅不了另一方,相生相克著、永遠并存著存在!
還是讓我們來聽聽星云法師是如何解釋這個世界的:“這個世界是一半一半的世界。天一半,地一半;男一半,女一半;善一半,惡一半;清凈一半,濁穢一半……”年輕的青少年朋友們,讓我們丟掉幻想,含淚承認這個世界虛偽、冷酷、殘忍、野蠻、陰冷的一半吧!
世界有時很可怕,但世界有時也很溫柔!和所有心中有夢的青少年朋友們共勉!
麥田里的守望者讀后感篇4
《麥田里的守望者》是塞林格唯一的一部長篇,雖然只有十幾萬字,它卻在美國社會上和文學界產生過巨大影響。1951年,這部小說一問世,立即引起轟動。主人公的經歷和思想在青少年中引起強烈共鳴,受到讀者,特別是大中學生的熱烈歡迎。他們紛紛模仿主人公霍爾頓的裝束打扮,講“霍爾頓式”的語言,因為這部小說道出了他們的心聲,反映了他們的理想、苦悶和愿望。家長們和文學界也對這本書展開爭論。有認為它能使青少年增加對生活的認識,對丑惡的現實提高警惕,促使他們去選擇一條自愛的道路;成年人通過這本書也可增進對青少年的理解?墒且灿腥苏J為這是一本壞書,主人公讀書不用功,還抽煙、酗酒,搞女人,滿口粗活,張口就“他媽的”,因此應該禁止。經過30多年來時間的考驗,證明它不愧為美國當代文學中的“現代經典小說”之一,F在大多數中學和高等學校已把它列為必讀的課外讀物,正如有的評論家說的那樣,它“幾乎大大地影響了好幾代美國青年”。
該書以主人公霍爾頓自敘的語氣講述自己被學校開除后在紐約城游蕩將近兩晝夜的經歷和心靈感受。它不僅生動細致地描繪了一個不安現狀的中產階級子弟的苦悶彷徨、孤獨憤世的精神世界,一個青春期少年矛盾百出的心理特征,也批判了成人社會的虛偽和做作。霍爾頓是個性洛復雜而又矛盾的青少年的典型。他有一顆純潔善良、追求美好生活和崇高理想的童心。他對那些熱衷于談女人和酒的人十分反感,對校長的虛偽勢利非常厭惡,看到墻上的下流字眼便憤憤擦去,遇到修女為受難者募捐就慷慨解囊。他對妹妹菲芘真誠愛護,百般照顧。為了保護孩子,不讓他們掉下懸崖,他還渴望終生做一個“麥田里的守望者”,發出“救救孩子”般的呼聲。可是,憤世嫉俗思想引起的消極反抗,還有那敏感、好奇、焦躁、不安,想發泄、易沖動的青春期心理,又使得他不肯讀書,不求上進,追求刺激,玩世不恭;他抽煙、酗酒、打架、調情。他覺得老師、父母要他讀書上進,無非是要他“出人頭地……以便將來可以買輛混帳凱迪拉克”。他認為成人社會里沒有一個人可信,全是“假仁假義的偽君子”,連他敬佩的唯一的一位老師,后來也發現可能是個同性戀者,而且還用“一個不成熟男子的標志是他愿意為某種事業英勇地死去,一個成熟男子的標志是他愿意為某種事業卑賤地活著”那一套來教導他。他看不慣現實社會中的那種世態人情,他渴望的是樸實和真誠,但遇到的全是虛偽和欺騙,而他又無力改變這種現狀,只好苦悶、彷徨、放縱,最后甚至想逃離這個現實世界,到窮鄉僻壤去裝成一個又聾又啞的人。二次大戰后,美國在社會異化、政治高壓和保守文化三股力量的高壓下,形成了“沉寂的十年”,而首先起來反抗的是“垮掉的一代”,本書主人公霍爾頓實際上也是個“垮掉分子”,是最早出現的“反英雄”,只是他還沒有放縱和混亂到他們那樣的程度罷了。
《麥田里的守望者》之所以能產生如此重大的影響,很重要的一點還由于作者創造了一種新穎的藝術風格。全書通過第一人稱,以一個青少年的口吻敘述了自己的所思所想、所見所聞和行為舉止,也以一個青少年的眼光批判了成人世界的虛偽面目和欺騙行徑。作者以細膩深刻的筆法剖析了主人公的復雜心理,不僅抓住了他的理想與現實沖突這一心理加以分析,而且也緊緊抓住了青少年青春期的心理特點來表現主人公的善良純真和荒誕放縱。小說中既用了“生活流”,也用了“意識流”,兩者得到了巧妙的結合。在語言的運用上,本書也獨創一格。全書用青少年的口吻平鋪直敘,不避瑣碎,不諱隱私,使用了大量的口語和俚語,生動活潑,平易近人,達到了如聞其聲、如見其人的效果,增加了作品的感染力,使讀者更能激起共鳴和思索,激起聯想和反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