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子兵法讀后感1500字
在我國歷史上,有一部聞名世界的戰爭經典《孫子兵法》。這部兵家奇書可以稱為戰爭方面極其“系統”的理論,在科技發達的今天,現代化的戰爭理論也沒能動搖它的根基。今天小編帶給大家的是孫子兵法讀后感1500字,希望你能喜歡。
孫子兵法讀后感1500字篇1
孫子兵法中的一些警句,如篇首的?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又如?知己知彼,百戰不殆?等,千年來已成世人口語,足見其深入人心,并將其作為日常工作中的感悟與指南。但較為系統地閱讀全書十三篇,并有名師指導評點,還是第一次,雖屬初涉,但書中要文經反復揣摸領悟,越覺其深奧而又貼切于現代社會的商業競爭。
孫子兵法的開篇為?始計第一?講到在軍事上必須?經之以五事,校之以七計,而索其情?。體現出孫子用兵之道乃?以計為首?,F代社會戰爭已較為少見,但?商戰?卻愈加無情與慘烈,要在激烈的競爭環境中求得生存與發展,同樣是?不得不察也?。改革開放之初,社會經濟處于賣方市場,很多商品均呈現短缺狀態,企業愁的是資金與產量不足,無需太顧及市場的反映。而隨著經濟迅猛發展,企業間的競爭遍及產品質量市場占有等各個方面,而要使企業能夠適應這種競爭,經營者必需從產品選擇定位,內部各種機制的建立,市場的開發與跟蹤等各方面都要彈精慮竭,針對不同的對象,采用不同的計策,因時而變,因地而變,甚至因人而變,稍有不慎,則禍及企業,與?兵道?比較,實際上現代商業角逐同樣是智慧之爭了。
現代商業機會不可謂不多,但并非每個機會都能創造財富而利于企業。如何去捕捉住有利的機會呢?孫子兵法中?夫未戰而廟算勝者,得算多也;未戰而廟算不勝者,得算少也。多算勝,少算不勝,而況于無算乎!?提出了一個關鍵的問題;未戰之前,一定要做周密的分析、比較和謀劃,?計先定于內而后兵出?,F代的商業機會多,誘惑大,但如果不經細致的分析策劃,對于經營目標、經營的計劃、方針以及實施程序、各項監管制度的建立等方面做好謀劃,做到心中有數,操之有度,才能使這些機會真正成為企業經營的利益。
?知兵之將,民之司命,國家安危之主也?這對現代企業的領導人同樣也是根本素質上的要求。試想一個企業的負責人,如果不懂經營,不知趨利避害,那么這個企業絕對難以生存與發展。同時,企業的領導人必需在人才的搜羅選擇與使用上有深刻的認識。?夫將者,國之輔也。輔周,則國必強;輔隙,則國必弱?。我們選擇與使用人才,現在都講究以個人綜合素質的要求,作為用人之道,必需因人而異,因才而用,以適當的人選去承擔適當的責任,做到人盡其才,而企業才能因這些人才充分發揮出聰明才智而得益。同時,企業領導人也應努力提高自己選人用人的技巧,提高駕馭企業的能力。?將者、智、信、仁、勇、嚴?。?智?能發謀:有智者,當能多謀善斷,抓住機遇,做出戰略安排,使企業這艘船能沿著正確航向駛向發展壯大的目的地。?信?能賞罰:通過嚴密的規章制度,約束企業的每個運行環節,有功者賞,有錯者罰,賞罰嚴明,達到?治眾如治寡?的境界,那企業團隊精神合一的競爭能力必然大增。?仁?能服眾:治理企業,當以誠信,公正待人處物,這樣才能使同事員工心系企業,共同努力工作,言與行服從于企業的利益。?勇?能果斷:現代商場如戰場,機會稍縱即逝,有時真的容不得優柔不決,?當斷不斷,反受其亂?。當然也不能?勇?字掛胸前,不審時,不度勢,胡亂決策釀成錯誤。?嚴?能立威:現代企業,靠的是規章制度的框架支撐,但并非有了規章制度就萬事大吉,要靠嚴格的執行去保證規章制度的落實,而且領導人的?嚴?,還體現在處事公正,不因親疏遠近而處事有別,這樣的?嚴?才能立?威?,才能保證威信的建立與運用得當。我覺得上述這些?將?的素質要求同樣可以作為對現代企業領導人的素質追求。
孫子兵法十三篇,襄括了兵戰之中各重要方面的問題,以樸素的辯證分析了兵戰中應采用的方式與方法,其中形成的系統觀點完全可以運用到現代企業管理上來,兵法提出軍爭中應對道、天、地、將、法,?五事?,主孰有道?將孰有能?法令孰行?兵眾孰強?士卒孰練?賞罰孰明?的?七計?相等于現代企業的投資策劃,綜合分析,可行性研究和風險分析等相一致。孫子的?道?列首位無異于現代企業的發展戰略的制定必需符合客觀實際。企業綜合要素和科學民主決策,同時兵法中提示的?仁心為本?、?佐以權謀?、?水形兵勢?、?將為核心?這些系統的觀點,完全與現代企業參與商業競爭時所必需具備的人才、智慧、誠信、謀略,對商業形勢變化的掌握和準確分析等綜合要求一致。
學習?孫子兵法?,真的感受到中華文化的深厚與精髓,我們今天所做的一切,我們的老祖宗原來在數千年前就已認知和分析得如此確切與深透,使我們不得不深深感嘆前人的偉大和華夏文明的精深,相信一部孫子兵法,只要認真領會其神髓并不斷實踐,必將對我們的企業和領導人素質的提高助益良多。
孫子兵法讀后感1500字篇2
據史書記載,在趙括率兵出征前,趙括之母曾勸告趙王千萬不要派趙括掛帥,此去必定失敗,因為趙括“目空一切、視打仗如兒戲”。但趙王不聽,結果趙國兵敗,被坑殺將士40萬。
馬謖在出征時也是立功心切,并自認是孔明第二,結果痛失街亭,使整個戰役功敗垂成。
美國二戰著名將領麥克阿瑟因對日作戰有功,同時憑借其擁有世界上最先進的武器,便驕橫跋扈,最終敗在裝備落后的志愿軍手下。
所以,不用算命就可以通過將帥的情緒和性格看出未來的必然結果。
在《平漢錄》中記載了一段明代初年軍事家劉伯溫的一段戰前分析:
(陳)友諒剽而輕,其志驕;(張)士誠狡而懦,其器小。志驕則生事,器小則無遠圖。若先攻士誠,(陳)友諒必空國而來,使我疲于應敵,事有難為。先攻友諒,(張)士誠必不能逾姑蘇一步以為之援。
此段話語中,沒有提及對方是否精通兵法,所分析的都是對方將領在性情方面的弱點。
在《論語》中有這樣一段對話可以作為證明:
孔子對顏淵說:“用我呢,就干起來;不用呢,就收藏起來。只有我和你才能夠這樣吧。”子路說:“您假若率領軍隊,找誰共事?”孔子道:“赤手空拳和老虎搏斗,不用船只就去渡河,這樣死了都不后悔的人,我是不會和他共事的。我要共事的,一定是面臨工作便恐懼謹慎,善于謀略而能完誠任務的人。”
另外,在《三國演義》中,曹操“青梅煮酒論英雄”時所論的都是諸侯、統帥的志向和器量,而不是武器的精良和擁有軍隊的數量,只是對敵方龐大的軍力采取了謹慎的態度。在著名的“官渡之戰”前,曹操的謀士郭嘉所作的精辟的分析主要是針對袁紹性格方面的弱點和曹操在用人方面的優勢,最終促使曹操敢于與之決戰并最終取得勝利?v觀歷史,這樣的情況比比皆是,不勝枚舉。
以上都能充分證明事業成敗的關鍵在于領導者所具備的品格。因為軍隊的命運全系在主帥一個人身上,主帥如果被喜、怒、哀、樂等情感所困,再好的計謀也是無用的,再強大的、擁有最先進武器的軍隊也是必定要失敗的。這說明:再高超的聰明才智都會被情感所壓制或埋沒!
現在經常有人在“人才”的概念問題上爭論不休,主要原因是在感情和公私原則方面概念不清楚。首先,不能控制自己感情的動物就是畜生,而能夠控制自己感情的動物才是人,很有學問和本領而又能控制自己感情的人(為公)可以稱為人才(廉頗、諸葛亮等人),很有學問和本領但不能控制自己感情的人(為私)就會畜生不如(趙括、馬謖之輩)。只有從公共利益出發,才能控制自己的情感,廉頗知錯必改,諸葛亮鞠躬盡瘁,百姓能夠蒙其福蔭;如果從個人利益出發,必定助長傲慢情緒,趙括和馬謖就是為了炫耀自己的才干,以至斷送了全軍將士的性命甚至國家的命運,所以說“畜生不如”。同時,這也是評價“君子”與“小人”的標準?吹竭@里,絕大多數人可能都會認為作者的見解過于偏頗。
其實不然,《孫子兵法·計篇》第一句話就是:“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孫子兵法·火攻篇》又說:
明主慮之,良將修之。非利不動,非得不用,非危不戰。
主不可以怒而興師,將不可以慍而致戰;合于利而動,不合于利而止。
怒可以復喜,慍可以復悅;亡國不可以復存,死者不可以復生。
故明君慎之,良將警之。此安國全軍之道也。
孫子說:“戰爭是國家的大事,是關系到百姓生死、國家存亡的重要領域和根本問題,是必須認真仔細研究體察的。”又說:“明智的國君應該慎重考慮這一問題,賢良的將帥應該認真處理這一問題。沒有好處就不采取行動,沒有取勝的把握就不用兵,不是到了迫不得已的危急關頭就不用兵。國君不能因一時的憤怒而發動戰爭,將帥不能因一時的怨恨而出陣交戰。符合國家的利益就可以用兵,不符合國家的利益就停止行動。因為憤怒之后可以重新歡喜,怨恨之后也可以再有高興。但是,國家滅亡了便不可能復存,人死了就不會再生。所以,對于戰爭,明智的國君應該慎重對待,優秀的將帥要小心警惕,這是安定國家、保全軍隊的重要原則。”
那些“調和派”的論點,在《孫子兵法》面前就是小人之言!奸佞之言!亡國之言!
劉備為替關羽、張飛報仇而引發的吳蜀彝陵之戰,就是“主以怒而興師”招致慘敗的典型例證。“將不可以慍而致戰”,司馬懿寧忍諸葛亮所施“脂粉之辱”,兵不齊而不出戰,可謂典型。也是“合于利而動,不合于利而止”的最好例證。
孫子兵法讀后感1500字篇3
在我國歷史上,有一部聞名世界的戰爭經典《孫子兵法》。這部兵家奇書可以稱為戰爭方面極其“系統”的理論,在科技發達的今天,現代化的戰爭理論也沒能動搖它的根基。孫子曰:“兵者,詭道也!”詭者,欺詐也。欺詐什么?欺詐的是對方的感情和性格上的弱點。兵法中的《三十六計》,每一計都是針對敵方主帥性格上的弱點而設,并可以起到防止己方將帥性格弱點被敵方利用的作用。比如:“圍魏救趙、暗渡陳倉、調虎離山、遠交近攻、指桑罵槐、美人計、反間計、走為上計”等等。
其中的“走為上計”乃將帥能夠審時度勢的明智策略,避免了硬拼(感情沖動)給軍隊造成的傷亡。
又比如《孫子兵法·九變篇》中說:
將帥有五種致命的弱點:
◎只知道死拼硬打的人,就有可能被誘殺;
◎只顧貪生活命的人,就有可能被俘虜;
◎性情暴烈、急躁易怒,就有可能被敵人的侮辱激怒而中計;
◎廉潔好名,就有可能被流言中傷而落入敵人的圈套;
◎過分愛護百姓,就有可能因敵擾民而陷于被動。
以上五種情況,是將帥的過錯,也是用兵的災難。全軍覆沒,將帥被殺,都是由這五種危險引起的,對此,不能不予以充分的重視。
所以,古書有云:“用兵如《孫子》,策謀《三十六》。”
可見,《孫子兵法》和《三十六計》所涵蓋的有關智謀的豐富內容,歷來被人們所重視。今天,人類已經進入高科技時代,人們對《三十六計》還是情有獨鐘,絕大多數人認為其中富含“智”與“巧”,并將它推而廣之,應用于政治、經濟、哲學、人生、管理、商界等各個相關領域。其實,《孫子兵法》與《三十六計》決不只是“智”與“巧”的組合,最主要的是“淡泊寧靜”的功夫。
孫子說:“夫將者,國之輔也。輔周,則國必強;輔隙,則國必弱。”又說:“知彼知己,百戰不殆。”這里所說的“輔周”和“知彼知己”都是“寧靜致遠”的具體表現。
有人說:“戰爭打的不是謀略,而是指揮員的性格,性格的弱點,會造成行動上的失誤,就成為戰場的突破口。”此話是很有道理的。同時也說明,選擇或培養人才時所注重的應該是性格和品德,其次才是知識和謀略。在解放戰爭中的淮海戰場上,共產黨軍隊60萬與國民黨軍隊80萬進行決戰,如果把當時敵對雙方的人員裝備等要素輸入今天的電腦進行軍事對抗,那么,在電腦上解放軍與國軍就是打上一百次,也必輸無疑。由于當時能夠嚴重影響戰局的、不可原諒的、不可思議的“人為因素”的干擾,使得戰局向著有利于解放軍的方向發展,這一點是現代先進的電腦所無法設計的。而所謂的“人為因素”就是雙方指戰員的不同性格,仔細研究一下淮海戰役的詳細資料就可以發現這一點。
東漢末年的劉備征戰多年,屢敗屢戰,感嘆自己沒有人才輔佐,所以才“三顧茅廬”請出諸葛亮,不只是因為諸葛亮深通天文、地理、兵法和數術,更主要的是他清凈而又深遠的品格修養,他具有這樣的品格,才會有如此博學(這一點在他的《誡子書》中可以明顯地看出來),才能運籌帷幄、決勝于千里之外。否則,劉備只須精心培養一名(像馬謖那樣)能將《孫子兵法》爛熟于心的博士也就可以了,何必去請諸葛亮呢?
而且,諸葛亮沒有讀過“軍校”,也沒有帶過鄉勇或團練,按現在的話來說,就是“沒有三五年以上的工作經驗”,卻一出山就能夠指揮千軍萬馬,運籌帷幄,決勝千里。狄仁杰和包拯,也都沒有上過“公安警官學校”,卻能夠斷案如神,這都是“寧靜致遠”的典型。
而且,在《孫子兵法》第一篇中說:
夫未戰而廟筭勝者,得筭多也;未戰而廟筭不勝者,得筭少也;多筭勝,少筭不勝,而況于無筭乎?吾以此觀之,勝負見矣。
所謂“廟筭”,是指在廟堂中機謀策劃以后的結果。“廟筭”,并不是指在神廟中算卦,因為從古至今,還沒有一場戰爭是通過算卦而取勝的。廟,在古代,是莊嚴神圣的地方,必須誠心滌慮,不能摻雜任何私人感情和旁雜的念頭,倘若在謀劃中摻雜個人情緒,謀劃中就必然存在嚴重的失誤,失敗就會成為必然。所以,在神圣的廟堂之上,在“神靈”的監督之下,必然不敢有私心雜念,才能嚴肅謹慎地研究戰略戰術,才能做到“知彼知己”。雖然現在“筭”字與“算”字通用,但是,“算”是指計算,屬于方法;而“筭”,是指計數的籌碼,屬于工具,是勝負結果的特殊表象。所以說,“廟筭”與“野算”,是有極大區別的。
假如熟讀各種兵書,就能成為軍事家,那么,“紙上談兵”的趙括和“失街亭”的馬謖就是前車之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