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故事讀后感
中華民族源遠流長,中華美德也經久不衰。從小我們就知道了許多有名的中華美德小,這些故事都對培養我們的道德精神起到了潛移默化的作用。以下是第一范文網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德育故事讀后感三篇,以供讀者朋友們參考。
德育故事讀后感(一)
我讀了《弟子規》最令我深刻的部分是:“不離床喪三年居處變酒肉絕。”這句話使我感受到了:古人原來對自己父母的喪禮是這樣重視的,父母死了之后要三年不能喝酒,吃肉,這三年里他們要把屋子變得簡樸,樸素,不能有一點兒富貴的東西出現。但換回我們現代人能這樣做嗎?絕對不行!他們只能喪一個星期,過了一個星期,他們就到處去玩,喝酒吃肉類。現代人也不會把屋子變得樸素。
“冠必正,紐必結,襪必履,俱緊切”這句訓示教育我們外出時衣冠齊整。例如上學吧,一個人衣冠齊整,讓別人看上去就覺得這學校的校風一定很好,但如果一個人頭發不整齊、校服的紐扣沒扣好,讓別人看了就誤認為這學校的校風很差。所以一個人的形象很重要。現在的社會,你的形象也可能決定你的前途。假若兩個人同時去面試,學歷一樣,其他條件差不多,但一個衣冠整齊,講求衣服的衛生;一個不注重自己的衣著,穿起衣服歪歪斜斜。你說老板會選誰呢?當你找工作面試時,別人不但看你的學歷、能力,還要看你的形象呀。我們校園里也提倡過講究衣著整齊,形象要做好。所以我們從小講求衣著整齊,衣著的衛生,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對我們以后的發展是有很大的好處的。
德育故事讀后感(二)
中國文化,博大精深。許多的小故事都蘊藏著深刻的含義。《范仲淹斷齏劃粥》的故事,卻一直映在我的心上,是它讓我知道了人要有恒心、有毅力。
這一篇小故事主要寫了北宋著名學者、政治家、軍事家范仲淹在童年時期酷愛讀書,但因家境貧寒,上不起學,十歲時住進寺廟讀書。他從早到晚1個心思地讀書思考,經常忘記吃飯,別人送來又覺得不好意思,便在夜晚量好米,添好水,一邊讀書一邊煮米粥。煮好了,時間也已過了子夜,他才睡覺。第二天,米粥涼透了,凝固了,范仲淹就用小刀劃開1個十字,分成四塊,早上吃兩塊,傍晚吃兩塊。在去山洞讀書時,采幾種野菜切成碎末并拌入鹽,佐餐的菜便成了。他一直過著清貧的生活。
讀到這里,我不禁想到了我自己。我是否也是這樣有恒心、有毅力呢?
有一次,我吵著鬧著對母親說養一盆花,母親對我說:“那你要自己給它澆水、施肥哦!”“好的!”我爽快地答應了母親的話,母親也給我買了一盆小花。開始幾天,我很努力地每天給它澆水。過了幾天,我開始放棄了,只是偶爾澆一澆。后來,我完全不管它了。漸漸地,小花收起了笑臉,慢慢地垂下頭去,原本那些光滑的花瓣,也一片片落了下來,最終完全枯萎了。母親見狀,教訓了我一頓,又語重心長地對我說:“小寶,一件事只要你有恒心地做,一定是會成功的,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啊,做事一定要有恒心。”
這一個小故事使我受益終生,它使我懂得了做事要有恒心、有毅力。我們應該要向范仲淹學習。
道德故事讀后感(三)
今天,我讀了學校下發的中華美德故事,讀完后,使我大有感觸,讓我懂得了做任何事都要有恒心、有毅力。
其中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故事是《磨杵成針》。李白以前總是不好好讀書,可是有一天,李白遇到了一位老祖母,她正在把一根很粗的鐵杵磨成一根細針,李白看了十分震憾,他明白了1個道理: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從此,他發憤要好好學習,長大后成為了一名偉大的詩人。
讀完了這個故事,我心中為之一振,“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老祖母真有毅力要把這么粗的鐵杵磨成一根細細的繡花針。我心想:既然鐵杵都能磨成針,那么我們生活中的小事又算什么呢?看看這個故事,在對比生活中的自己,我自嘆不如。
記得有一次,我要參加鋼琴七級的考試,可是,由于以前我一直忙于做功課,沒有時間彈鋼琴,即使我有空,也懶得彈,所以離考試只有幾個星期了,我還彈得疙疙瘩瘩,一點也不熟。面對老師的責備,父母的嘮叨,我下定決心要每天練琴,把曲子彈熟。從那一刻開始,即使功課做得再晚再累,我都要堅持每天彈幾小時琴,經過我不懈的努力,終于通過了鋼琴七級考試。
通過這件事,我懂得了做什么事都要有恒心、有毅力,這個品質將使我終身受益匪淺。
德育故事讀后感(四)
在閑暇之余,我喜歡翻翻各類雜志,尤其喜歡比較通俗的文章或故事,這本《德育故事》引經據典,博采古今,內容豐富,圖文并茂,值得一讀的是前面以古文形式出現,后面是白話文,古文與白話文對比可幫助讀者提高古文閱讀能力,而且本書故事性強,引人入勝。可以肯定,《德育故事》對于我們通曉經典見證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培養學習興趣,提高道德修養意義重大,不失為一本德育輔導的好教材。
面對家庭、社會共同的需要我們深明光大,“孝、悌、忠、信、禮、義、廉、恥”的中華傳統美德教育,是為師者春風化雨的神圣社會責任。但在具體教學中,單提這些倫理道德的名詞,對孩子們來說,確實太抽象了。老師一定要融入生活的事例,以便讓學生體會正確的做人道理,真切感知這些倫理道德是如何落實在生活之中的。每則故事都有當時的歷史背景和社會因素。老師不可任意增加內容或曲解事實,也不可因今人做不到就妄加批判,老師一定先要肯定尊重人性本善的至德至行。讓孩子們融入故事,培養良好德行,這本書高年級的孩子老師可以推薦給他們閱讀,而對于低年級的孩子可以用老師講故事孩子聽故事的方式進行。老師給孩子們講完白話故事,可以啟發他們思考,哪些人物值得學習,哪些值得警惕?如何在生活中落實文中人物的可貴之處!
例如講完《黃香溫席》的故事,可能學生全記,記在的生活環境不需要我們再手搖扇子涼席了。此時可以讓孩子們思考,結合現在的情況,夏天我們如何孝敬忙碌了一天的父母。
啟發他們把手搖扇換成電扇或空調,在父母睡前,用電扇吹涼席或把空調調到合適的溫度,讓父母在睡前能感受涼爽。為了父母的身體健康,我們要細心地照顧父母。讓孩子們明白在日常生活、學習中,如何善體親心,如何學做當代的小黃香。
又如:講完《黔婁嘗糞》這個故事,讓孩子們說說這個故事中的哪個人讓你感動?為什么?讓孩子們談談自己的看法,哪怕是不太合適的看法。讓孩子們明白過去醫療條件不發達,所以任何化驗的工作都要親自去做。現在我們可以借助高科技來化驗,不用那樣親自嘗糞便了。但是父母對我們恩重如山,我們欲報之情是永遠沒有辦法抱盡的,孝是天之經地之義,孝敬自己的父母是理所當然的,是為人子女必須要做的事。
再如:講完《蘇武牧羊》這則故事后,讓孩子們說說我們應該向故事中的誰學習?我們要向蘇武學習些什么?讓孩子們明白蘇武至死都不投降匈奴是忠貞愛國的表現,他的這種愛國精神令人感動,不但在漢朝,在匈奴這樣的國家也贏得了尊敬。這種愛國精神也給了他戰勝惡劣環境的的力量,幫助他生存下來。我么長大了也要象蘇武一樣熱愛祖國、熱愛人民,做對國家對人民有用的人。
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是每個公民應當遵守的行為準則,不同的道德水準其表現是千差萬別,道德高尚的領導人居廟堂之高而憂其民,道德淪喪的領導腐-敗之風恣意蔓延,禍國殃民;道德高尚的企業家,會視質量信譽為生命,道德淪喪的企業家會拜倒在金錢之下,任意踐踏社會公眾的合法利益……由此可見,道德對個人、對社會乃至整個世界都影響巨大,培育出一帶有道德的接-班人視我們義不容辭的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