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產黨宣言讀后感范文
《共產黨宣言》是1848年馬克思和恩格斯共同為“共產主義者同盟”起草的綱領,它是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第一個綱領性文獻,是馬克思主義誕生的重要標志,是一部魅力永恒的經典名著,是馬克思主義理論寶庫中的奠基之作。下面是第一范文網小編給大家整理的共產黨宣言讀后感范文,供大家參閱!
共產黨宣言讀后感范文篇1
《共產黨宣言》又稱《共產主義宣言》,問世于1848年2月,是偉大的共產國際導師馬克思和恩格斯為共產主義者聯盟起草的綱領。是馬克思主義思想形成的重要標志。該宣言系統的論述了科學社會主義理論,并且指出無產階級領導的共產主義運動是時代不可抗拒的浪潮。
馬克思和恩格斯,懷著對全世界受苦人民的深厚感情,積極投身于無產階級革命實踐,以艱苦卓絕的研究和深邃的哲學思想,對資本主義進行了深刻剖析,譜寫了偉大的《共產黨宣言》,實現了人類思想史上的偉大革命,《共產黨宣言》正因為提出嶄新的無產階級世界觀而在歷史上廣為流傳。
在馬克思主義誕生以前,一切社會運動都是為少數人謀利益的運動。在《共產黨宣言》中,馬克思、恩格斯用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考察了人類社會的發展進程,論述了社會主義代替資本主義、最終發展為共產主義的歷史必然,闡明了無產階級作為資本主義掘墓人和未來社會創造者所擔負的歷史使命。《共產黨宣言》也因此成為工人階級斗爭實踐的一個重要指導思想。
《共產黨宣言》是國際工人組織的思想代表。正是《共產黨宣言》的問世,讓國際工人組織得到了崇高的無法取代的地位。它不僅壯大了國際工人組織,更重要的是,它準確地預見了世界發展的趨勢: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資本主義最終還是會被社會主義甚至共產主義所取代,另外,《共產黨宣言》的一個重要的理論貢獻就是強調:無產階級奪取政權后,要將發展生產力放在首位。
從內容結構上看,《共產黨宣言》全文共分為四章:資產者和無產者、無產者和共產黨人、社會主義的和共產主義的文獻、共產黨人對各種反對黨派的態度。這四章完整、系統、嚴密、循序漸進地闡述了馬克思主義的主要思想。它的基本思想可以概括為:每一歷史時代主要的生產方式與交換方式以及必然由此產生的社會結構,是該時代政治的和精神的歷史所賴以確立的基礎,并且只有從這一基礎出發,歷史才能得到說明。從原始社會到資本主義社會以來人類社會的全部歷史都是階級斗爭的歷史;這個歷史包括一系列發展階段,現在已經達到這樣一個階段,即無產階級如果不同時使整個社會擺脫任何剝削、壓迫以及階級劃分和階級斗爭,就不能使自己從資產階級的剝削統治下解放出來。
從哲學的指導思維來看,馬克思主義哲學觀貫穿了整個宣言的始終,通過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分析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的矛盾,分析階級和階級斗爭,特別是資本主義社會階級斗爭的產生、發展過程,論證資本主義必然滅亡和社會主義必然勝利的客觀規律,作為資本主義掘墓人的無產階級肩負的世界歷史使命。
在人類文明史上,傳世名著數不勝數,但沒有哪一篇能夠像《共產黨宣言》那樣在全世界人民心中產生如此巨大的影響和能量。《共產黨宣言》給予了我們太多太多如同漆黑深夜里指路明燈的指導思想,但筆者感觸最深、也是最貼近筆者生活的是它提出的堅持信念、與時俱進和實事求是的思想。下面就這三點抒發下自己的感想。
首先,堅定共產主義信念是實現共產主義的前提,是共產黨員的精神支柱。共產黨員如果失去了它,就會迷失方向,甚至喪失無產階級的立場。應該認識到,實現《共產黨宣言》提出的共產主義的目標是一個很漫長的歷史過程,當前我國還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生產力比較落后,社會上也存在一些矛盾和問題。另外,社會上還有那么一撮人,想把中國引向資本主義道路或民主社會主義道路這兩條在中國行不通的道路上。作為一名共產黨員,縱然有各種各樣外界的干擾和壓力,我們也不應該遇到一點困難就見風使舵或停滯不前,要有堅定地共產主義信念,并且有為了實現這一崇高而偉大的目標奉獻自己青春和力量的決心。作為一名當代大學生,我們可以明確的體會到現今我國的科學技術和生活水平和發達國家仍有差距。然而,在歷史的長河中,哪一次革命的成果是唾手可得的呢?要想實現共產主義這一神圣的目標,就要在平時的學習生活中堅定信念,磨礪意志,克服重重困難,加強政治信仰的修養,相信在可以預見的未來,一定可以實現共產主義這一偉大目標。
其次,與時俱進的思想是實現共產主義的關鍵。《共產黨宣言》在1872年、1882年、1883年和1888年的序言中都對其中的內容作了一定的修改、補充和完善,使之能夠隨時隨地都以當時的歷史條件為轉移。可以看出,與時俱進是馬克思思想一貫以來的理論品質,也是它永葆生命力的根本所在。而現今的社會,我們可以明顯感到世界的經濟、科技、文化、軍事等各個方面都在以極快的速度在發展,因此,我們應該深刻的意識到只有緊跟國際潮流才能不至于被社會淘汰,甚至引領科技的發展方向。但是這些從何而來?《共產黨宣言》已經明確告知我們,從與時俱進中來,從創新中來。在21世紀,最稀缺的就是創新型人才,只有創新,才能從根本上擺脫各個方面對國外的依賴,從而加快共產主義的進程。
最后,實事求是是實現共產主義的重要保障。堅持馬克思唯物主義辯證的觀點一定要堅持實事求是的原則,從長遠來看,社會主義一定會在與資本主義的斗爭中取得最后的勝利,但是發展的過程中社會主義會有短暫的失敗和挫折。要腳踏實地一步步的去爭取勝利,著眼于馬克思主義理論的運用、著眼于對實際問題的理論思考、著眼于新實踐和新發展,而不要指望“一口吃個胖子”,一勞永逸。正所謂“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一步一個腳印,慢慢地,就會發現看似遙不可及的山峰,已經被我們征服。
在以后的生活中,我會不斷地告誡自己要“堅定信念、與時俱進、實事求是”,以《共產黨宣言》中的思想來嚴格約束自己,做一名合格的共產黨員和祖國需要的人才。然而,由于自身思想覺悟始終有限,《共產黨宣言》里有些先進且高深的理論我還沒有領會到,在以后的生活中,我會繼續拜讀。
以上就是我讀《共產黨宣言》的一些感想和體會,希望老師批評指導。
共產黨宣言讀后感范文篇2
“一個幽靈,共產主義的幽靈,在歐洲游蕩。”
1848年,30歲的卡爾•馬克思和28歲的弗里德里希•恩格斯在《共產黨宣言》的開端,以這句神秘而又如磁石般地話語,向世界傳播了一個信息:“共產主義已經被歐洲的一切勢力公認為一種勢力。”
現在,163年過去了,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經歷了巴黎公社、十月革命、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蘇聯解體、東歐異幟,共產主義已經不再是“一個幽靈”,它曾經紅遍了大半個世界,又經受了嚴重的挫折。作為一名中國共產黨黨員、一名共產主義的信仰者,在中央強調加強理論學習的大背景下,重溫這一劃時代的綱領性文獻,令人感慨,發人深思,催人奮進。
《宣言》是顛撲不破的革命真理
我們學習《共產黨宣言》,根本的問題就是為了堅定對共產主義的信仰。要堅定對共產主義的信仰,就必須用共產主義的理論來武裝我們自己的頭腦。只有理論上的清醒,才會有實踐中的清醒,只有理論上的堅定,才會有實踐中的堅定。
《共產黨宣言》是1848年馬克思和恩格斯共同為“共產主義者同盟”起草的綱領,它是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第一個綱領性文獻,是馬克思主義誕生的重要標志,是一部魅力永恒的經典名著,是馬克思主義理論寶庫中的奠基之作。宣言的觀點和框架經馬克思、恩格斯共同討論,由馬克思執筆寫成。至今已用200多種文字多次印刷發行,成為全球公認的傳播最廣、最具國際性的著作。很多革命戰士走上革命道路,接觸的第一本馬克思主義著作,就是《共產黨宣言》。
《共產黨宣言》濃縮了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內容和主要原理。馬克思主義不是憑空產生出來的,他是前人全部知識的概括和總結。19世紀自然科學三項重大發現:達爾文的進化論、細胞學說、能量守恒和能量轉換定律,使人類對自然界的認識出現了一個質的飛躍。社會科學領域內的德國古典哲學、英國古典政治經濟學、法國的空想社會主義為揭示人類社會發展規律奠定了基礎。馬克思、恩格斯在總結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礎上,批判性的吸收,創造性的發展,提出了系統的馬克思主義哲學、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和科學社會主義,構成了馬克思主義全部學說的框架。
馬克思捍衛了費爾巴哈的哲學唯物主義,揚棄了他的形而上學觀點 ,批判地吸收了黑格爾唯心辯證法的合理內核,創立了辯證唯物主義,并運用辯證唯物主義來觀察解剖人類社會,創立了歷史唯物主義學說,為共產黨人確立了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
馬克思論證并發展了英國古典政治經濟學的勞動價值論,創立了剩余價值理論,闡明了無產階級在資本主義制度中的真正地位,科學地論證了資本主義必然滅亡和社會主義必然勝利的兩個必然性。
馬克思通過揭示人類社會發展的一般規律,將空想社會主義變為科學。《宣言》指出:“每一歷史時代主要的生產方式與交換方式以及必然由此產生的社會結構,是該時代政治的和精神的歷史所賴以確立的基礎,并且只有從這一基礎出發,歷史才能得到說明。隨著生產力的不斷發展,任何社會形態都只是與一定生產力發展水平相聯系的過程,資產階級社會也概莫能外。從原始社會解體以來人類社會的全部歷史都是階級斗爭的歷史;這個歷史包括一系列發展階段,現在已經達到這樣一個階段,即無產階級如果不同時使整個社會擺脫任何剝削、壓迫以及階級劃分和階級斗爭,就不能使自己從資產階級的剝削統治下解放出來。”
《共產黨宣言》在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對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的矛盾,對階級和階級斗爭,特別是資本主義社會階級斗爭的產生、發展過程進行精辟分析后莊嚴宣告:“隨著大工業的發展,資產階級賴以生產和占有產品的基礎本身也就從它的腳下被挖掉了。它首先生產的是它自身的掘墓人。資產階級的滅亡和無產階級的勝利是同樣不可避免的。”
163年的歷史,無可辯駁地證明了《宣言》的這些基本論斷。有誰能夠提出一些新的理論來推翻這些基本結論嗎?沒有!就連馬恩的不少敵人也不得不多次承認這一點。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一百多年的社會發展史證明了馬克思主義的正確性。事物發展有它不可抗拒的規律,盡管它永遠是走著迂回曲折的道路,但是根本方向不可逆轉,人類歷史也是如此。
《宣言》是共產黨人的行為準則
共產黨人是無產階級中的有覺悟的先進分子組成的。如果失去了這一先進的階級特性,共產黨人就不成其為共產黨人。從革命黨到執政黨,從封閉到開放,從計劃經濟到市場經濟,共產黨人面臨的環境發生了根本的變化。在這種變化面前,能不能繼續保持先進性,是對每位共產黨員的一場嚴峻的考驗。
指出,“回顧90年中國的發展進步,可以得出一個基本結論:辦好中國的事情,關鍵在黨。全黨必須清醒地看到,在世情、國情、黨情發生深刻變化的新形勢下,提高黨的領導水平和執政水平、提高拒腐防變和抵御風險能力,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和先進性建設,面臨許多前所未有的新情況新問題新挑戰。落實黨要管黨、從嚴治黨的任務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為繁重、更為緊迫。”
《共產黨宣言》對資產者和無產者,無產者和共產黨人做了全面分析,對共產黨人的歷史使命做了精辟的闡述。《宣言》指出:“共產主義革命就是同傳統的所有制關系實行最徹底的決裂;毫不奇怪,它在自己的發展進程中要同傳統的觀念實行最徹底的決裂。”作為一名共產黨人,就是要實行這兩個決裂,不但要和舊社會徹底決裂,還要和舊思想徹底決裂,從根本上解決好依靠誰,為了誰的問題。
《宣言》指出:“過去的一切運動都是少數人的或者為少數人謀利益的運動。無產階級的運動是絕大多數人的、為絕大多數人謀利益的獨立的運動。”
蘇聯解體,東歐易幟發人深省,令人警醒。社會發展總的進程雖然不可逆轉,但并不是不會出現曲折與反復。蘇共在擁有20萬黨員時奪取了十月革命的勝利,在擁有200萬黨員時打敗了法西斯,卻在擁有20xx萬黨員時喪失了政權。
羅馬尼亞1989年在東歐第一個發生劇變。劇變前,黨員人數占全國人數的1/6,是共產黨執政中比例最高的。這兩個政黨的迅速解體,共同的重要的原因就是,相當一部分黨員已不具備黨員的先進性,甚至成為反黨分子,在黨生死存亡之際,自然不會站出來為真理作斗爭,維護黨的生命。
《宣言》強調共產黨人要堅持無產階級和人民大眾的立場。堅持“整個無產階級共同的不分民族的利益”,“始終代表整個運動的利益”的基本立場。就是說,要為絕大多數人謀利益。世界觀和立場的轉變是馬恩“兩個轉變”的關鍵,馬恩創作《宣言》時,都是不滿30歲的年輕人。在那個時代,馬恩憑著他們的家庭地位、社會關系和本人才學,完全有可能成為上流社會的一員。可是,他們拋棄了社會世俗的功利觀念,選擇了一條無私奉獻的風雨人生之路。
“共產黨人可以把自己的理論概括為一句話:消滅私有制。”要徹底消滅私有制,就要改變由私有制衍生出來的私有觀念。但是這個改變是痛苦的、漫長的、充滿斗爭和博弈。《共產黨宣言》指出:“至今一切社會的歷史都是階級斗爭的歷史。”資產階級“使人和人之間除了赤裸裸的利害關系,除了冷酷無情的‘現金交易’,就再也沒有任何別的聯系了。”千百年來的剝削階級的意識形態絕不會隨著剝削制度的滅亡而很快滅亡。它們總是要頑強的表現自己,甚至企圖卷土重來,把復辟的想法變為復辟的行動。
國際共產主義運動證明,無產階級革命成功后,共產黨人將面臨著長期執政的考驗。腐敗導致黨衰國亡是重要的原因。我們要在把握“兩個必然”的復雜性、曲折性中堅定為人民服務的宗旨。理想是燈塔,是人生航標;信念是動力,是精神支撐。堅定理想信念不動搖,就要做到宗旨不忘、忠誠不減,增強為黨和人民事業不懈奮斗的自覺性和堅定性。
《宣言》是指引繼續革命的燈塔
強調,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提高黨的建設科學化水平,必須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大力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
《共產黨宣言》是真理,但任何真理都必須在實踐中不斷完善和發展。純粹的絕對真理是沒有的,真理都是絕對真理和相對真理的辯證統一。馬克思主義必須隨著實踐的發展而發展,必須與各國發展了的實際相結合才能迸發出旺盛的生命力。在國際共產主義運動遇到嚴重挫折的時候,在中國革命處于緊急關頭的時候,中國共產黨人認真總結世界和中國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歷史經驗和教訓,重申必須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同時堅定不移地實行改革開放。中國共產黨人在實踐中找到了一條適合中國國情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堅持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使馬克思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煥發出蓬勃的生機與活力。
當前,我們學習《共產黨宣言》,要進一步把馬克思的基本原理與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偉大理論和實踐相結合。堅持與時俱進,認真領會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在內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精神實質。做到堅持馬克思基本原理不動搖,堅持馬思主義隨實踐發展而發展不動搖。一方面要堅決反對否定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散布馬克思主義過時論的錯誤傾向;另一方面也要反對把馬克思主義當教條,死抱住一些具體結論不放的本本主義傾向。
歲月的云煙,遮不住真理的光輝;科學的思想,指引著歷史的航向。從《共產黨宣言》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馬克思主義的燈塔指引著中華民族的偉大探索。幾經曲折坎坷,幾經飛躍發展。國際社會主義運動在跌宕起伏中走過了160年的歷程。中國共產黨人始終以巨大的理論和實踐勇氣直面挑戰、破解難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30多年的偉大實踐,則是這段歷程中激蕩人心的雄渾樂章――它不僅讓社會主義、馬克思主義在中華大地展現出新的生機與活力,也讓一個五千年文明古國大踏步趕上時代前進的潮流,向著民族復興的目標奮進。社會主義在中國的發展和興旺,讓人們重新看到了科學社會主義真理的力量。從《共產黨宣言》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中國共產黨人始終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創新探索,為科學社會主義注入了新鮮的時代和民族的特色。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具體實際相結合,不斷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這是馬克思主義活的靈魂,是這一科學真理歷久彌新、永葆生機和活力的根本所在。沒有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就沒有改革開放,就沒有今天中國的發展和繁榮。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實際相結合,繼續解放思想,正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基本出發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是中國人民在新的時代條件下對馬克思主義創造性地繼承、豐富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科學社會主義在當代中國的成功實踐。這一實踐有力地證明:《共產黨宣言》的基本原理是科學的、管用的;同時,馬克思主義只有與本國國情相結合,在堅持基本原理基礎上不斷進行創新發展,才能煥發出強大的生命力。
經過一個半世紀的歲月洗禮,《共產黨宣言》的理論和實踐的光輝仍然照耀著全世界共產黨人的革命征程。讓我們再一次向世界宣告:“讓統治階級在共產主義革命面前發抖吧。無產者在這個革命中失去的只是鎖鏈。他們獲得的將是整個世界。”
共產黨宣言讀后感范文篇3
50年前,當馬克思、恩格斯發表《共產黨宣言》,以無比巨大的理論威力、思想鋒芒和戰斗精神令西方統治階級發抖時,中國正在帝國主義列強的侵略下逐步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深淵……。150年后的今天,社會主義中國昂然屹立于世界東方,中國共產黨以“三個代表"的先進思想,迎接著世界變局的挑戰……
從《共產黨宣言》到“三個代表",
濃縮了150年國際共產主義運動波瀾壯闊的發展歷程,更顯示著中國共產黨80年奮斗發展的輝煌。
80年旗幟高揚,從民族獨立,到人民解放,再到國家富強,中國共產黨始終高舉馬克思主義的偉大旗幟;80年與時俱進,以毛澤東、鄧小平、為核心的黨的三代領導集體,將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革命和建設的實際結合起來,指引中華民族走向偉大復興。
照亮征途,指引方向——80年來,《共產黨宣言》的真理之火在中華大地始終高高擎起,指引中華民族從積貧積弱走向繁榮富強.站在新世紀的起跑線上,當我們以歷史的目光洞察80年風風雨雨,回顧中華民族頑強奮起的歷程,必然發現一個堅強的民族脊梁——中國共產黨;必然發現一個偉大的思想燈塔——馬克思主義。
1848年2月,英國倫敦瓦倫街19號一家不大的印刷所,印出了一本字數不多卻震撼世界、影響人類的小冊子——《共產黨宣言》。這本小冊子之所以有如此巨大的威力,是因為它的發表誕生了一個偉大的真理——馬克思主義。
在馬克思主義誕生以前,一切社會運動都是少數人的或者為少數人謀利益的運動。在《共產黨宣言》中,馬克思、恩格斯以歷史唯物主義考察了人類社會的發展進程,論述了社會主義代替資本主義、最終發展為共產主義的歷史必然,闡明了無產階級作為資本主義掘墓人和未來社會創造者所擔負的歷史使命。《共產黨宣言》成為工人階級斗爭實踐的一個光輝起點。
在黑暗的舊中國,這個光輝起點的到來,浸透著無數仁人志士的智慧、勇敢和鮮血。太平天國農民革命運動、資產階級改良運動、義和團反帝愛國運動,這些斗爭的最終失敗揭示,農民、資產階級改良派都不可能承擔起領導民主革命的重任。,辛亥革命結束了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專制制度,但這次革命由于歷史的、階級的局限,未能改變舊中國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質和人民的悲慘境遇。路在何方?這依然是中國志士仁人和先進知識分子苦苦求索的問題。
1921年7月,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工人運動相結合的產物——中國共產黨宣告成立。中國共產黨自誕生之日起就高高舉起了馬克思主義旗幟,從此,中國革命有了科學理論的指引,中國革命的面貌煥然一新。
20xx年艱苦奮斗玉汝于成,20xx年真理之火熊熊燃燒。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堅持把馬克思主義的普遍真理同中國的具體實際相結合,完成了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的歷史重任,取得了新民主主義的偉大勝利,建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是馬克思列寧主義的勝利。
從1848年《共產黨宣言》發表到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120xx年的時間,共產主義的“幽靈"在這個古老的東方大國化作噴薄而出的紅日,蒸蒸日上……
歷史唯物主義揭示,每一歷史時代的經濟關系是整個社會的基礎,生產力的發展是社會變革和進步的終極原因。《共產黨宣言》的一個重要理論貢獻就是強調:無產階級奪取政權以后,要把發展生產力擺在首位。
在中國這樣一個經濟文化比較落后的東方大國建設社會主義,是馬克思主義發展史上的新課題。黨的第二代領導核心鄧小平指出:在社會主義國家,一個真正的馬克思主義政黨在執政以后,一定要致力于發展生產力,并在這個基礎上逐步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在以鄧小平和為核心的黨的第二、三代中央領導集體的正確指引下,我國改革開放20多年取得了舉世矚目的重大成就,生產力發展水平、人民生活水平和綜合國力都上了一個新的臺階。
面向新世紀,提出“三個代表"的重要思想。“三個代表"是對150年國際共產主義運動史和中國共產黨80年歷史經驗的深刻總結,閃耀著馬克思主義的真理光芒。
歷史雄辯地說明,沒有《共產黨宣言》就沒有馬克思主義,沒有馬克思主義就沒有中國共產黨,沒有中國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和改革開放的今天;歷史同樣雄辯地昭示:代表中國先進社會生產力發展要求、先進文化前進方向和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的中國共產黨,必將指引中華民族走向新的輝煌.與時俱進,勇立潮頭——在繼承中發展,在實踐中創新,成為中國共產黨歷經風雨永葆強大生命力的源泉.
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取得的豐功偉績,有如日月經天,江河行地,改變了中國的歷史和面貌,并深刻影響著人類社會的發展。中國共產黨人的成功實踐向世人昭示:馬克思主義是顛撲不破的真理;馬克思主義只有同時代前進的步伐和各國的具體實際相結合,才能煥發出經久不息的活力。
從馬克思、恩格斯到列寧、斯大林,從毛澤東到鄧小平,從《共產黨宣言》到“三個代表",科學社會主義理論的真理之火,之所以能穿越150多年的時空依然光芒四射、璀璨奪目,其原因就在于:這一理論深刻揭示了歷史發展的客觀規律,并在實踐中不斷地注入新的活力。
與時俱進,是馬克思主義一以貫之的理論品格;在繼承中發展,在
實踐中創新,是馬克思主義歷久彌新,永葆強大生命力的根源所在。
在人類文明史上,有過許多傳世名著,但沒有哪一篇能夠像《共產黨宣言》這樣牽動全世界最廣大人民的心魄。這不僅在于它第一次比較系統地闡明了馬克思主義的基本理論,還在于它鮮明闡述了馬克思主義不是僵死不變的教條,而是不斷發展的理論。正如馬克思和恩格斯在為《共產黨宣言》1872年德文版寫的序言中強調的,“隨時隨地都要以當時的歷史條件為轉移"。
《共產黨宣言》發表后數十年間,馬克思、恩格斯一直注意用實踐檢驗自己的理論,在總結1848年革命經驗教訓的基礎上,闡明了不斷革命、工農聯盟、無產階級專政的思想;根據巴黎公社的經驗教訓發展了關于無產階級革命和無產階級專政的學說、關于無產階級政黨的理論,從而使自己的理論不斷豐富發展,成為嚴整的科學體系。
列寧把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同時代特征和俄國具體實際結合起來,在理論上發展了馬克思、恩格斯關于無產階級革命在主要資本主義發達國家同時勝利的設想,探索出了一條在俄國實現社會主義的道路,把馬克思主義推到新的階段。
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在同一切從本本出發、照抄照搬外國經驗的教條主義的長期斗爭中,堅持理論聯系實際、實事求是的原則,創造性地運用和發展馬克思主義,找到了農村包圍城市的革命道路,實現了馬克思列寧主義同中國實際相結合的第一次歷史性飛躍。這次飛躍的理論成果就是毛澤東思想。
以鄧小平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抓住“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這個根本問題,從新的歷史條件出發,深刻地揭示了社會主義的本質,找到了一條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實現了馬克思列寧主義同中國實際相結合的第二次歷史性飛躍。這次飛躍的理論成果就是鄧小平理論。
面對充滿挑戰和希望的21世紀,中國共產黨面臨著巨大的新考驗。正確應對國際國內的新問題,把中國的事情辦好,完成領導中華民族實現偉大復興的歷史重任,關鍵取決于黨的建設。把握時代特征,順應時代要求,站在時代前列,“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應運而生。
“三個代表"的重要論述,具有很強的理論性、實踐性和鮮明的時代特征。它把進入21世紀中國共產黨必須具有的先進性集中概括出來,從根本上回答了中國共產黨“建設一個什么樣的黨和怎樣建設黨"的大問題,進一步明確了在新世紀全面推進黨的建設、繼續開創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局面的根本要求。這樣,就使我們黨從根本上獲得了新的思想武裝。
追溯“三個代表"的淵源和它產生的時代背景,我們可以得出這樣一個結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是對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的繼承、豐富,又是創造性的發展;是緊跟時代潮流,與時代特征有機結合,與時俱進的光輝典范,從而使馬克思主義在中國推進到一個新階段。
解放思想,實事求是———馬克思主義活的靈魂要求我們始終按照“三個代表"要求,在不斷開拓進取中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從《共產黨宣言》到“三個代表",150多年風風雨雨,世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基本精神、基本方法,也隨著實踐的發展,緊跟時代前進的步伐,保持著旺盛的生機與活力。
面對變化了的現實,運用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和方法來思考問題,進行理論創新,就是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的方法,就是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這正是馬克思主義活的靈魂,是馬克思主義的真諦。
解放思想,實事求是,是馬克思主義的精髓和活的靈魂,也是中國共產黨的思想路線,是黨永葆蓬勃生機的法寶。
實踐永無止境;在實踐中探索真理、發現真理、檢驗真理和發展真理,同樣永無止境;因此,解放思想、實事求是也是一個永無止境的過程。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深刻認識、全面正確地貫徹落實“三個代表"的要求,必須始終堅持、牢牢把握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
時代條件的不斷變化,社會生活的日益變動,特別是從計劃經濟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轉變,對黨的建設提出了許多新的課題。對黨的建設中遇到的新課題,不應當簡單地找本本上怎么說的,而是要看是否真正代表了中國先進生產力的發展要求,是否真正代表了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是否真正代表了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要說原則,這就是根本的原則;要說標準,這就是根本的標準。
比如說,生產力的發展本身是一個新陳代謝的過程,落后了就會逐步退出歷史舞臺,被先進的生產力所代替。就工人階級的某一部分而言,也可能由于新的生產力不斷出現,原先所聯系的生產力變得落后了。為了從整體上始終保持工人階級是先進生產力的代表者,工人階級的內部結構也應該隨時相應地加以變動,不斷地向更加先進的生產力轉移。作為工人階級先鋒隊的共產黨,也應該有不斷前進的意識。
開拓,才有出路;創新,才能發展。一個執政黨只有不斷地研究新問題,總結新經驗,努力推進黨的理論創新和實踐創新,才能永遠走在時代的前列。創新是人類社會的一般規律,是馬克思主義的根本精神,是我們黨解放思想、實事求是思想路線的反映。黨的生命活力是與黨有無開拓創新的勇氣和能力聯系在一起的。“三個代表"本身是創新的產物,處處體現出創新精神,其實質是要求全黨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發揚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精神,努力研究新情況、解決新問題,及時進行新的理論概括,在實踐中豐富和發展馬克思主義,把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不斷推向前進。
站在新世紀的起點,我們有理由相信,在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指引下,只要按照關于“三個代表"的要求,在開拓中創新,在創新中發展,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一定能夠實現。
共產黨宣言讀后感范文篇4
十一期間,拜讀了《共產黨宣言》,對馬克思主義和中國化的社會主義有了更進一步的認識。對馬克思主義,社會主義的歷史及其背景也有了一些新的了解,同時也對自己思想的一次升華。
50年前,當馬克思,恩格斯發表《共產黨宣言》,以無比巨大的理論威力,思想鋒芒和戰斗精神令西方統治階級發抖時,中國正在帝國主義列強的侵略下逐步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深淵……
150年后的今天,社會主義中國昂然屹立于世界東方,中國共產黨以"三個代表"的先進思想,迎接著世界變局的挑戰……
從《共產黨宣言》到"三個代表",濃縮了150年國際共產主義運動波瀾壯闊的發展歷程,更顯示著中國共產黨80年奮斗發展的輝煌.
80年旗幟高揚,從民族獨立,到人民解放,再到國家富強,中國共產黨始終高舉馬克思主義的偉大旗幟;80年與時俱進,以毛澤東,鄧小平,為核心的黨的三代領導集體,將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革命和建設的實際結合起來,指引中華民族走向偉大復興.
在馬克思主義誕生以前,一切社會運動都是少數人的或者為少數人謀利益的運動.在《共產黨宣言》中,馬克思,恩格斯以歷史唯物主義考察了人類社會的發展進程,論述了社會主義代替資本主義,最終發展為共產主義的歷史必然,闡明了無產階級作為資本主義掘墓人和未來社會創造者所擔負的歷史使命.《共產黨宣言》成為工人階級斗爭實踐的一個光輝起點.
在黑暗的舊中國,這個光輝起點的到來,浸透著無數仁人志士的智慧,勇敢和鮮血.太平天國農民革命運動,資產階級改良運動,義和團反帝愛國運動,這些斗爭的最終失敗揭示,農民,資產階級改良派都不可能承擔起領導民主革命的重任.,辛亥革命結束了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專制制度,但這次革命由于歷史的,階級的局限,未能改變舊中國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質和人民的悲慘境遇.路在何方這依然是中國志士仁人和先進知識分子苦苦求索的問題.
從1848年《共產黨宣言》發表到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120xx年的時間,共產主義的"幽靈"在這個古老的東方大國化作噴薄而出的紅日,蒸蒸日上……
歷史唯物主義揭示,每一歷史時代的經濟關系是整個社會的基礎,生產力的發展是社會變革和進步的終極原因.《共產黨宣言》的一個重要理論貢獻就是強調:無產階級奪取政權以后,要把發展生產力擺在首位.
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取得的豐功偉績,有如日月經天,江河行地,改變了中國的歷史和面貌,并深刻影響著人類社會的發展.中國共產黨人的成功實踐向世人昭示:馬克思主義是顛撲不破的真理;馬克思主義只有同時代前進的步伐和各國的具體實際相結合,才能煥發出經久不息的活力.
從馬克思,恩格斯到列寧,斯大林,從毛澤東到鄧小平,從《共產黨宣言》到"三個代表",科學社會主義理論的真理之火,之所以能穿越150多年的時空依然光芒四射,璀璨奪目,其原因就在于:這一理論深刻揭示了歷史發展的客觀規律,并在實踐中不斷地注入新的活力.
與時俱進,是馬克思主義一以貫之的理論品格;在繼承中發展,在實踐中創新,是馬克思主義歷久彌新,永葆強大生命力的根源所在.
在人類文明史上,有過許多傳世名著,但沒有哪一篇能夠像《共產黨宣言》這樣牽動全世界最廣大人民的心魄.這不僅在于它第一次比較系統地闡明了馬克思主義的基本理論,還在于它鮮明闡述了馬克思主義不是僵死不變的教條,而是不斷發展的理論.正如馬克思和恩格斯在為《共產黨宣言》1872年德文版寫的序言中強調的,"隨時隨地都要以當時的歷史條件為轉移".
開拓,才有出路;創新,才能發展.一個執政黨只有不斷地研究新問題,總結新經驗,努力推進黨的理論創新和實踐創新,才能永遠走在時代的前列.創新是人類社會的一般規律,是馬克思主義的根本精神,是我們黨解放思想,實事求是思想路線的反映.黨的生命活力是與黨有無開拓創新的勇氣和能力聯系在一起的."三個代表"本身是創新的產物,處處體現出創新精神,其實質是要求全黨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發揚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精神,努力研究新情況,解決新問題,及時進行新的理論概括,在實踐中豐富和發展馬克思主義,把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不斷推向前進.
對于自己,我也有了一些心得體會:
一、 重溫馬克思主義,重新認識社會主義的中國化及科學發展觀。
對于馬克思主義,我們應在了解其背景后重新更深刻的的認識,這樣,我們才能我們才能深刻理解中國化后的馬克思主義,我們絕不是照搬照抄,我們是對馬克思主義的發展和應用,同時,我們更明晰的看待科學發展觀的科學內涵:第一要義是發展,核心是以人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協調可持續,根本方法是統籌兼顧。我們就是要科學的看待發展。
二、 深刻學習和實踐“三個代表”重要思想
研究生是青年中知識層次較高、最有潛力、最具創造性的群體,將承擔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的重任。能否自覺用“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武裝我們的頭腦,決定著我們能否擔當起國家未來發展的重任,關系著我們黨能否繼往開來地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實踐是對學習的最好詮釋—青年學生只有自覺按照“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內在要求,發奮學習、刻苦實踐、錘煉品德,做先進生產力的推進者、先進文化的弘揚者、做最廣大人民利益的維護者,才能在成長進步、成才立業的道路上保持正確的方向,走在時代的最前列,成長為對國家、對社會、對人民有益的人;才能與時俱進、開拓創新,真正成就一番事業,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
三、 學習楷模,做有志青年。
作為青年學生應樹立起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可以幫助我們應樹立遠大的理想,把個人的奮斗同國家的前途命運緊密聯系起來,志存高遠、腳踏實地、勤奮學習、磨練意志,夯實人生成長進步的根基,為將來練就過硬的專業技能。學習當代優秀的前輩,作為人生的指路標。
最后,自己感覺在理論學習深度方面還有待加強,也希望通過類似閱讀《共產黨宣言》的讀書活動來加深自己的思想修養,秉承求真務實的精神認真學習新知識,努力尋找自身發展的支撐點,勇于實踐、深入探討,力求在自身素養和業務水平都能邁上一個新層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