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斯林的葬禮書評_穆斯林的葬禮書評讀后感
《穆斯林的葬禮》一開始吸引很多人的,是帶有神秘色彩的書名,以及茅盾文學獎的光環。下面是第一范文網小編為大家整理的穆斯林的葬禮書評,供大家閱讀!
穆斯林的葬禮書評篇1
《穆斯林的葬禮》情節一波三折,緊張,耐看,讓我拍案叫絕!人物滿是滄桑之變的厚重,世俗人情充滿了美與丑,善與惡的矛盾。全篇以月為引子,娓娓道來。梁亦清與韓子奇的師徒情義,梁君壁與梁冰玉的姐妹恩仇,韓子奇與梁君壁與梁冰玉的感情交雜,韓新月和楚雁潮的生死戀情,四條線鋪開,寫了玉器世家,一個穆斯林家族六十年的盛衰及命運的沉浮。人世倫理的沖突和交錯扭結的愛情悲劇,最終隨著葬禮歸于沉寂。《穆斯林的葬禮》以獨特的情節和風格引起轟動。具有催肝裂膽的藝術魅力,此書獲得1991年中國作家協會第三屆茅盾文學獎。
別看霍達是個女人,文字結構,思想見識,寫作功底與男人相比毫不遜色。但看到后邊,我卻流淚了:新月,一個多么清純,多么努力向上的女孩子,卻在豆蔻年華之際,因心臟病復發,治療無效,像花朵一樣地凋謝了。短暫的師生戀情,隨她一起葬入墳塋,后痛卻留給戀人——她年青的老師楚雁潮。愛情面對生離死別夸張了它的神奇,強化了它的悲切。
讓我流淚的不是愛情,而是缺憾,是現實生活的無奈和掙扎,是家庭矛盾和爭斗,是父母情感的糾葛,使新月成了犧牲品。而且這都是來自親人之間的扼殺和摧殘,人性的劣根性寫的入木三分。是缺憾讓我看到了自身弱點,它讓人反思:家庭氣氛的優劣,對孩子有著不可估量的殺傷力。如何調劑,如何把握,這很重要。為什么男人和女人都在苦苦地尋找著愛情,尋找著自己的另一半,就是為了達到至善至美的境界。掬一把同情的淚給天下因真愛而不能結合的斷腸人!我深深地期盼,這個世界,每一個家庭有真情和溫暖,別在互相爭斗、殘殺,讓子女心靈和肉體受傷!
另外,愛情的曲折,人生的苦難寫的那么深沉動人,讓人感慨:愛情是一種永恒的記憶,苦難是一筆珍貴的財富。有位朋友說的好:也許,有些人注定一生苦難,但是,奮斗與自強,始終會贏得人們的尊敬和愛慕。
穆斯林的葬禮書評篇2
梁璧君,一個女人,一個回族的穆斯林,她是真主的忠實信徒,把她及家人都獻給了安拉。
父親的本分、母親的無能、家境的貧困,在她身上起了奇特的反作用,助母持家的這些年,練出了一個剛強穩重的璧君。她相信只要還有一口氣,就不會讓老母和幼妹成為孤寡,這個家庭就不會垮,何況家里還有一個頂天立地的男人——她的師兄,她的丈夫——韓子奇。
她精明事故、長于心計、愛才如命,不論做什么,都能讓事情朝著她所預期的方向發展,冷靜理智得讓人敬慕和寒恐。
梁碧君深愛她的丈夫,疼愛和她一母所生的妹妹,但是她所深愛的人卻背叛了她。她痛恨,她憤怒,她瘋狂,她的恨是愛到極點的恨。在理智與報復心理的沖撞下,在真主和穆斯林的教規下,她逼走了妹妹,留下了丈夫的一具空殼,但她依舊幻想丈夫會回心轉意。在一片荒蕪的感情廢墟中,她與韓子奇仍舊拼命的維持著,維持著光鮮的面子,撐著早已破爛的家。
韓新月,她是梁碧君心中永遠無法愈合的傷痛。是姨媽嗎?不能是;是繼母嗎?也不算是。想愛不能,欲恨不忍。在這種復雜的感情煎熬中,她與新月有著親人的陌生,有著陌生的親近。當得知新月得了心臟病時,她有過驚慌、焦慮,但在新月需要關懷和支持的時候,卻殘忍的要求她與戀人分手:真主不允許回民與漢人通婚,但命運卻給她開了一個極其殘忍的玩笑:她愛了一生,恨了半生的丈夫在臨死前,以顫抖嘶啞的聲音說出他不時回回。她驚慌失措。她不敢相信,也不愿相信,于是,她作了一個掩耳盜鈴的女人。
十七年前的那一場動蕩——婚變幾乎毀了她的一切,但兒子卻維系著她的信念,為了兒子,也為了彌補他自己年輕結婚時的遺憾,她與韓子奇作了一筆赤裸裸的交易——新月從此走上了成功希望之路,可他卻永遠也不知道,他的父親為此付出了怎樣的代價。她為兒子的婚事進行了一系列謀劃。她有門戶之見,所以不著痕跡的逼走了與兒子天星真心相愛的“切糕陳”的女兒陳淑蓉。這場沒有愛情的婚姻,卻給了兒子一副沉重的枷鎖,讓他喘不過氣來,苦苦的掙扎其間。
梁碧君愛財,所以當一顆三克拉藍寶石戒指由于自己的過失而丟失之后,趕走了忠心耿耿的老侯(雖是最后才知道),卻毀了梁家三代苦心經營的奇珍齋,也為二十年后文革中被老侯后代抄家,毀了韓子奇一生心血,也為毀了韓子奇埋下了禍根。她對別人苛刻,卻給自己的過錯開綠燈。
梁碧君是真主阿拉的忠實信徒,卻在這忠誠的信仰下葬送了她自己及家人。也許,她就是那個易卜拉欣,為了真主可以殺掉自己的兒子伊司馬儀以作獻祭。但她最終生下的只是一句疲憊的軀殼,一個空虛無物的靈魂,一顆傷痕累累的心和永遠不可饒恕的深重罪孽。
穆斯林的葬禮書評篇3
一開始吸引我的,是帶有神秘色彩的書名,以及茅盾文學獎的光環。事實證明,這些根本不靠譜。
如果用一句話來評價這本書,不過是一本言情小說罷了。如果要加一個定語,就是一本三觀不正的言情小說吧。
原來,妹妹是可以在和姐夫私通后,對一手養大自己的姐姐,只有一點愧疚的,而這些愧疚還可以在被姐姐責罵以后消失殆盡。是可以因為自己是燕京大學的高材生,拒絕給姐夫做妾,聲稱姐姐是前妻,自己才是正室,并可憐姐姐愚昧的。而且,打著愛情的名義,聲稱這些是純潔的愛情呢,是不被俗世人所理解的美好事物呢。
口口聲聲說著自由平等的梁冰玉,是否有一秒鐘,認為她那不識字的姐姐和她是平等的呢?
痛斥姐姐不明白她思鄉之苦的梁冰玉,是否又有想過,姐姐帶著天星和姑媽,如何熬過那城頭變換大王旗的亂世?梁冰玉面對的,是轟炸,梁君壁面對的,可是明晃晃的刺刀啊。
為了安慰自己受傷的心靈,和姐夫相愛的梁冰玉,是否有想過遠在異鄉的姐姐,等待良人歸來的心情?
我總以為,人性的高貴之處,恰恰在于有良知。即便是不觸犯法律,也一定遵從良知。所有的欲望,都不應該在傷害他人的基礎上達成。長姐如母,一個忍心傷害極其疼愛自己的姐姐的人,無論打著什么樣的旗號,都算不上是一個善良的人吧。連善良都算不上,遑論純潔,遑論美好?
穆斯林的葬禮書評篇4
璧兒是偉大的,可歌可泣的,即使在他和奇哥哥之間只是恩情的延續,那也不影響他們這一輩子的相濡以沫。他們是真正的冤家啊,卻誰也離不開誰。他們兩姐妹的恩恩怨怨,只能說,是歷史無情。
一開始接觸到那個“韓太太”,我很不喜歡她。她刻薄,自私,對待兒女態度不平等。天星的沉默寡言,韓子奇的懦弱無能。只喜歡新月。這個對生活充滿熱情的女孩,這個堅強自信的女孩。想不明白為什么韓太太會如此討厭可愛的新月,甚至有懷疑姑媽是璧兒而新月就是這個“姑媽”的骨肉。
漸漸地明白了,漸漸地理解了韓太太,她是不幸的,不幸讓她對萬事萬物存著防備心理,不幸讓她用這種方式面對今后的人生和未知。她的愛情,她的親情,她的幸與不幸,她的堅強,她的種種不可理解。
璧兒有錯么?肯定有,無論是天星還是新月,無論是子奇還是玉兒,她都是那么殘忍。
然而她也是沒錯的,她含辛茹苦地撫養天星長大成人,照顧這個多災多難的家;她畢竟照顧著新月長大,因著她的寬容,這個家還得以維持。
玉兒有錯么?肯定有,她不該冒犯人倫,不該為了愛情而不顧一切,不顧這份天然的親情。
然而她也是沒錯的,異鄉山水,如刀如劍,身邊人的那份依靠,是活下去的多么大的勇氣;她有想過回“博雅”宅之后的種種,她勇敢地面對,畢竟故園和天星歪歪斜斜的字跡牽動著她的心;她選擇了離開,不管是形勢所迫還是毅然決然;她選擇了歸來,十幾年來縈繞在她心頭的女兒的形象,她想在女兒人到中年時再回來找她,哪里知道白發人早已送走了黑發人,白發人也一代代更替。淑彥說得好,你想見的不想見的都不在了。她活到了最后,這是怎樣的喜劇,又是怎樣的悲劇?
子奇有錯么?肯定有,直到最后,他才說出了他的“罪惡”,這個不信伊斯蘭教的漢人,用一輩子的時間說了這樣一個彌天大謊!他未必是真懂愛情,或許只是異鄉兩顆寂寞、孤獨卻熟悉多年的心的惺惺相惜。
然而他也是沒錯的,或許他真正地用時間地經歷讀懂了愛情和恩情。他之后幾十年如一日對玉兒的思念讓人為之動容,他把這份綿延不絕的思念全部化為了對新月的愛。他忍耐、堅強,將兒女撫養長大,為了女兒他甚至可以賣掉他視為生命的玉。他的信仰是玉,他自己則融入了那條玉的長河,不,是生命的長河中。
楚雁潮有錯么?在我看來,他似乎是最沒錯的一個。他理解愛情,忠于愛情。十年后,當他和玉兒同時站在那沒有墓碑的新月的墓前,兩代人的愛情啊,就這樣交匯于同一個時空,讓人如此唏噓。新月像極了她的母親,獨立、懂愛,也幸運如她母親找到了一個愛自己也讓自己深愛著的——無論人間天堂地獄。
這世間沒有誰是真正的對和錯,我們無法也無意深究這人那人這樣那樣的過錯。歷史雖無情,然而人有情。一切皆于情,止于情,毀于情。
一個始于葬禮的故事,也止于葬禮。似乎是劫數,似乎是命運。然而那些新生命,又讓人看到了希望。
還是再次想到了魯迅在《野草·希望》中的那句話:
絕望之為虛妄,正與希望相同。
穆斯林的葬禮書評篇5
看這本書的時候想了很多題目,比如:有情盡情矯,再比如:你看你看月亮的臉。最后還是決定用一個厚道一點的名字,那個時代的書。本書寫成于1987年,時隔20xx年來看,不得不感慨,中國的這20xx年不僅是工資從30塊漲到3000塊的過程,更是從韓新月變到安妮寶貝的過程……
聽說這本書當年是茅盾文學獎的得主,也曾經是大學生風靡一時的流行讀物,現如今的我卻覺得除了字數夠多,其它真是沒什么夠的著的。
最喜歡的是韓太太(竟然!)。韓太太一出場,我就覺得是認識的——以前一定在哪兒看過引用這段人物描寫,雖然不算最高妙,不過總算達意。缺點在于,對人物評定痕跡過于明顯。
韓太太的許多對話,非常喜歡,不過是些家常里短,用的都是北京的市井語言,透著老式的言詞禮節。該怎么安慰人兒,該怎么恭維人兒,該怎么打馬虎眼,該怎么步步禁逼寸步不讓……全都有股世俗的老到。全書也只有寫到韓太太我才覺得這是個可以理解的人。盡管她不識字,沒什么文化,許多做法并不高明,也不值得贊揚,可是這個人說著我們都聽得懂的話,不矯情;做著自個兒高興的事兒,遵守著自己以為然的準則,一板一眼,絲絲入扣。隔了20xx年,當這本書里面其它主人公都沉浸在80年代不知所謂的理想和激情當中的時候,只有韓太太一人,是為著自己,也不全是為著自己,井井有條地活著。
韓子奇說:我跟她結婚,但是我們并沒有愛情……直到我和你在一起才體會到什么是愛……靠!看得我……現如今這樣的話聽得不少吧?凡是紅杏出墻的男人們大多回過頭來說這樣的話。你早干嘛去了?沒愛情跟人家結什么婚?韓子奇這個男人真得讓人匪夷所思阿!丫小的時候倒是挺本事,跟著師傅的時候就憑著敏銳的商業嗅覺雕刻兔兒爺賺了一小筆,在雕刻寶船的時候又能想到跳過匯遠齋直接跟洋人交易的路子,心思多活泛哪!后來師傅過逝了,苦大仇深的他,偏去匯遠齋忍受幾年恥辱,抖著渾身機靈勁兒偷學人家東西,回來重振奇真齋,這是什么人物?!第一次出場從警察局長手里買宅子的那種從容瀟灑的勁頭還真讓人覺得這個男人十分有魅力……看到最后,就覺得,好嘛!這是前面那個韓子奇嗎?既沒有能力保證自己心愛的玉與心愛的家兩全,又沒有魄力在兩個女人,兩對兒女之間作出一個選擇,一味唯唯諾諾,不忍心傷害一個人,結果卻是所有的人都被他害苦了,梁君璧,梁冰玉,韓天星,韓新月……這樣的男人其實就是自私!不肯放棄他的玉,他的事業,他的根基,他的面子,他的好人形象!看著怎么能讓人不生氣?你說他是壞人,丫還在那兒使勁惺惺作態,這個不敢惹,那個也不愿傷害,看著就錯其!你倒不如做個壞人,痛痛快快爽爽氣氣。這種天真到可恥,使勁負責任又無所作為,惹人憐愛卻軟弱的男人,真的比壞人還傷人。女人這輩子如果碰上這樣的男人,最好避之三百尺之外
梁玉冰同樣是個矯情的主兒。一會兒楊深,一會兒奧利佛,最后投入姐夫的懷抱。她無疑代表了那個時代女性對解放的渴求,熱情而盲目。她的許多做法,都顯得沒頭腦,缺乏目的。比如和韓子奇在一起,比如帶著新月回國,比如把新月留下獨自離開——最后一點更是讓人難以接受。一個母親與自己的孩子分開,這是多么不靠譜的事情!也只有梁玉冰這種不靠譜的人才做得出來。
韓新月和楚雁潮兩個人的刻畫更加有著時代的特色,雖然主人公生活在六十年代初,不過這兩個人具備的卻是八十年代所鼓吹的那些個優良品質。
韓新月,看得出來作者是要把這個女孩塑造成一個完美的女神。她青春,美麗,充滿朝氣與希望;她聰明,努力,不甘人后;她純潔,善良,有著美好的感情……這些都無可厚非,因為畢竟她只活到19歲,我相信人在19歲之前絕對可以完美。但是,但是,最讓人受不了的是——說話文藝腔得讓人起了一身的冷痱子。60年代大學生都這么說話嗎?
楚雁潮,有文化,有理想,有道德,有紀律,整個一四有新人。除了好就是好,人家不是說嘛!這世界上,好人都是相似的,壞人卻各有各的壞……所以吧,這個好人就讓人覺得面目模糊。
他們之間的愛情模式也讓人想起那個時代,那就是:攜手共進!共同進步!我記得舒婷有首詩,寫橡樹的,大約是說要與你并肩站立共同成長啥的,也就這意思了。呵呵,忍不住地想,當前俺們21世紀神州大地的愛情模式是啥泥?大約是:優勢互補!各取所需?哈哈~~~
還有一點覺得特別有意思的是,書中反復提到的:愛的權利!“難道我沒有權力愛嗎?”幾乎書里面所有角色都在心里說過這樣的話。如今看來,不禁好笑。現在正常人已經不這么說了,因為這項權力已經普及到成為常識,所以沒有掛在嘴上。要真有機會上得臺面,我尋思著大概也就第三者說說了。愛的權利不流行了,愛的能力卻成為流行話語。20xx年前,我們還為愛的權利苦苦奮斗,這一轉眼,權利有了,能力卻喪失掉了,想起來也不是不感慨的。
當然,題目是穆斯林的葬禮,還得有些穆斯林民族的特色的東西。關于這點上面,我覺得作者寫的有些生硬,像是硬把那些宗教的知識穿插進去似的,并沒有將其融入到小說主人公的生活里去。也或許是因為中國的民族融合太好了,回汗兩族在生活當中的差異性已經很小。玉器方面的東西,前半部分比較多,寫得比較好(因為我是外行,看著挺熱鬧),畢竟是主人公的營生,要比民族那部分寫得好很多。
全書人物涉及不多,關系并不復雜。對于每個主人公的刻畫來講,也不是很全面立體。比如韓子奇的心理描寫極少,而且不具說服力;而梁玉冰和韓新月的心理刻畫則過于矯情。我一直覺得中國傳統的教育下,決定了每一個中國人絕對不會聽了兩句煽動的話,或者遇到點小災小難,心思一活泛就丟下飯碗投奔征程的那種。老百姓說得好,不管怎么樣,這日子不還得照樣過嘛!說這些人矯情,就是因為他們動輒就不好好過日子了。唯一正常的,也就韓太太一個。
這本書最大的缺點在于,作者太樂于出現在書中。用那“飽含深情的筆觸”無處不突顯其無可取代的地位。好的故事,是自己流淌出來的,這本書里面的作者似乎唯恐別人忘了她,時不時跳出來喊兩嗓子:這是美的,這是好的,這是大家都擁戴的,這是……那些個好啊美啊無一不帶有時代的特色和激情。寫著寫著景色就突兀地跳出句唐詩或者宋詞,讓人不知是誰的口吻,莫名其妙,破壞了文字的整體感覺。總的來說下筆粗枝大葉,技巧單調。
我覺得寫東西的最高境界是不言說,所謂不著一字,盡得風流。讀小說,應該是讀著讀著體會到真善美,體會到命運的無常不公也體會到生活的美好,而并不是誰跳出來跟你說生活真tmd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