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愛的安德烈讀后感作文3篇
親愛的安德烈讀后感作文1
在網上購買龍應臺《親愛的安德烈》的時候,是因為看了她的《孩子你慢慢的來》被里面女性對孩子細膩的情感所吸引,想這本書應該是一本母親與兒子溝通的或者如教育兒子的親子書。
用了幾個晚上,陸續的把這些書信讀完,才感到這并不單純是一個母子溝通的書信。里面更多的,也就是她更有意義的地方,是思考。無論是教授的母親和十七八歲學生的兒子。他們能就很多課題,來互相交流彼此的看法。而且,很多問題。例如對于民主、對于貧富差距、對于政治思想、對品味或者生命等方面的對話和思考。我是在十七八歲的時候不曾想象過的。我現在還記得,1997年鄧小平同志去世的時候,我在高中,電視媒體上在報道這位偉人的功績。學校將了半旗,并舉行了追掉會。全校的同學們,初中的和高中的一起,排隊到學校禮堂里,穿著深色(藍或者黑)的衣服,帶著統一配發的百花,表情凝重的去參加追掉會。
在參加的過程中,電視直播著講話,并且在講話過程中流淚的時候,我也感到,我們失去了一個偉大的領導人,也不由自主的流淚。但看到周圍的同學。很多都是茫然的再走形式,或者壓根沒有思考這個問題。對于政治,我們的課本雖然學了。但對他真正的理解確是非常的淺薄,學校這生活的周圍,也沒有人真正對這些關心過,或者給過你更好的分析。所以,覺得安德烈在這個年齡有這么多自己的看法,并那么幸運可以與他的母親進行這類問題的探討和溝通。
第二次是在1999年,南斯拉夫轟炸大使館的時候,大學進行了聚會游行。我沒有去參加。理由有兩個,第一是開會第一課我們的教導主任給我們將過,89年的動亂,大學生被利用。要看清情況。學生運動的背后都會有政治勢力,所以,學生在沒有弄清真正形勢的時候,不要去充當炮灰。這句話至今記憶深刻,理由二,我確實感覺自己對于政治有種天生的弱智和抵制。覺得是那好像是一個我無法進入的世界,我也無法那個領域去展現我的愛國激情。所以我才不會去參加。
我處于安德烈的時代與龍應臺老師的時代中間。是個七十年代的人。我對于童年的記憶,平淡、資源的田野畫面。我的童年在農村,父親是普通的教師,母親是有著高中學歷的普通農家婦女。在八歲的時候,父親將我和弟弟及母親一家從農村帶出來。到了鎮上上,然后,在到縣城里。在大學之前,雖然也搬過幾次家。但并不是那么頻繁,對我的影響也不是很大。八歲之前在農村,8歲那年從農村搬到鎮里,第一次搬家,一住8年,中間換了幾次房子,都是單位分的。但沒有換單位,一直過了8年,8年后16到了縣城,住了兩年學校家屬院,93年在縣城買了文教局給老師的房子。但年花了3萬元。一直到今天。現在回想起來。當初家里沒有搬家或者頻繁調動工作,是否也是出于對我和弟弟的考慮。我從鎮到縣城正好是要升高中。但弟弟那時在上小學。大概他體會了一下從落后的地方到現場后的感覺。
我的自我覺醒時在高中,比安德烈和菲利普都要晚的,他們15歲孩子的對話,獨立的意識,思考的問題,很多是我到大學都沒思考過的。當年我在16歲的時候,也是忽然間認識到自己的父母也是非常普通的人,不只是父母,也包括周圍一起生活的老師,也是非常普通平庸的人。他們并不像以往心目中想象的那么高大。他們的思想也未必正確,甚至有些地方也沒有見解。我很慶幸在那個時候獲得了自己獨立思考的能力。有了判斷力和分析能力,只有具備了這些,才能夠去思考。但思考問題的領域,仍是比較有限,更多停留在友情、愛、人生等上面。對于社會問題、文化問題、道德問題等的思考是茫然的,是自己溜進去了。但沒有目的,也沒有受到任何指引的溜達了一圈。懵懵懂懂的。所以說。母親是能夠深深影響孩子的。雖然不一定使他變得特別優秀或者和自已一樣,但會引導他的思維方式。
我的孩子現在3歲7個月。未來的日子,也會成長成一個個性十足的英俊少年、成人。信里有些情況我感覺也是將來我和孩子相處會遇到的。里面有一個母親深深的愛,說的非常好。母親對兒子的愛,是背后的。看著他,離你越來越遠。我兒子對我的獨立宣言會在什么時候,有時我也會想,未來在我兒子的眼中。我又想讓自己成為一個什么樣的母親呢?或者會留下什么給我的兒子。會使他在以后的人生路上,更加明澈、快樂、堅強。
這是本值得保留的書。里面有很多智慧的話語,思維延展的過程,也有深厚的母愛,并告訴你,該如何去愛,去溝通。
親愛的安德烈讀后感作文2
這是我第一讀次龍應臺的書,感觸非常深。
這本書讓我找著了知音。也許現在的我們常常被人評價自私,我覺得萬分無奈,我只是在追求自由,自由和自私,搭的著邊嗎?與家長的有些談話,進行到一半就無法再次繼續,因為隔閡太大,現在的我還只是個剛剛稍有成長的人,依舊沒有太理性的思想,隨性是我的個性,卻常常被稱作自私,總覺得沒人理解我。
現在的我,還沒有太多的顧慮,說話或許坦率了些,但我覺得的這并不是自私。可是大多家長們都認為孩子就該服從于他們,所以小時候愛黏著父母的“跟屁蟲”漸漸不見了,他們逐漸變得獨立,不愿與父母交談,久而久之孩子甚至與父母形同陌生人。打開書頁,一封信接著一封,仔細描繪著龍應臺與安德烈如何拉近母子之間的距離。
這是一對怎樣的母子呢?書面上寫道:在信中,兒子有三分玩世不恭,二分黑色幽默,五分認真;母親有八分認真,二分的知性懷疑。兒子對母親嘲笑有加,母親對兒子認真研究。這是如今典型的一對母子。我們的父母,總愛發掘我們的小秘密,我們做的事總存有疑心,而我們刻意疏離,只喜歡與同齡人交流,做事顯得張揚。我們之所以會和父母有如此之大的隔閡,完全因為我們是兩代人,不同的思想,不同環境的成長,如果要雙方心平氣和的談話,也許像龍教授那樣以書信方式,倒是個不錯的想法。現代的父母,想盡方法想要融入孩子的世界,可是我們奔向人生的大路,眼中只有前方,而我們的父母只能在后頭張望我們,不一個時代的人,不一個世界的思想。我們所希望的是父母遷就于我們,而父母希望的是聽從于他們,這樣,我們的代溝只能是越來越大。假若父母愿意理性的遷就我們,那交談就容易多了,談話也許改變不了什么,可它至少給雙方搭了一條線,開了一扇窗。
父母總是嘗試著在我們的世界里找一條縫隙鉆進來,即便我們的共通點不多,這也許就是隔閡中的愛。
親愛的安德烈讀后感作文3
從初中一開始就跟著老爸看有關中國臺灣政治的節目,說起來還是提起我這種愛好,因為關注著同時,我也開始關注起政治。老爸說女孩子別參與政治,但我可以關注吧,我越關注我就越感慨,還找不到地方發泄。所以看到《親愛的安德烈》這本書的內容,我滿心歡喜。
先說龍應臺的第二封信——“為誰加油”。龍應臺說“我們,被教導以中國人為榮,‘為榮’和‘為恥’是連在一起的。”文中有說到一個書名,對于很多人都不陌生了吧——《丑陋的中國人》。我因為民族主義很愛中國,但是我也有世界主義,我希望全世界的人們都很和睦,肯定有很多人鄙視我幼稚。可是中國有很多令我和更多人憤怒的事情,每天看著新聞最經常讓我憤怒 最讓我憤怒的就是貪官。我們的政府官員就是代表著我們在管理這個國家,是應該讓百姓最放心的人,可是他們是這樣來傷我們的心。我很氣,看見雜志上說,有一位美國官員貪污了五萬美元,舉國震驚。可是我們的國家呢?這些事讓我尷尬,我甚至害怕外國人會因為這些丑陋來嘲笑我們。我常常抱怨中國這個不好那個很差,我跟父母說我一定要出國,父母也同意,但同時跟我說:可能你到了美國之后就會想著回中國了。不可否認的,中國有很多不好的地方,但畢竟,那是政府的事情,作為普通高中生的我們無能為力去改變什么。
當聽到別國人說中國不好的時候,還是會鼓起勇氣跟他們說,我的國家不是你們所想的那樣!可能這就是所謂的愛國主義情懷。套用文中的話,他們給了我“膨脹的”不安和尷尬,但不會押著我遠離“中國”這個概念。我想這是龍應臺要告訴安德烈的吧。
但聽到龍應臺的世界公民主義,我又產生共鳴了。看到新聞上說到很多弱勢國家,聽到牙買加的選手說他連一雙鞋都沒有所以只能赤腳在炙燙的土地上跑步,我有一種道不明的傷感。在讀到第9封信兩種道德中,龍應臺說“海嘯的悲慘震動了世界,國家在比賽誰的捐款多,背后還藏著不同的政治目的”、“這些國家的人民,準許,或者說要求,他們的政府把大量的錢,花在離他們很遙遠但貧病交迫的人們身上”,我也開始思考或許世界公民這個名詞離我真的很遠很遠。
龍應臺告訴安德烈,“我相信有兩種道德,一種是消極的,一種是積極的,你才十九歲,那個時間會來到,當你必須自己決定行不行動,如何行動,那個時刻會來到”。龍應臺所在的中國臺灣的貧富差距像一根刺,扎著她的心,令她難受,但她做不了什么,所以她寫文章希望人們認識到這是一個有待改善和優化升級的社會結構,她鼓勵人們追求公平正義去改造社會,她拒絕奢華,在離開廚房時把燈關掉,這是她所能做的,也是我能做的,這樣一個微妙的小動作,所有人都做得到。
我跟我爸開玩笑的說,我要拯救世界!老爸卻很一本正經的說那你就好好讀書,考個好大學才能做。是,我忘了我爸手上有我最大的把柄,我的夢想是建立在一張好文憑身上的,至少現在,我的價值體現在文憑上。文憑才是硬道理,比真人管用。我總是很痛恨我爸的這句話,可是,我爸問我,在現在這個社會你想得出別的公平的出路嗎。我想了很久,沒有。 我即使痛恨應試教育到每天把它和貪官并在一起罵三遍,可我還是要肯定它的位置。我現在所能做的,還是好好讀書,這樣今后我才能有比較強的能力做世界公民,拯救道德,改變世界。
——這就是《親愛的安德烈》給我的最大的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