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國散文經典讀后感3篇
外國散文經典讀后感 《中國之美》讀后感
這是一篇闡述中國之美的散文,從中,我看到了許多曾經一度被我忽視的美。
中國的服裝、中國的藝術品、中國的文化以及中國人,都是美麗的、獨一無二的。
中國人,特別是窮人,都是現實的。他們做的事情,都是為自己的需要而做的。像文章中說到,天壇、紫禁城、還有長城,都是中國人根據自己的需要逐步建立起來的。中國人不會沒有任何理由去做任何事,這是一個特點,一個美。
中國的藝術品,大部分都被奪走了、銷毀了、販賣了,只留下悲傷和無奈。那些花瓶,上面一凸一凹,刻著的是雕刻家人生的印記;那些刺繡,上面的一針一線,編織著的是中國婦女歡快的笑聲;那些書法,上面的一筆一劃,書寫的是中國人無聲的警語……還有那些畫、那些服裝,都在一瞬間,被撕碎,被砸毀,被奪去。還有一些,被拍賣到了外國貴族的家里。其實那低賤的錢幣,根本買不起中國五千年文化的結晶。他們買去的,只是一個裝飾,跟所有東西一樣普通,因為他們看不到其中的美麗、艱辛與悲傷。
關于文章,我有一點不認同:不是只有中國的東西是美的。外國的畫,即便再俗套,再粗制濫造,也是他們的美麗。或許與我們有所不同,畢竟,每個國家及其人民對美的定義不一樣。他們廣告畫中的藝術,是中國傳統畫學不來的,但那也是一種美麗。中國人,有時就是太以自己為中心,才落到如今這種地步。
往往被我們忽視的東西,都是美的。那墻角盛開的雛菊,即便下一秒要枯萎;那門口歪斜的老樹,即便已走到日子的盡頭;那被遺忘在屋子角落的玻璃,即便身上帶有血的污跡;那靜靜在桌上等待的茶杯,即便滿身瑕疵……美麗的東西,是因其富有情感而美麗!情感,從何而來?從這里,從人們的心里。
懂得欣賞美,懂得相信所有的美!這,才是美的最高境界!
外國散文經典讀后感 假如給我三天光明讀后感
如果現在我站在生命的終點,生命的火花即將滅亡,我會是怎么想?怎么做呢?是否也會感嘆生命的短暫與脆弱,而后悔沒有好好珍惜呢?
我思索著,思索著讀《假如給我三天光明》后,海倫·凱勒留給我的思考。“善用你的眼睛吧,猶如明天你將遭到失明的災難。聆聽樂曲的妙音,鳥兒的歌唱,管弦樂隊的雄渾而鏗鏘有力的曲調吧,猶如明天你將遭到耳聾的厄運。撫摸每一件你想要撫摸的物品吧,猶如明天你的觸覺將會衰退。嗅聞所有鮮花的芳香,品嘗每一口佳肴吧,猶如明天你再不能嗅聞品嘗。”多么感人肺腑的言語。或許只有海倫,這些失去身體某部分的人才有如此深的體會吧!正因為他們失去了,所以才會加倍覺得它的可貴。人啊!為什么總要等到失去才后悔莫及呢!為什么總要如此貪心,極少珍惜我們所擁有的東西,卻渴望那些我們所沒有的東西!也許,你總認為,上帝賦予我們這些美好的東西,甚至生命,都是理所當然的。可你有沒有想過,當某一天,你擁有的東西,甚至生命,都將失去,你會是怎樣,后悔懊惱,還是自暴自棄?如果是這樣,那就太可悲了。我寧可現在就珍惜擁有的也不要等到失去時才后悔。海倫·凱勒是一個偉大的女性。正是這樣一個又聾、又盲、又啞的弱女子,卻自強不息,畢業于哈佛大學的德克利夫學院,為殘疾人造福,建起許多家慈善機構。她以行動證明人是可以戰勝生命的挑戰。她的一生充滿傳奇色彩,雖然出身不幸,但以一顆不屈不撓的心,接受生命的挑戰,以驚人的毅力面對困境,終于實現自身的價值,創造偉大的奇跡。
我想:海倫有如此成功的人生,得益于她有一顆健康向上、自由樂觀的心。心靈是靈魂的主動脈。一旦封鎖心靈,你的軀體就是一個失去思想的空殼。打開心靈的枷鎖,追求心性的獨立、自由吧!“忘我就是快樂。因而我要把別人眼睛所看見的光明當作我的太陽,別人耳朵所聽見的音樂當作我的樂曲,別人嘴角的微笑當作我的快樂。”多么豁達的人生態度!盡管她的命運比別人曲折,但她沒有向命運低頭。她戰勝了困難,戰勝了自我。因此樂觀地面對一切,勇敢戰勝困難,人生才會像海倫一樣成功。當你讀完這些時,是否已經對開頭的問題有了答案。海倫以真實、自然的筆觸再現了自己豐富生動、真實而偉大的一生,告誡我們珍惜現在所擁有的;樂觀、堅強地面對和戰勝一切困難等深刻的道理。書中人物所展現出采的品質,意志、耐力等強烈的震撼著我們,給蒙塵的心靈以洗滌。
讀完此書后,我的確受益不少,激起我心靈的共鳴與碰擊,每當我遇到煩惱時,我就會想起海倫·凱勒,它是個盲聾啞人,但她同樣堅持學習,獲得學位。而我是個四肢健全的人,條件比她好幾百倍,但卻總輕言說放棄。以之相比,我是何等的渺小啊!《假如給我三天光明》給我的啟示遠遠不止這些,她的精神激勵著我面對一次次困難,并勇敢地戰勝它。我也相信,“征服一個困難,隨后而來的事情將會變得容易很多!”
外國散文經典讀后感
最富含哲理最超拔的悟性,傳世詮釋一個睿智、脫離世俗的紀伯倫!這個“旅美派”的杰出代表,他寫出的詩歌,散文,小說開采一代文壇新風,同時也倍受人們的喜愛!
一種抹去時代的痕跡,解脫思想的拘束,毫不保留的獻出,給人一種美的感覺,他不像別的詩人那樣保留神秘,也不像一些詩人那樣運用大量手法去描寫,他用他的內心寫出了他自己的情感,不僅給我們一種超脫世俗的美,就像荷花那樣出淤泥而不染。
其實在紀伯倫的創作生涯中是可以分段的,散文詩中所收藏這的《先知》與《沙與沫》可以說是創作生涯后期的傳世之作,也就是這兩個傳世之作把紀伯倫推上了世界文學史的巔峰,而作為作者學著歷程中期的作品《瘋人》則表達了對尋找真理的無盡求索與拷問之路。
說實話在這三篇中,我更傾向于《先知篇》。冰心先生也曾經為紀伯倫的文學泰斗,也被他深深折服過,并且說過這樣一句話“這本書,拿滿含著東方其吸收的超妙哲理和流利文辭之詞,予我極深。”我相信這句話包含了人們對紀伯倫的千言萬語。
“船的來臨”
“聲音無法帶走賦予它翅翼的唇舌它只能獨自尋找天”
“蒼鷹不攜巢禾,才能獨自飛翔”
“多少次你們沉浮于我的夢境。如今你們駛入我的清醒,也就是我更深的夢境。”
“通過此刻的確是我舉起明燈的時候,那燈中燃燒的并不是我點燃的煙火。”
“愛直到永別的時刻,才知道自己的深度。”
這就是紀伯倫筆下的愛與希望!
我記得紀伯倫《愛的生命》中有一段:“讓我們采摘大地上的果實,如同精神采摘愛情,在我們心中播下的忠誠的種子,在我們心中開滿幸福之花。讓我們用田里的產品裝滿庫房,如同生活充實了感情的谷倉。”這段優美的語句巧用比喻,妙用擬人,將愛情比作忠誠的的種子,在我們心中看滿了幸福之花好,又將生活幻化成一種結晶和產物,儲存在情感的糧倉,在紀伯倫的筆下,愛是精神的戰利品,是心靈的抒情之歌,是滋潤生命的清泉,飽含生命的能量。
“白的像浮云滿天”
“黃的似陽光燦爛”
“紅的如晚霞一片”
我想紀伯倫也是一個觸景生情、多愁善感的詩人,所以紀伯倫對色彩的感悟力也是自然極為生動和形象,這一段一是詩意化,二情感化色彩,本段中詩人充分發揮聯想,運用了“白--黃--紅”三種不同顏色,并配以“浮云--陽光--晚霞”三種美麗的景物作為比喻,形象的捕捉到了一幅在離愁別緒人眼中的自然風光圖,正所謂是“登山則情滿于山,觀海則意溢于海”,充分暗示了作者對親人和故鄉的無比眷戀和懷想之情。
我相信,他的詩歌以后一定會變成一種文化基因,一種文化傳統,一種幸福。讓我們一起去讀書吧,一起去感受最純潔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