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法讀后感
《活法》是日本企業家稻盛和夫的代表作,原書由日本SUNMARK出版社出版,被譽為日本21世紀勵志第一書。下面是第一范文網小編給大家整理的,供大家參閱!
活法讀后感篇1
第一句,首先是(作者勵志名言)“吾等定此血盟不為私利私欲,但求團結一致,為社會、為世人成就事業。特此聚合諸位同志,血印為誓。” ——稻盛和夫。頓時感覺有種生逢亂世,與眾人歃血為盟的英雄豪氣。不為私利私欲,剛讀之際,覺得不可能。熟話說:人為財死,鳥為食亡。人們打拼,莫非為了財權。但求二字道出了定血盟的目標。尤其是看到文章后面,更能體會稻盛和夫先生所言非虛,句句皆真情實感。崇拜欽佩之情悠然而生。
正文第一句,也是第一段:身居亂世之中,重新審視“活法”。猶如大地驚雷,轟然驚醒夢中人。在烏云密布的天空中劈開一個火閃,剎那間猶覺一股電流充斥全身每個細胞,感覺太對了。就好像心里有某個想法,一直沒有跟人提及,也一直沒有跟自己講。一直懵懵懂懂,渾渾噩噩,突然之間好像有個上帝之音跟你講話了,猶如夢醒后起身坐于床上,尚有三分未知。身居亂世之中,這是個什么樣的亂世呢?亂者,手忙腳亂,紊亂,忙亂,心亂如麻,交通亂,股票市場亂,工作情緒亂,頭發亂了。人們的心靈已經太久沒有得到安寧,太亂了。忙著賺錢,忙著應付工作,忙著應對生活煩瑣事。但是,大家忙亂過后還是忙亂,理不出頭緒,摸不著頭腦。在緊張都市節奏的強壓下,亂,太亂了。靜,平,穩,安,諧這五個才是我們需要的。因此,要重新審視活法。看看活著的意義是什么,怎么樣去活才算是活,什么樣的活法才算沒有白活。
人類活著的意義、人生的目的到底是什么?對于這個最根本的疑問,我仍然想直接回答,那就是提高心地,修煉靈魂。許多人說活著的目的是為了錢,為了權,為了名。其實這些都是過眼云煙,當歲月蹉跎,百年之后,這些又算什么呢?一切都是過眼的云煙,虛幻得如浮云般。但是多少人為了他們殫精竭慮,也處心積慮,不顧一切爭名奪利,到頭來一場空。人們說:方向不對,永遠無法到達彼岸。人要過得幸福,只有把活著的意義參透了,才會真正的感受生活的美好和心存感激之情。追逐錢名利之徒,猶如追日之夸父,安能追上。所謂欲壑難填,永無休止。當有天發覺自己已經太累的時候,可能雖有物質許多,但是否真的感受到快樂。提高心地,修煉靈魂。這八個字真是經典,人最大的快樂就是提高心地,即不斷從每天的生活中學到新的方法、哲學、思想、創新,不斷的超越自己。靈魂,需要修煉,現在雖然看不見,但是又無時無刻不影響著你,影響著你對客觀世界的反應。身體某天會消逝,但靈魂卻會永恒。沒有靈魂的人,只是行尸走肉。一個有魅力和魄力的人,就是因為在靈魂深處有著金子般的氣質,所以,修煉靈魂,亦是重中之重。
今天比昨天更好,明天比今天更好,為此,不屈不撓地工作、勤勤懇懇地經營、孜孜不倦地修煉,我們人生的目的和價值就是這樣確確實實地存在著。每天勤勤懇懇的工作,孜孜不倦,在平凡的工作中不斷提高自己的心地和修煉自己的靈魂,我們就會一天比一天更充實和快樂。勞動對人類來說是具有更深遠、更崇高的價值和意義的行為。勞動有戰勝欲望、磨煉精神、創造人性的效果。其目的不只是簡單地獲得生存所需糧食。獲取生存所需的糧食只不過是勞動的附屬功能而已。
必須“極其認真”地過好每一天。生命只有一次,萬萬不能浪費,要“竭盡全力”、毫無疑問,全身沾滿汗水和泥土、堅持勞作的“田間的精進”,已經潛移默化,扎根于內心,陶冶了人格、砥礪了精神,人品也達到了更高境界。真摯、認真地活著----繼續這種看似樸素的生活,平凡的人不久也將舊貌換新顏,變成非凡的人。要課以自己比他人更為艱苦的人生,并不斷嚴格要求自己,這是必不可缺的。努力、誠實、認真、正直….嚴格遵守這些看似簡單、容易的道德觀和倫理觀,并把他們作為自己的人生哲學或人生態度的不可動搖的根基
這些語言都讓我深深的反思自己,又讓我深深慚愧。審視活法,我們得為之而改變,像老鷹重生,鳳凰涅槃一樣,脫胎換骨,改變過去不好的生活狀態和心態,改變過不不對的生活方式和方法,改變自己不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真正這樣,方能重新活出活法!
活法讀后感篇2
《活法》是日本企業家稻盛和夫的代表作,原書由日本SUNMARK出版社出版,被譽為日本21世紀勵志第一書。稻盛和夫是日本兩家世界500強企業京瓷和KDDI的創始人,被譽為日本經營四圣之一,他是季羨林認為稀有的既是企業家又是哲學家的人物。《活法》的思想主要源自儒家和佛教,結合稻盛和夫經營的經歷與感悟,形成了一個思想體系。
昨天下午剛拿到這本書的時候,瀏覽一番,被“簡單”、“鍛煉靈魂”、“人生哲理”、“天意”、“感恩”、“和諧”等詞匯所吸引,然后花了一天多的時間仔細閱讀了這本書。我對這本書中的觀點有肯定的部分,也有否定的部分。下面,我就來具體闡述我對這本書的感想。
1. 借鑒明朝王守仁的《心學》理論
我大學時期閱讀過關于心學的一些材料,覺得稻盛和夫的思想體系與王陽明的心學體系有相似之處,心學的核心理念在于“致良知”,而稻盛和夫的也對人們本來的善良、誠實、勇敢加以肯定和推崇,我試著從歷史上分析這種借鑒的可能性。
首先,在此書121頁有如下記載“…中國明代思想家呂新吾在著作《呻吟語》中也明確提到:‘深沉厚重,是第一等資質;磊落豪雄,是第二等資質;聰明才辨,是第三等資質。…’”這說明稻盛和夫是接觸過中國明朝時期的思想和文化的。其次,我們從時間上進行分析,呂新吾(1536-1618),公名坤,字叔簡,號新吾,萬歷二年進士,歷官山西巡撫,留意風教,舉措公明,擢刑部侍郎。十五讀性理書,欣然有會,遂孜孜講學,以明道為己任。再看王守仁個人簡歷,王守仁(1472-1529),漢族,浙江余姚人。字伯安,號陽明子,世稱陽明先生,故又稱王陽明。中國明代最著名的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和軍事家。陸王心學之集大成者,非但精通儒家、佛家、道家,而且能夠統軍征戰,是中國歷史上罕見的全能大儒。故從時間上看,同為明朝的人,呂的思想受“心學”影響頗多,而稻盛和夫的思想部分借鑒了呂的思想,關聯性很顯然。最后,我所知道的王守仁的思想在近代已經傳到了日本,并被日本大多數所接受,我來舉個例子:十九世紀,日本軍國主義時期,被譽為“軍神”的日本海軍元帥東鄉平八郎(1848年1月27日-1934年5月30日)深受陽明學影響,據姚業鑫著《名邑余姚》所載,東鄉平八郎隨身攜帶的一顆印章上刻著“一生俯首拜陽明”七字,可見那個時期王陽明的思想在日本,至少是軍界還是很被認同的,這也側面反映出稻盛和夫是有可能接受過心學思想的。
2. 勞動的價值
如157頁文中說“單純把勞動視為一種獲取生活所必須的物質手段,是一種錯誤。如前所述,勞動中蘊藏了磨練心志和培養人格的重大意義。”這我很認同,當年我在大一的時候老師就告訴我們勞動是獲取智慧的源泉,勞動可以豐富人們的心靈。同時,我在勞動中也能感受到快樂,也能產生靈感,無論是腦力勞動還是體力勞動。
3. 關于公式“人生•工作的結果 = 思維方式*熱情*能力”
思維方式決定人們努力的方向,當然了,人總是會向著自己認為正確的方向前進(那些沒有方向跟隨別人行動人云亦云的人我們就不考慮了,也許他們就渾渾噩噩過自己的一生),而人們的思想就會指引他們前進的方向,思維方式是思想的一種表現形式而已,文中說思維方式是指人的心態和生活態度,這點我基本同意。如果人們的思維方式出現了偏差,則即使擁有聰明的才智和持之以恒的熱情與毅力,也不會做出對社會和人民有益的事情。比如,恐怖組織,索馬里海盜,我沒有見過這些人,如果在相信各種新聞媒體報道的基礎上看待這些人的話,那么他們對人類的和平與安定,人民的幸福和國家的穩定構成了威脅,他們便是走錯了方向,即使他們擁有聰明的才智和超強的能力。但是,人們的思維方式是由其所處的環境以及其人生經歷所決定的,這也從側面反映出教育的重要性,教育是多么重要啊!在工作中,我們要切合公司的價值觀與理念,以持之以恒的熱情和毅力,盡自己最大的能力為公司做出自己的貢獻。
4. 平衡定律和吸引定律
在我的思想體系中,平衡乃是天地萬物之道,吸引是人與人、人與事凝聚在一起的表象反映。《活法》這本書18頁說“…心存善念的人,會展開美好的人生;心存歹念的人,人生不可能一帆風順…”,這是為“你所想的就會實現”這個標題做論述的。其實,在這個社會中,我們可以看見心存善念的人并不一定活的很好,單就這句話來說,是不太切合實際的,在后文中,作者稻盛和夫完善了其思想,提出要“用心渴望的目標才能達成”、“愿望要強烈到充滿全身”等做的方法,這就是我思想中的吸引定律,我也認為當你的意念或者愿望強烈到一定程度的時候,就會自然而然的吸引相同屬性的人或者事物,我解釋不了這種現象,但是這的確存在,比如你是一部門經理,那么你巧合遇到的陌生人很可能也是部門經理或者管理級別的人。
在本書118頁“日本人為何喪失了美麗的心靈”這一節中,有這么一段話“大型企業的領導者、干部或官僚,這些全都是擁有高人一等才智的人。然而,他們為什么會讓種種丑聞和貪污瀆職的事件一再重演?”文中解釋說“原因只有一個,那就是把才智視為私人之物。他們不認為自身的能力是向上天借來的,而是私人所有之物,于是將才能發揮在逞其私利與私欲之上,而不是在為公眾謀利益”。責任與權利,先有責任,后有權利,既然人民給你了權利必然是要你盡到責任,如果盡不到責任,必受其害。用平衡理論說就是,你的付出與得到已經完全失衡,沒有盡到責任必然受到沒有付出,而自己卻得到很多私利,此等違背自然法則之事,必然會遭到懲罰。如果,你的付出能大于等于回報,則不會出變故。
5.厚德載物
文中提出“領導者可以無才,但不能無德”,越是居于領導者地位的人,在才能及口才之外,更需要一個明確哲學為基礎的深沉厚重的人格。此所謂“厚德載物”,我們學校的校訓就是這個。德行仿佛是一種看不著摸不到的東西,但是,德行深厚都能承載物品的話,那就說明德行修為很深。只有那樣才能夠領導眾人,有大將之風,帶領員工或者部門或公司走向輝煌。
6. 知行合一
這也是心學的基本觀點之一,同時我國近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當年極力推崇“知行合一”的教學方法。在《活法》這本書中,關于這種論點信手拈來。“要執行到底才有意義”、“寧可損失也要堅守到底”、“身體力行是最好的學習方法”、“憑一股傻勁迎向困難和挑戰”等。在實際工作中,我們一定會勤奮好學,將所學到的業務知識和編程知識迅速的運用到實際開發工作中去,注重細節,踏實肯干,讓自己在公司成長更快。
同時,這本書中也有我不認同的地方。
1.書中關于“老天爺”“造物主”的說法
關于這種說法的標題如下“要奮戰到老天爺出手相助的那一刻/049”、“你聽到老天爺的話了嗎?/059”、“造物主會伸手來推我們一把”、“默默行善的人,神明不會棄之不顧”。我不認為老天爺、造物主真的存在,我想我是個唯物主義者。如果說你在努力中完成了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事情就把理由歸結為老天爺或者造物主功勞,我倒覺得是因為個人努力或者團隊努力把握了事物變化發展的規律,從而獲得成功。
活法讀后感篇3
在朋友極力的推薦下,拜讀了這本書.本以為此書乃著眼于人生觀,處世方法之類,原來,以闡述企業管理與運營方面知識和理念為主.此前,我并未讀過此類書籍,尤其是日本人寫的此類書籍.總是聽說,日本公司的管理模式很有一套,日本人的敬業精神也是相當之震撼.如今,從這本書中,略有感受,并且能夠理解為何日本能夠在二戰之后做為戰敗國在如此短的時間內迅速崛起.
老實講,我并未接觸過日本人,也從未在日本企業工作過,對于日本人的了解僅限于網絡,電視,影視.我對這個民族的感覺好奇多過崇拜或鄙視.無論從哪個渠道所了解的日本人,給我的感覺他們骨子里都有種認真堅韌的品行,甚至在做一些我們看來不道德,不合理的事情的時候,他們由里而外所散發出來的那種執著是很讓人佩服的.
<活法>我花了整一天的時間讀完,老實講,也許是語言翻譯問題,讀來相當之拗口,甚至感覺有些混亂,很多地方在我看來文筆相當之幼稚.不過,這不是文學,不需要過人文采.這本書的作者想必也并不會拿這本書去參加個什么文壇評選之類的活動.這本書屬于純粹的市場需求,商業運作的產物.它之所以存在,必有其理由.用句俗了的話:存在即合理.因此,抱著這種與以往不同的心態讀了這本書.
貫穿此本書始終的是一種叫做信念的東西,我想,這也是我們很多人丟失很久,或是遺忘很久的東西.也許我們每天的生活都如此相似,讓我們以為這便是生活,是什么支撐我們日復一日的重復和輪回,是所謂的慣性么?是什么讓我們甘心忍受孤獨寂寞,是所謂的無奈么?是什么讓我們從一次次挫折中站起,是所謂的本能么?是什么讓我們在成功時再接再厲?我想,就是這個看不見,但卻感覺的到的東西—信念.信念可以是個遙遠的目標,也可以是個近期的計劃.無論它以怎樣的形式出現,它都有相同的作用,鼓舞人前進,給人精神上的支撐,是動力,是解決所有困難時力量的源泉.是對未來目標的強烈渴望和巨大信心.相信自己能夠也一定能夠實現的對于未來的美好計劃.信念相對于理想,多了分信心,多了分意念.是人對于未來計劃的巨大信心和愿望的集合.為了這個信念,我們努力,奮斗,在此過程中迸發出超乎平常的勇氣和能力.
公司企業也好,家庭個人也罷,它們都不簡單是人群的組合,經濟效益的產生體.它是有生命的,有著和我們每個人一樣的生命,它會從嬰孩成長成少年,青年,壯年甚至老年.它會和我們一樣有理想,有規劃,有挫折,有順利,甚至還有生老病死,天災人禍.這些,對于人的成長無可避免,對于企業同樣是必經階段.那么,對于個人而言的信念,可以幫助一個遭受打擊痛苦的人支撐活下去,可以讓身處絕境的人持之以恒.對于企業同樣重要.這個信念是集體人群的共同信念,共同的精神支撐.在企業面臨困境時,信念可以支撐這個企業頑強拼搏,大膽創新.這不由的讓我想到,為什么在很多影視劇中都可以看到日本人為了一個看似無所謂的目標堅持,堅持,再堅持.其實,正是因為他們有著一個信念,有著對結果的渴望和執著支撐著他們,讓他們走好腳下每一步,認真跨過每條阻擋前進的河流,他們相信經過一個又一個的小小的堅持必會到達那個看似遙遠的目標.無論這個和祖國一衣帶水的民族曾經為我們帶來過多大的傷害,他們身上這種忍者的精神是令人折服的.也是我們所欠缺的.
我們的民族自古崇尚的是種天人合一的思想,老子的順勢無為精神深深注入每個人的血液,我們崇尚灑脫,崇尚自然,向往的是閑云野鶴,無拘無束.我們的精神世界是豐富的,高雅的,在山水之間領悟人生真諦.在談笑間把握時代的脈搏.我們苦苦追求的是如何讓原本勞苦的人生更加輕松,讓原本困頓的經濟在豐富的內心世界襯托之下顯的微不足道.我們的文化是修身的文化,是閑散游園的文化.而大和民族則不同,他們更注重結果,更注重收益.他們用美好的結果不斷的給自己施壓,再將這種壓力轉化成克服困難前進的動力,再用這種動力激勵通往美好的結果.因此,他們的文化是激進的,是高壓的,是競技賽場的文化,是你死我活的文化.這種急功近利的文化不可以簡單的說好或壞,特別是在注重結果的商場,講究的就是這種撕殺,掠奪的生存文化.很難想象如果將游園文化帶到如戰場的商場會出現怎樣的局面.
當然,這本書的作者不僅僅表達了對于企業管理的理念,也闡述了很多人和人相處的觀點,以及自己親身經歷的歸依佛門的故事.作者的心路歷程如同所有從無信仰到有信仰的人經歷了人生美好的體驗,從困惑到頓悟,從強忍到豁然開朗,從悲觀到樂觀.這種變化是奇妙的,是令人愉悅的.如果每個人都有一顆景仰的心,都有一顆謙卑的心,滿足的心,生活是必定是美好的,人和人相處也必是輕松的.
一個企業的成功或者說一個成功的企業必定有著其特別的文化,而所謂的企業文化的締造者往往取決于企業領導者的個人魅力,領導者通常倡導怎樣的處世方式,必定會要求企業在運營過程中按照其方式處理問題,時間久了,便形成了一套屬于企業或者說是領導者的企業文化.這種文化又反過來影響著它的每一個員工,員工在日常的工作中潛移默化的按照企業所認可的方式工作,從而,更加鞏固和穩定了這種固有文化氛圍.因此,一個優秀的企業領導者需要有一個優秀的品質和德行,這樣,企業才可能形成優秀的企業文化,一個優秀的企業文化才能反過來進一步影響員工,這樣就形成了一個良性循環,相輔相生.
活法讀后感篇4
躺在床上看完的枕邊書,實話說,不如小說來得讓人激動人心。也不如杜拉拉2來得點上的知識那么明確。甚至有些觀點,不那么容易輕易讓人信服。但也許這才是稻盛先生這種大家才能寫出的東西吧。參悟了些許佛法的理解,其實對于我們傳統思想下成長的中國人來說,還是很認同的。只是當前的中國社會,大家都很浮燥,很難做到稻盛先生提到的境界,甚至會懷疑其正確性及合理性的存在。
但我還是認為,很多內容,值得去深思,去讀上多次。有幾個點,一直記著。
1、 人生的方程式:人生·工作的結果=思維方式熱情能力。這個,作為激勵大家成長的基礎。需要一再去思考,學習。其實我們經歷過很多事,一開始就認為,這事是不可能能做成的,就算稻盛先生提到的接IBM第一個訂單,京瓷當時也是很多人認為不可能的。但有足夠的熱情,足夠的堅持。最終成功了。
其中還提到一條,不在現場流汗,什么也學不會。作者有提到是本田的創始人本田宗一郎教會他的。后來他也舉例說明,當時做一種陶瓷,就在現場一直看著它的變化,終于成功制造出合格的產品。因為在現場有用手壓著的沖動,從而想到拿個東西壓著就成功燒制。現場認知,類似毛主席說的,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深入了解現場實際的細節,你才能明白一件事如何做才可能成功。
2、 利他本來就是經商的原點。現在的說法,也就是以客戶價值為中心吧。如果不能給客戶帶來價值,再好的產品也無意義。
3、 托缽化緣中邂逅人心之美。真是有點極端的做法。一個這么富有的老人,去體會化緣帶來的出家感受,呵呵。至少說明老人足夠誠心歸佛吧。
4、 關于京瓷生產人工膝關節帶來的災難。受到社會信任的質疑,但坦然去面對。或許這就是境界吧。也許也能理解些,為何大企業家們,做到一定程序,更喜歡與佛法大師們在一塊。因為那是心靈平靜的樂土,一切困難,在那都叫萬事皆空吧。呵呵。至少這個境界很值得學習。無謂的被眼前一點小困難困繞甚至嚇住,太沒有必要。要好足夠強大的心態,坦然去面對成長中的困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