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記讀后感2000字
《西游記》向人們展示了一個絢麗多彩的神魔世界,人們無不在作者豐富而大膽的藝術想象面前驚嘆不已。那么,你知道關于西游記的讀后感應該怎么寫嗎?下面第一范文網小編整理了4篇西游記讀后感范文,僅供寫作參考。
西游記讀后感20xx字篇1
生活中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人生愿望,但一個人的愿望卻由自己對人生和社會的了解、認識和把握的程度不同而會不同和變化。在一個沒有覺悟的人心中,他的愿望是種臆想,既空洞又乏力,總是伴隨著自身心態的變化和環境因素的影響而變化不定,幻想著的是一蹴而就的成功;在心中也不知道自己該去為自己做些什么,因而一直得過且過,拖拖沓沓地過日子。平凡而美好的愿望是一個人為了家庭和個人的安寧幸福而自覺地努力和把握住可能的條件和機會為自己的愿望的實現而行動。任何一個有所成就的人都是因為內心里有一個心懷的不懈的人生愿望引導著自己,才能使自己的人生和事業獲得轉機和成功。
不論一個人的愿望是什么,愿望的本質是“空”的;它是一個人在現在對自己未來的一個設想和渴望。因而有必要在現在里自覺地作出朝著自己所設想和渴望的方向努力于自我實踐的和完善。——這種朝著自己的愿望自覺努力的行為和過程就是奮斗,必然會發生內在成長。當一個人始終如一地繼續這種努力,那么他的設想和渴望就會從其長久的自覺努力中蒂結而出。但是,一個人的設想和愿望往往被生活中顯而易見的美好存在所支配和誘惑,——把它當作自己人生要去實現的目標,從而錯過了出自自己內心深處的真正的人生愿望。只有當一個人的人生愿望是來自自己內心中的自我肯定和信任,所形成的自我期許,而不是依據自身的客觀狀況產生的目標才有非凡的價值和意義。一個人也會因為知道自己人生為的是什么而不會被生活中存在的其它美好事物所誘惑和支配,會自覺地予以回避和拋棄、甘愿被他人稱之為“傻子”和“懵懂”。
人生追求的真正的自我實現是達成自身生命旅程中存在的真理,一切發現和創造、即一個人在社會中所確立的事業都只是這一過程結出的果實。它是根基于一個人確信自身具備無限的潛能、未來將要肩負和完成一番屬于自己的大業的動機上的人生自我期望所做出的長久的不懈努力的一個歸結。因而他注視的是自己的品性才華、思想意識和人生體驗(努力)能否幫助自己堅定不移地去完成自身所感知到的人生使命。每個年輕人都在社會中尋求自己的人生定位、尋求自我價值的實現、尋求人生的奮斗目標,這事實上是在尋找自己獨一無二的人生出路、尋找自身生命所具有的無限心力渴望去達成的偉大事業。但這只有其在已往的生活中一直在始終如一地自覺努力中提高和完善自己,并準備好了自己在未來遭遇到來自生活環境中的極大誘惑、壓力、是非曲直和看似不可逾越的人生障礙時不會分散、轉移和放棄自己所確立的人生選擇。那么,目前所尋求的生定位、目標才有真實的價值和意義,才能形成自己真正的人生信念,否則,即使是找到或發現了自己的人生奮斗目標,最終也會不堪寞社會觀念的混亂、人生的顛簸、環境的壓力而成為自身人生事業和人生選擇的叛徒。——這根本上是他們的內在素質、品格和意志不協調的原因,他們在自身心的矛盾斗爭中自己擊敗了自己,從而放棄了去成就自己獨一無二的偉大人生和事業。
毛澤東曾說:“如果一個人十年來未找到真理,十年都未立志”。找到了自身生命中存在真理就確立了自己的人生信念和目標,就找到了獨一無二的偉大的人生和事業,一個人如何才能人生定位,找到和確立自己始終不渝的人生信念和目標!這只能其從的人生努力奮斗中去探尋追問,只有其人生體驗才真正包涵了他人生的獨一無二、包涵著他生命旅程中的真理。他必須在其深心里問他自己:“到底我該生該干什么?!”你必然能干成什么!在你的人生努力中要真誠地執于自問。那么,在你的苦苦的自我追問之下,在所有的世俗社會所引發的人生愿望和目標全部消失之后,一個出自你內心深處的、綜合你生命所具有的全部、將會激勵和喚起你去始終不移地去實現它的人生信念和目標就會自你心中升起!它就是你人生中、心靈深處升起的太陽。即使是在你未來的人生征途中處身黑暗,你都能看到人生和事業的依稀希望和光輝,它將喚起你生命所具有的全部才智和力量去成就你這獨一無二的偉大而輝煌的人生和事業。
你與生俱來的、在你心中激揚流淌著的那股心力、內在力量,名之為悟空,行者就是你必須要以自己的行動在生活的實踐中肩負和履行你的責任和道義,一個人對現實的關注和生命自身所具有的生活能力名之為豬悟能,八戒就是自己為生活之所得必須要嚴格遵循的一定準則;在理想與現實之間內心發生的矛盾沖突,因左右為難而容易導致人生的傾斜——能否行之于中庸、泰然和鎮靜——這種能力名之為沙悟凈,和尚就是服從于高尚的目的和動機;對自己所覺知和把握的是和真理能堅定不移地貫徹和遵循,這種堅定的意志力稱之為龍馬;而在內心里始終如一地抱持一個自我期望的、要去達到的一心之所系的心愿和目標就謂之為唐僧。——這就是古往今來所有成就偉大的偉人和天才都具有的成就偉大事業的五種偉大的內在素質。正是這五種協調的內在素質,使人們一旦發現和確立了自己的目標,就會始志不移地去達成它。——這就是牛頓何以在獲得蘋果落地的啟示之后會不懈地去探索,從而能發現萬有引力定律;馬克思從日常生活的衣食住行中獲得了啟示之后會不懈地去探索,從而發現了經濟規律的內在原因,……事實上,有廣泛的人在蘋果落地、衣食住行……中產生過困惑和啟示,但人們不會把這個問題當真地去探索出個究竟,他們在真理召喚他的時候會放棄它,對它棄耳不聞。但如果一個人具備了這五種良好的內在素質,他就會在自己的人生中不遺余力地去為真理而斗爭。
西游記讀后感20xx字篇2
在經歷了日復一日個性受約束的日子,廿一世紀的人們都格外向往自由,向往那個自由的化身:孫悟空。孫悟空破土而出,“不伏麒麟轄,不服鳳凰管,又不服人間王位所約束”,闖龍宮,鬧冥司,自花果山上目在稱王。可以說已經達到人性擺脫一切束縛,徹底自由的狀態。孫悟空其實就是自由的化身,他的品質中最突出的就是向往自由,他始終在追求自由,它的一切斗爭也是為了爭取自由。這樣一個鮮活的形象給予了讀者一種追求自由,追逐自由的力量和勇氣。然而,每個人都明白,在現在,即使是將來,完全的自由終究是不可能的,人始終要受到這般那般的約束。盡管包圍著我們的是個受約束的世界,但我們可以讓內心盡量變得廣闊而幽深,讓它能夠無邊無際、包容天地。然而,目前社會上還有許多人被一些價值不大的東西所束縛,卻自得其樂,還覺得很滿足。經過幾百年的探索和發展,人們對物質需求已不再迫切,但對于精神自由的需求卻無端被抹殺了。總之,我認為現代人最缺乏的就是一種開闊進取,尋找最大自由的精神。在厲盡時間錘煉的《西游記》中,竟深深蘊含著新世紀人們最渴望的自由精神……我更明白為什么它能夠傳承至今了。
我最喜歡的書要數《西游記》了。它是明代作家吳承恩的著作,是根據唐代的玄奘到遙遠的古印度天竺去講述佛教的事而改編的。里面又加上了機智靈巧,能七十二變的孫悟空;懶惰貪吃、忠心耿耿的豬八戒;任勞任怨、一心向佛的沙和尚。他們共同保護他們的師傅—唐僧去印度取得真經,在我國佛教史上寫下了輝煌的篇章。他們取得真經靠的什么?靠的是頑強的意志、堅持不懈的精神,大慈大悲的胸襟,才能到達遙遠的古印度。他們一路上遇到的困難和坎坷無數,他們只有依靠這種精神才能戰勝一切,越過陡峭的大山,跨過寬廣的大河。
只因為孫悟空、豬八戒、沙和尚具有高超的武功和孫悟空的火眼金睛,在辨別什么是妖怪,什么是普通的凡人,孫悟空與唐僧彼此間產生了許多矛盾和誤解。比如說,《西游記》中最精彩的片段是《三打白骨精》中的白骨精非常狡猾,他想長生不老,就想捉住唐僧吃唐僧的肉。于是他想了一個辦法,想借助孫悟空不在這一機會對唐僧痛下殺手,因為唐僧一向是以慈悲為懷,所以這個辦法成功率很高。果然孫悟空去為唐僧化緣了,白骨精發現這是天賜良機,便變作一個年滿十八歲的女子走到了唐僧面前,用花言巧語哄騙了唐僧和剩下的兩個徒弟。剛要下手,孫悟空就回來了,他用火眼金睛認出來是白骨精舉棒便打,不料,白骨精把假尸留下,真身回到了白骨洞。唐僧本想把孫悟空趕走,在兩位徒弟的勸說下,孫悟空便留了下來。故事中唐僧第一次誤會了孫悟空。接下來,白骨精接二連三的變化,都被孫悟空識破。到了第三次變化,孫悟空忍無可忍。舉棒打死了白骨精。唐僧以為孫悟空接二連三的行兇,把孫悟空趕走了。這次唐僧真的誤會了孫悟空,本來孫悟空的目的是保護唐僧,沒想到卻錯以為行兇殺人。只因為孫悟空有火眼金睛,而唐僧卻沒有,所以彼此間產生了很多矛盾,很多誤會。
《西游記》這本書對我的啟發很大,它讓我明白了做人要有堅強的意志和寬容別人的精神。
一部古老的神話故事,但卻引起了兒童的喜愛,那就是《西游記》。小時候,我只是看動畫片與圖畫書。但現在,我不僅看與讀,而且還學會了思考。
《西游記》中唐僧、孫悟空、豬八戒和沙和尚大家都十分了解。其中,我最喜歡的就是孫悟空啦!因為他總是聰明過人、助人為樂、能分辨好人與壞人,來守護唐僧和弟兄們。他就像我們現在的人民警察一樣,火眼金睛,抓壞人救好人,時刻保衛著我們。或許由于唐僧遇到麻煩的事情就不動腦筋,盲目地接受別人的幫助的緣故吧,有時才會不聽孫悟空的好心勸告,掉入妖怪的手中。這足夠說明了遇到麻煩的事情要動腦筋,如果不動腦筋,聽了別人不好的意見,反而會更糟糕。不過我還認為唐僧過于善良,哪怕對待壞人也十分好,因為他只看表面,不了解人的本質。我也很喜歡豬八戒。我覺得他是個性格單純但很可愛的人。他不會想出一些好方法,但卻有正義感。只要他想做的事,他就一定會去做。他會奮不顧身地保護師傅的安全,而不考慮自己的安危。看上去他有些笨不動腦筋,但是人們覺得他笨的可愛。我們要學習他那種不怕敵人的膽量。不過有些事在做之前要仔細考慮,分清楚哪些可以做哪些不可以做,要憑自己的實力去做。
總之,師徒四人每人都有長處和短處,正所謂“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我們應該學習他們的長處,哪怕是他們的短處也必須看看自己是不是也有,如果有的話,要努力改正,成為一個完整的人!
西游記讀后感20xx字篇3
在我挺小的時候便把原版《西游記》看了個遍,對那部電視劇也是挺了解的,什么“大鬧天宮”、“三打白骨精”、“真假美猴王”等故事情節,我能說一打出來。而如今可能有點故事重溫的意思,在這個暑假中,我抽了點空閑時間,找來那最經典的《西游記》認真地看了起來,還別說,感受還頗多!
首先,這個角色得分個先后主次。四個主角,最當先講就屬“唐二愣子”這榆木腦袋的家伙,別看他長得眉清目秀,可做事總不會動動腦子。打個比方說吧,有一次他被一妖怪抓住了,那妖怪估計也沒啥文化,竟然不知道他所抓到的和尚就是唐僧,原本只想教訓教訓他,再把他趕出自己的領地。結果在他詢問唐僧身份的時候,唐二愣子竟沒思考片刻就說出自己是唐僧。這下,那妖精可樂壞了,日思夜想的唐僧肉居然就送到了自己的嘴邊,唐二愣子可就要吃苦頭了!幸好他還有個本領極強的大徒弟——孫悟空,不然這像中彩票頭獎幾率似的次次幸免于難的好事咋會落在他頭上?說他是“唐二愣子”其實一點也不為過:他曾經多次誤解過孫悟空,把孫悟空氣回老家那也不只是一次。“昏庸”本是用來形容腐敗的統治者的,如果拿來形容唐僧有點大材小用的話,那便把“昏庸”二字拆開:昏——唐僧不明事理,做事也不夠謹慎;庸——唐僧作為師傅不僅缺乏本事,還缺乏領導者那雙識別人才的眼睛。這榆木腦袋雖然固執了點,也并非一無是處:對于西行取經將要遇到的重重困難,他愣到從來就沒有打算過逃避困難,卻一直堅持不懈地去完成自己的使命;面對取經那漫長的征途,悟空曾建議由他自己背著唐僧,踏著筋斗云直接飛去西天,而他卻愣到堅持一同跋山涉水,要由自己一步一步腳踏實地地去西天取經,因為他不想不勞而獲,要由自己的汗水換來成果;遇到了要吃他的妖怪,他沒有以惡報惡,而是愣到要以自己的行動去感化那些妖精;途徑一些比較有錢的大國,曾有過皇帝想讓他留下來過富貴生活,而他卻愣到了執意要去取經,不想去過那榮華富貴的日子……我說:這“愣頭愣腦”的榆木腦袋,有的時候還真是值得我們學習!
對于孫悟空,用妖精們的慣用話來說,那就是一個“猴臉雷公嘴的和尚”。孫悟空雖然長得沒有唐僧那么眉清目秀,但自從遇到唐僧開始,直到最后取到真經時,他已經完成了一個從頑皮的猴子到有責任心的猴子的一個蛻變,經過西天取經的種種磨練,他最終成為了一個富有極強責任心、智慧、機警的猴子。世界上沒有十全十美的人,借用這句話,世界上也沒有十全十美的猴子。悟空也有一些缺點:對于別人他喜歡炫耀,有一次就是因為他炫耀他師父的袈裟,才引起了一場麻煩;他但凡遇到不好對付的妖精便向各路神仙求救,缺乏獨立自主解決問題的能力;對于師父的誤解他不能去包容和忍讓……
在各個主角當中,豬八戒的缺點可謂是最多的:他愛占小便宜;辦事也偷懶,幾次化緣都偷偷跑去睡大覺了;不能認識自己的錯誤,對于孫悟空的批評他不但不聽,反而還記恨于心,所以就時不時地在那榆木腦袋的唐僧面前搬弄是非,捅孫悟空的簍子,以至于破壞師徒之間的感情;他貪圖榮華富貴,面對國王的盛情邀請,他還曾打算放棄取經;他也貪戀美色,也因此誤了幾件大事;在他犯了錯誤之后,總是會為自己推脫責任;看到孫悟空比他強很多,他便心生嫉妒,總想讓師父把孫悟空趕走,然后自己就可以成為大師兄。說了這么多缺點,難道豬八戒就沒有優點了嗎?其實,他擅長與人交際、處事機警、內心善良,這些也算是他的優點。雖然他的缺點多于優點,但同樣也有值得學習的地方。
沙僧是師徒四人中最不愛出風頭,一直默默無聞奉獻的一位。他對師父忠心不二;因為他知道自己的本領沒有大師兄強,所以甘愿無私奉獻,從來不發牢騷;當孫悟空不在時,在師父身邊,他就是把師父照顧得最妥當的人。當然,沙僧由于太軟弱,一直被好逸惡勞的豬八戒欺負,取經路上的臟活累活幾乎都是他做的。
至于那些無惡不作的妖精,他們大多都是天上神仙的坐騎或者寵物,都是偷偷地帶走他們主人的幾件寶物,就溜到人間占山為王了。雖然他們跑到人間來作惡,是他們自己的不對,但更多的是他們主人的過失,因為他們主人的管教不嚴,才以至于唐僧師徒四人遭受如此多的劫難。那些妖孽做了壞事,到最后將要被繩之以法時,就通過他們的后臺大老板走后門來躲避懲罰。雖然這些妖精在人間做盡了壞事,但最后都沒有被予以嚴懲,這是為嘛?這就是因為他們有個神仙主人的后臺大老板,孫悟空礙于情面以及各位神仙的勸阻,才無奈地姑息了那些作惡多端的妖孽。“多行不義必自斃”,凡是身后沒有靠山的妖精不是被悟空一棒打死,就是被捉了回去,那些妖精沒有一個能逃掉懲罰。
西游記讀后感20xx字篇4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四大名著,這經典中的經典曾一時讓我著迷,而長篇神話小說《西游記》則是我兒時文學生活的主角。
假如沒有孫悟空——
在模糊的記憶中,《西游記》中那個威風凜凜的孫悟空在我看來,卻是個殘忍,不可一世的家伙,偶然一次翻開我童年的日記,上面寫道:“今天那個‘其’天大圣把一個漂亮的妖怪打死了,腦‘將’象豆腐一樣流出來。我突然想到了今天剛學的詞語:殘忍。孫悟空就很殘忍。”現在讀來真是幼稚的可笑。可試想,假如沒有了孫悟空,那整部小說也就仿佛失去了色彩。沒有了如來把他壓在五行山下,沒有了大鬧天宮更沒有了保護唐僧西天取經那一檔麻煩事兒。可他畢竟是一大功臣,降妖伏魔,一路上盡心盡力地保護好唐僧。現在的孫悟空是《西游記》中我最欣賞的人物,并非因為他那些英雄行為也不是因為那出神入化的七十二變,有的只是那精神上的觸動。是的,他有些驕傲,有些霸道,當他敢作敢當,永遠趨向于正義。他反映了作者對封建同志的藐視和鄙夷,贊揚了勇于反抗的精神。他是作者與讀者心靈交流的一個窗口,假如沒有他,故事又何談起呢?
假如沒有唐僧——
長大了點兒后再讀《西游記》,發現對唐僧厭惡至極,其實《西游記》也就那么一檔子事,主題不過兩個字——取經,之所以能洋洋灑灑寫了一百多回的神話小說,問題還是出在唐僧身上。你想,孫悟空是誰?齊天大圣!取經?一個跟頭的事!雖說唐僧的其他兩個徒弟沒有孫悟空厲害,可怎么算也是個日行千里的主兒。到大雷音寺取個經還不是三天兩天的功夫就OK了!可這唐僧就不讓徒弟們施展這騰云駕霧的本事,這還不說,再加上金禪子轉世的他令妖怪們垂涎三尺,還不分青紅皂白得念緊箍咒使忠心耿耿的孫悟空疼得滿地打滾,甚至趕回了老家,這又給本已崎嶇的路添上了不少色彩。假如沒有唐僧,這一路不知要多少麻煩,減了多少曲折,節約了多少金子似的時間。假如沒有唐僧,《西游記》單純得成了打打殺殺的故事。“不經歷風雨,怎能見彩虹。”是的,沒有唐僧一路的曲折坎坷,這“取經”的意義又在哪?這部魅力永恒的小說又何以傳承至今?
假如沒有配角——
我把豬八戒,沙僧,神仙和妖怪都稱之為配角。在《西游記》中,并沒有犯大多神話所犯的錯誤——完美。在《西游記》中沒有哪個人物是完美無缺,配角的缺點只不過暴露得更明顯些:豬八戒的好吃懶做,沙僧的老實沒有心眼,妖怪們的貪婪和神仙們的庸笨……這一切的一切卻成了必須。沒有他們,孫悟空的英勇從何而來?沒有他們,唐僧的善良又怎樣體現?如果沒有了這些配角,那整部小說則會變得索然無味……各個人物的存在都是那么恰到好處,構成了一個令人回味無窮的故事,妙,妙不可言……
《西游記》令我善良寬容,疾惡如仇,令我勇于挑戰困難,而非一味躲避;更多的是,他令我摘下了完美主義的眼鏡,理解了“缺點產生美”的觀點……我感謝吳承恩用他那超凡的智慧為我們編織了一個美麗的夢,一個雖充滿曲折與艱辛但結果依然圓滿的夢。
這是一部所有人都愛讀的經典大作,每個人都能在解讀它時獲取不同的感覺和啟示,有人喜歡它鮮明的人物個性;有人喜歡它瑰麗的整體形象;有人喜歡它活潑詼諧的對話旁白;有人還研究它的歷史背景、社會現象。但在我看來,他那曲折的情節中暗藏著人們渴望而不可及的生活理想和人性追求,那就是——自由。在經歷了日復一日個性受約束的日子,廿一世紀的人們都格外向往自由,向往那個自由的化身:孫悟空。孫悟空破土而出,“不伏麒麟轄不服鳳凰管,又不服人間王位所約束”,闖龍宮,鬧冥司,自花果山上目在稱王。可以說已經達到人性擺脫一切束縛,徹底自由的狀態。孫悟空其實就是自由的化身,他的品質中最突出的就是向往自由,他始終在追求自由,它的一切斗爭也是為了爭取自由。這樣一個鮮活的形象給予了讀者一種追求自由,追逐自由的力量和勇氣。然而,每個人都明白,在現在,即使是將來,完全的自由終究是不可能的,人始終要受到這般那般的約束。盡管包圍著我們的是個受約束的世界,但我們可以讓內心盡量變得廣闊而幽深,讓它能夠無邊無際、包容天地。
然而,目前社會上還有許多人被一些價值不大的東西所束縛,卻自得其樂,還覺得很滿足。經過幾百年的探索和發展,人們對物質需求已不再迫切,但對于精神自由的需求卻無端被抹殺了。總之,我認為現代人最缺乏的就是一種開闊進取,尋找最大自由的精神。
在厲盡時間錘煉的《西游記》中,竟深深蘊含著新世紀人們最渴望的自由精神……我更明白為什么它能夠傳承至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