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送龍應臺讀后感1000字
讀《目送》一書,會看到感性而又素樸的文字背后,對生命、對親情、對幸福的深情領悟,剛柔之間,豐潤而豁達。以下是第一范文網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于目送龍應臺讀后感1000字,歡迎閱讀!
目送龍應臺讀后感1000字篇1
對于生命,最好的態度不是挽留,而是珍惜。
初識龍先生是她的《野火集》,那犀利,一針見血的筆桿子給我以公民意識的啟蒙。而《目送》與野火大不相同,少了那種犀利,多了柔情,親切與含蓄,令人感嘆。《目送》共有七十三篇散文,寫父親的逝、母親的老、兒子的離、朋友的牽掛、兄弟的攜手共行。字里行間,寫盡悲歡離合,令人動容,感同身受。這部跨三代人共讀的人生之書,用流暢的筆法寫出了三代人的心情。全書以時間為軸,以親情角色為卷,作者游走于“女兒”與“母親”的雙重角色,用細膩的情感之筆勾勒出每寸光陰中觸動自己的“背影”。
有人說《目送》就是二十一世界的《背影》。《背影》出現在初中的課本里,只是那時年少,無法體會那感受,而今讀《目送》,卻心下一動,酸楚涌上心頭。一次次目送,一個個背影,我們總被悲喜交加的情感淹沒。
歲月讓我們歷練成長,也讓我們面對離別,我們總避免不了不斷的目送,被目送,徒留下一個個孤零零的背影。反觀父母,他們既為子女出人頭地而欣慰,也因子女的獨立而落寞。讀到龍應臺描寫兒子安德烈的片段時,我總會想起當初執意不讓父母送我去大學,父母臉上那種莫名的失落。父母看我消失在車站的背影與龍先生看安德烈消失在登機口背影又有何不同呢,他們的感受又有何不同呢。送我上大學對我來說可能沒什么,但是對父母來說,這可是人生中的一件大事,與兒子結婚生子沒什么區別,可是現在才領悟為時已晚。做兒女的要明白,在父母的有生之年,讓他們的眼睛多點落在我們的面孔上,而不是含淚看著我們漸行漸遠。
閉上眼,想想自己站在父母的立場上:兒子漸漸長大,羽翼漸豐,能自己擔待所有,對父母的依戀會越來越少,家里兒子的痕跡在一點一點消失,心中泛起的是酸楚而又心存喜悅的無奈。“油米柴鹽一肩挑的母親,在她成為母親之前,也是個躲在書房里的大小姐吧。”總有一天,我們也會為人父母,那時的我們會是怎樣的呢?也會目送兒子消失在拐角吧。似乎有些東西像注定般輪回,某個場景排山倒海地從記憶深處浮現,只是我們的角色悄然發生了轉變。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
以后每隔十年都要看一次《目送》,不同的身份不同的角度去感受。每隔十年都重寫一篇讀后感,寫為人子為人父的感受。對于生命,最好的態度不是挽留,而是珍惜。畢竟有些事,只能一個人做;有些關,只能一個人過;有些路,只能一個人走。
目送龍應臺讀后感1000字篇2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謂的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背影仿佛在告訴你:不必追。
這是龍應臺《目送》里面的一段話,淡淡的文字,深深的思考,從這段話里,我讀到的不是小女人對離合悲歡的凄凄慘慘戚戚,而是,對人生必經一幕的理性思考。痛楚、無奈、隱忍、不舍……,情到深處,卻分外內斂、平和。上帝在賦予人類感性的同時亦賦予我們理性,理性有時能安撫靈魂的痛苦,有時亦只會平添幾分無奈的悲涼,眾生恐只能在情感的貪嗔癡里面感受歡樂與無奈。
人說男人三十而立,我早了兩年。那天晚上,和父親從醫院出來,我選了一家飯館,父親給我要了一瓶啤酒,吃完飯,我買單。這些原本該由父親做的事告訴我一個事實——父親老了,而我,就是他生命的延續。這一刻起,我不再是一個懵懂的少年,我的肩上要承擔起家的責任,我而立了。我討厭這種感覺,更令我不爽的是討厭解決不了任何問題,你沒得選擇。父親的身體越來越差,與此同時,一個新生命正在孕育之中,20xx年11月,一聲啼哭,小丫頭來啦,充滿生命力,從此我又多了一重身份——父親。孩子的到來讓家里多了很多溫馨,我也在不斷地體會一個父親對孩子的愛。20xx年4月,父親再次住院,我知道這一次他恐怕再也沒辦法回來了。老天教給了我好多卻沒教給我這生死大問的一課。
慢慢的,父親開始神志不清,更多的時候說的都是胡話,只有跟他說起寶寶的時候他的表情才有變化。那天,父親的眼睛,睜得大大的,眼神迷茫而游離,大口的喘著氣,時間啊!這會你能不能快些,讓我的爸爸少些痛苦。火葬場的爐門前,抽屜緩慢的向前滑行,我深深的凝望著,就這樣目送我的父親離開。而半年前,我也正是用深情的目光迎接寶寶的到來,只是,那時的我,是喜悅的。在這目接的喜悅與目送的悲涼中,在感性的苦樂和理性的思考中我糾結前行。而立之年做父親的幸福與失去父親做兒子的懷念交織在一起,這種感覺,讓我難以遁形。
有時,我會蜷縮在一個角落,咀嚼自己的寂寞。有一種寂寞,身邊添一個可談的人,一條知心的狗或許就可以消減,有一種寂寞,茫茫天地之間余舟一芥的無邊無際無著落,人只能各自孤獨面對,素顏修行,我第一次感覺到孤獨可以給人力量,前行的力量。
細想來,教師和學生的緣分,何嘗不是目接目送!三年前,我們充滿欣喜,目接著朝氣蓬勃的新生走進校園;三年中,為了共同的夢想,我們一起哭,一起笑,一起面對挑戰,一起迎接成功;三年后,當畢業的驪歌響起,師生淚灑校園,戀戀不舍中,我目送他們離開。此時的他們,褪去了當年的青澀,昂揚著迎接充滿無限可能的未來;而我,不也在這目接目送中,成長著、成熟著嗎?他們的背影在告訴我,不必追。確實,不必追,共同成長的三年,于我,與我們,就是最好的經歷,這份情,不必說。
我想,人的一生,也應該是在不斷的目接目送中得以延伸。目接的喜悅,目送的失落,都是生命中不可或缺的體驗。在我看來,目接和目送就好比起點和終點,而我們更應該珍惜的是目接和目送之間的過程。不是嗎?
目送龍應臺讀后感1000字篇3
《目送》這本書讓我認識了龍應臺。這是一本散文集,里面的七十三篇散文滿滿的都是寫作者對人生的感悟。這本書三代人可以共讀。它的用詞很樸實,沒有多少華麗的詞組。龍應臺從一件件極為渺小的事中,悟出了一個個人生道理。《目送》還被譽為二十一世紀的《背影》。
《目送》中的七十三篇散文,書寫了父親、母親、兒子、朋友和兄弟;記敘了逝、老、離、牽掛和攜手共進。龍應臺的文字,時寒氣逼人,如刀光劍影;時溫柔婉轉,如微風過麥田。把書中的一個個故事描繪的淋漓盡致。用魯迅的一句詩句來形容,就是“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
翻開書,第一篇散文就是《目送》,文章通過寫送華安去機場的事反映了當今子女們排斥父母的現象。“我一直在等候,等候他消失前的回頭一瞥。但是他沒有,一次都沒有。”讀到這兒,我的腦海里浮現出一幅幅和父母告別時的畫面。那時,我是否也是這樣的?也許,那時,他們正在心里悄悄的流淚。“你站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們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這幾句短短的話語,透露出當時作者內心淡淡的憂傷。父母含辛茹苦培養我們,大半輩子時間都花在我們身上,告別時控制不住的感情,卻被我們排斥、漠視。他們想得到的,不是金錢,不是權利,更不是什么榮華富貴的東西;他們希望得到一個擁抱,渴望聽到我們說幾句溫暖人心的話語,更想得到告別時的回頭一瞥,回眸一笑。這些用金錢買不到的東西,往往是最可貴的。等我們長大以后,告別,也許意味著一兩年都見不到,而不是一兩天。告別時父母內心的不舍之情,或許比較夸張,但我們必須接受,因為他們是辛辛苦苦撫養我們長大的父母。
記得和同學們去三亞玩的那一次,到了機場,和同學們會面后,和爸爸媽媽說了再見,又強忍著聽了幾句媽媽的叮囑,立刻玩了起來。好像監獄里的犯人被囚禁了十年后獲釋了一樣。“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謂父母子女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的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我們在和父母道別時的不耐煩,他們,只能在心里默默地流淚。我們留給他們的,只有背影。告別時,父母內心深處的不舍、憂傷只能通過目送我們的背影來緩解。
處在叛逆期的我們,渴望自由的飛翔,不想再想溫室里的花朵一樣。離開父母的同時,也許,心里正在暗暗的竊喜:終于可以自由生活了!但是,不論我們走到海角天涯,遇到困難時,第一個想到的,一定是父母;最掛念我們的,也一定是父母。告別時給他們的回頭一瞥,回眸一笑,就能讓他們一顆懸掛的心立馬放下,對我們一萬個放心。
告別時,我們不能讓父母目送我們的背影漸行漸遠,我們要用行動告訴他們,我們在外面不會有事的,讓他們對我們的出行一萬個放心。不管怎樣,請做到:勿留背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