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子規出則悌讀后感_讀弟子規出則悌有感
《弟子規》“出則悌”部分,主要說的是家中兄弟姐妹相處之道,以及如何和長輩在一起的規矩。大家讀了之后會有那些感受呢?下面就跟第一范文網小編來看看弟子規出則悌讀后感吧!
弟子規出則悌讀后感篇1
作哥哥的要愛護弟弟,作弟弟的要尊重哥哥。兄弟之間能夠和睦相處,對父母的孝心也就包含在其中了。如果彼此都把財務看的輕一些,不貪圖錢財,兄弟之間就不會有怨仇。說話時都能夠互相忍讓一點,多替對方著想,憤恨自然會消除。不論在用餐、就座或行走時,都應該謙虛禮讓、長幼有序,讓年長者優先,年幼者在后。
聽到年長者叫人時,應立即替他去叫。如果被叫的人不在,自己就立即到年長者那里去,看看有什么事情需要做。稱呼尊長,不可以直接叫他們的名字。長輩見識多,閱歷深,要多聽他們說話,不要自己夸夸其談,表現出很有才能的樣子。在路上遇到尊長時,要快步迎上前去行禮問候。如果尊長一時還沒說什么,就要退在一旁恭恭敬敬地站立,等候指示。遇到尊長時,騎馬時要下馬,乘車時要下車。等尊長走過百步以外后,自己才能上馬或上車離開。
假如長輩站著,晚輩就不可以坐下。長輩坐下以后,讓你坐時,你才可以坐下。在尊長面前,說話聲音要低一些。但若低到尊長聽不清楚的程度,那也是不適宜的。在見尊長時,要快步走上前去,告退時,要緩慢退出。長輩問話的時候,要站起來回答,眼睛看著長輩,不要東張西望。對待自己的叔叔伯伯和他人的父輩時,應像對待自己的父親一樣;對待堂兄表兄和他人的兄長時,也應像對待自己的兄長一樣。
我們中國是儒家文化的發源地,可是近些年做得好像還不如中國臺灣和韓國,不禁令人汗顏,謙虛禮讓、長幼有序,人與人之間和睦相處,我想和諧社會追求的不過如此。如果真能很好的實行,社會的犯罪率將會大大降低,這也是我們整個人類社會所追求的目標,人人從我做起,社會更加美好。
弟子規出則悌讀后感篇2
《弟子規》的“出則悌”部分,主要說的是家中兄弟姐妹相處要融洽,對父母的孝心自然就包含其中了。而且這樣會培養自己良好的習慣,能夠更好的與他人相處。
在這一部分里給我印象最深的一句話是“言語忍,忿自泯”,意思是:說話時做到互相忍讓,忿恨自然就消失了。兄弟姐妹之間是這樣,與其他同齡人交往時不也應該這樣嗎?讀到這里,我不禁想起了以前曾發生的一件不愉快的事。 小學三年級時,有一位同學和我關系很好,我們兩人互幫互助。但是有一天,數學老師叫我們判答題紙,而我們平均分配后剩下了一張,我們都想拿走那張紙,都想多幫著老師做點事。“這張歸我了!”他說著就要伸出手去拿。“憑什么呀?”我心里想著。我有些生氣地說:“這張是我的!”“還是給我吧!”“這張應該給我!”“憑什么給你呀?”“那你又憑什么拿?”我寸步不讓地反駁。“說我的就是我的!”“你一定在開玩笑吧!給我。”“我拿我樂意!”“樂不樂意我不管,給我!”„„我們就這樣吵了起來,我和他互不相讓,彼此說對方的壞話,互相拿別人的東西,最后都挨了罰。之后我們互相不予理睬,一個月后,我們都受不住了,互相道了歉,結果重歸于好,之前的所有糾葛都消失了。現在想一想,當時我真的是不明事理,缺少智慧。
讀了《弟子規》的“出則悌”部分,我懂得了不僅要與兄弟姐妹相處融洽,使父母放心,對待朋友和同學也要這樣。要想做到與兄弟姐妹相處融洽,就要做到長幼有序;要想做到與朋友相處融洽,就要做到互相尊重;要想做到與同學相處融洽,就要做到互相忍讓。所以說做到悌道,就必須做到忍讓和友愛。
弟子規出則悌讀后感篇3
曾經讀過《弟子規》,對其中“出則弟”一段的理解,自己之前只是停留在它的原意“對兄長的尊敬恭順”這方面,也就是理解為對待自己的兄長要恭恭敬敬,有禮貌,對于他們的要求要盡量的去做,去完成。所以自己可能從小受此影響,養成了做人謙卑,待人真誠的習慣。對于這方面來講,自己感覺唯有這樣才能夠成為一個正直人。
然而,最近通過對《弟子規-出則弟》的進一步深入研讀,聯想到現在的很多學生卻已經失去了那已有的一份真誠,打個電話學生能夠和家長針鋒相對的進行“交談”,而忽略了那份原有的“尊敬”,這種美德的缺失,從另一個方面來講,也或許是現代社會道德的一種退化吧。人們只注重了對孩子身體健康的教育,很多時候往往忽視了其精神上的感化和激勵。這對于孩子來講,往往會走上一個極端,社會上往往就會出現很多的“潮男超女”,所以說,學習弟子規不只是要從口頭上來進行提醒,更多的還是要通過深層次的理解來改變學生的思想。
弟子規出則悌讀后感篇4
現在家庭中基本都是一個孩子,獨生子女更要學習《弟子規》,尤其是《弟子規》“出則弟”部分,它主要說的是家中兄弟姐妹相處之道,以及如何和長輩在一起的規矩。在這些規范中,訓練小孩謙恭有禮,懂得尊重別人,自然容易融入團體,為大家所接納。
這里的“出”是指家庭之外,“悌”包含兄友弟恭,包含尊敬長輩的禮節態度。如果一個人在家里面兄弟姐妹之間能夠友愛,能夠以禮相待,他出去外面與人相交就會做到和諧、和睦;如果他在家與兄弟姐妹吵吵鬧鬧,不守禮節,那出去外面自然不可能守規矩。有人可能說,現在很難去看這個孩子是不是做到了“出則悌”,因為多數孩子在家都是獨生子。如果有這樣的想法,只能說明我們對“出則悌”理解還不夠深刻,他不僅注重兄弟姐妹的相處之道,還包含了尊敬長輩的禮節態度,從這個角度來說,我覺得現在的獨生子女遠離了“孝道”,雖然我們可能通過對“入則孝”的學習,已經知道了在家孝敬父母,但是,在外面呢?做得又如何呢?
下面是一位老人寫的乘車經歷,想想,我們是否該反省一下?
“這是一個陽光燦爛的日子,我搭乘公共汽車回家。整個車上人滿滿的,我只能站著。我突然注意到旁邊有一位年長于我的老者。他滿頭白發,身子有點佝僂;我頭發雖然不夠白,但早已謝頂。如此兩個老人站在車廂的過道上,真是一道‘亮麗的風景’。但坐在兩邊的乘客,都像是沒看到一樣,沒一個人起來讓座。此時我想,自己早已年近七旬,沒人給我讓座,足見我還不老,但身邊這樣的一位長者,則無論如何也不該被忽視。我不禁有點悲哀,難道文明已經離我們遠去了?”
對于這位老人的感慨,我們真的能無動于衷嗎?我們該如何面對這位老人的疑問?在學校里,很多同學之間因為一句微不足道的話語,就能面紅耳赤,甚至拳打腳踢,在老師苦口婆心地教育下,學生漸漸意識到了自己的錯誤,可是回到家中,把這件事和家長一說,性質就會發生變化,他們關心的不是孩子品行上的問題,而是孩子吃虧了么,下次一定要還回來等等,致使老師的教誨化為烏有。在家中,何為“長幼有序”早已分不清,我們真的不得不感嘆難道文明真的離我們遠去了么?為什么一個素有文明禮儀之邦的泱泱大國,會讓人們一次又一次的發出這樣的感慨,到底是我們跟不上社會發展的腳步了,還是我們的思想被禁錮了?如何做到“入則孝”、“出則悌”,一直深深的困惑著我,也許我還需要不斷的提高吧。
弟子規出則悌讀后感篇5
《弟子規》“出則悌”部分,主要說的是家中兄弟姐妹相處之道,以及如何和長輩在一起的規矩。在這些規范中,訓練孩子們謙恭有禮,懂得尊重別人,自然容易融入團體,為大家所接納。這里的“出”是指家庭之外,“悌”包含兄友弟恭,包含尊敬長輩的禮節態度。如果一個人在家里和兄弟姐妹之間能夠友愛,能夠以禮相待,那么他出去外面與人相交就會做到和諧、和睦;相反如果他在家中與兄弟姐妹吵吵鬧鬧,不守禮節,那么出去外面自然不可能守規矩。
兄道友 弟道恭 兄弟睦 孝在中
財物輕 怨何生 言語忍 忿自泯
當哥哥姐姐的要友愛弟妹,做弟妹的要懂得恭敬兄姊,兄弟姐妹能和睦相處,一家人和樂融融,父母自然歡喜,孝道就在其中了。與人相處不斤斤計較財物,怨恨就無從生起。言語能夠包容忍讓,多說好話,不說壞話,忍住氣話,不必要的沖突、怨恨的事情自然消失不生。有一個父親,他的孩子脾氣特別不好,他為了教導他的孩子,他就跟他說:你現在假如發一次脾氣,就到我們家后院那個木柱上面釘一個鐵釘。那孩子一發脾氣就去了,拿一支鐵釘把它釘上去,一開始一天釘五、六支;結果釘了幾天,那個孩子嚇了一跳,密密麻麻,他突然感受到說,我的脾氣居然壞成這樣!這個孩子一發現,就開始收斂,經過一段時間之后,不發脾氣了。他的父親跟他說:你只要今天不發脾氣,就去把鐵釘拔一顆下來。他兒子拔得很有成就感,拔拔拔,突然有一天拔完了,他很高興,就跑去跟他父親報告:我都拔完了。他父親不急不徐把他帶到這個木柱前面,他說:雖然你的鐵釘都拔光了,但是留下了多少的坑洞!能不能回到原來的樣子?回不到!所以“利刃割體痕易合,惡語傷人恨難消”,到時候你再怎么對不起,也不見得能回到原來的一種關系了。所以,我們了解到就要更謹慎,下次要發脾氣的時候,要馬上“言語忍,忿自泯”。
或飲食 或坐走 長者先 幼者后
長呼人 即代叫 人不在 己即到
良好的生活教育,要從小培養,不論用餐就座或行走,都應該謙虛禮讓,長幼有序,讓年長者優先,年幼者在后。長輩有事呼喚人,應代為傳喚,如果那個人不在,自己應該主動去詢問是什么事,可以幫忙就幫忙,不能幫忙時則代為轉告。青少年守則明言:助人為快樂之本。從古至今,助人為樂一直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人與人相處,就必須懷著一顆助人為樂的心,要用愛心和善念來對待身邊的每一個人,這樣一來,不僅別人會快樂,自己也會得到快樂的回報。如果別人有困難,我們就要向他們伸出援助之手,盡我們最大的力量來幫助他們,這樣人生會過得更有意義、有價值。
稱尊長 勿呼名 對尊長 勿見能
路遇長 疾趨揖 長無言 退恭立
騎下馬 乘下車 過猶待 百步余
稱呼長輩,不可以直呼姓名,在長輩面前,要謙虛有禮,不可以炫耀自己的才能。路上遇見長輩,應向前問好,長輩沒有事時,即恭敬退后站立一旁,等待長輩離去。不論騎馬或乘車,路上遇見長輩都應該下馬或下車問候,并等到長者離去稍遠,約百步之后,才可以離開。
無論是對什么人我們都要愛護,讓對方感到溫暖,知道愛的力量是多么的偉大,這樣他便也會用這種愛去關心別人,盧梭曾經說過一句話: 慈善的行為比金錢更能接觸別人的痛苦。你愛別人,別人就會愛你;你幫助別人,別人就會幫助你;你待他情同手足,他對你就會親如兄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