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文忠解讀弟子規讀后感作文
錢文忠解讀弟子規書中,把弟子規的精神精髓解釋得很合理。大家讀了是否感覺到靈魂得到洗禮了呢?下面是第一范文網小編精心為你整理錢文忠解讀弟子規讀后感作文,一起來看看。
錢文忠解讀弟子規讀后感作文篇1
在《錢文忠解讀弟子規》一書中,作者用優美的語言,精辟的說理,引人入勝的小故事,將《弟子規》中蘊含的深刻道理娓娓道來,令人讀而忘倦,學而不厭,猶如醉酒般陶醉其中。
讀了《錢文忠解讀弟子規》后,我對《弟子規》的內容有了更深的理解,前面幾章“入則孝”、“出則悌”、“謹”和“信”告訴我們要孝順父母,要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尊重長者,兄弟姊妹和睦共處,教育我們處事的方式,在書中,作者列舉了很多細節的做法,讓人受益匪淺,左后幾章“泛愛眾,而親仁,有余力,而學文”中錢文忠又給我們解析了如何平等博愛,親近有仁,讀后,我思考很多,也獲益很多。
邊讀邊對照自己的言行舉止,是否合規合矩;對待父母尊長,是否關懷體貼;對待自己,是否嚴格自律;比較越多,越覺汗顏。思及此,我又想起在教學過程中我的學生們的言行舉止,那些讓我頭疼不已的后進生之所以讓人頭疼,并不真是他們的學習成績,更多的正是他們的行為、禮儀、態度及律己能力,作為中華民族文化的杰出代表,《弟子規》不正是解決這些問題的一劑良藥嗎?現在全區大力開展經典誦讀活動,我們一定要抓住機遇,引導我們的孩子好好學習傳統經典,讓中華瑰寶代代相傳。
對于錢先生的解讀《弟子規》以后,很感慨,在高節奏、高強度、高壓力的當今,耳濡目染的是有人在為為生計奔忙,有人在為自己更好地生存而忙碌,討論很多的是孩子的學習,家庭的經濟狀況,孩子的不爭氣,或孩子的出息,很多是會與經濟連在一起。看了錢文忠的解讀《弟子規》頗為感慨,我們好像忘了本,我們太世俗,我們原來應該這樣,我們是倒退了,這本書讓我們凈化了心靈,我們還能接受,但我們的孩子接受好像不能完全做到,但我們需要這樣做。它對現代青少年從小明白為人處事的基本道理,懂得如何修身養性,同樣有重要作用。它要求弟子所遵循的規范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從如何孝順父母、友愛兄弟,到早起洗漱、便后洗手,從怎樣穿衣戴帽、吃飯夾菜,到如何坐立行走、言語應答等等,非常細致。它語言簡練,通俗易懂,易記易誦,是對青少年進行品德品性教育的一本極好的讀本。
錢文忠教授解讀得好。他不是簡單地講解意思,而是幾乎每講一句都有一個小故事,通過故事闡明道理,生動形象,特別適合年齡小的“弟子”們聽。本書提到了“孝”,孝的結構是“上老下子”,意思是強調血緣延續的重要性。每個人,不管你壽命多長,都只不過是人類生命長河中的一個極其渺小的環節,今天的長輩是昨天的小輩,今天的小輩就是將來的長輩。小輩不孝敬長輩,你又怎么能夠指望當你成為長輩以后,你的小輩會孝順你呢?這話是對的,孩子其實是看父母怎么做會潛移默化受影響的。
自己和父母相處的時光告訴我,其實真正的孝順是要真正懂得他們需要什么,其實多陪伴父母說話,告訴他們你的快樂,比給他們金錢更有價值。一家人都受到我的影響,知道對老人要哄著的,孩子也會尊重你好多。
其實,很希望我們的教材也能處處透出這些做人的道理的,社會需要凈化,需要一片溫馨。感謝《弟子規》,讓我重新審視了自己的行為養成和道德品質。學會用《弟子規》來規范言行,指導生活和學習,培養自己孝親尊師、溫和謙遜的品德,以恭敬的心、謙卑的態度、彬彬有禮的行為,來對待一切人、事、物,不斷提升自己的品行修養。
錢文忠解讀弟子規讀后感作文篇2
從上個星期開始,我們汪老師讓我們背弟子規。由于小學時接觸過一些,所以還有所印象。
這次背的不同點在于這次是重在理解,所以就看了這本書。原來弟子規有很大篇幅都是在圍繞“孝”字寫得。些我們應該怎么對待父母,讓我們對孝有了更深的理解。
“孝”的結構是上老下子,意思是強調血緣延續的重要性。每個人,不管你壽命多長,都只不過是人類生命長河中的一個極其渺小的環節,今天的長輩是昨日的小輩,今天的小輩就是將來的長輩。這是我讀了這本書后對孝有的更深的認識和了解。
這是一本很棒的書,我看過百家講壇的這個內容,當時就很震撼,原來這個還可以這么有趣。孝順父母是每個人應該做的。“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這四句是我最喜歡的,也是我最不容易做到的。所以,我們平時不要在父母教導你的時候不聽或怎么樣,要知道,父母永遠是為你好。
是啊,小輩不孝敬長輩,你有怎么能夠指望你成為長輩后你的小輩會孝順你呢?所以,讓我們一起細讀,把這本“哲理”書看完吧!
錢文忠解讀弟子規讀后感作文篇3
《弟子規》原名《訓蒙文》,為清朝康熙年間秀才李毓秀所作,同為清朝的賈存仁進行了修訂改編,并改為此名。《弟子規》包括為人子弟在家、出外、待人接物、求學應有的禮儀與規范,特別講求家庭教育與生活教育,是養成忠厚家風的最佳讀物。
錢文忠教授喜歡引用大量的典故來解讀古文,讓廣大讀者讀得有趣,容易接受教育。例如孝悌方面的臥冰求鯉、鹿乳奉親、孝感動天、賣身葬父、陳昉百犬、程門立雪,謹信方面的“吃相”看人、站能“出名”、“望氣”辯人、不問自取、一諾千金、口蜜腹劍、見賢思齊,泛愛眾的成人之美、以德報怨,親仁方面的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余力學文方面的紙上談兵、鐵杵磨針等等。這些數不勝數的典故,教導人們要孝順父母,尊敬兄長;待人要謙虛謹慎,講求信用;求學須勤奮不遺余力,理論與實際相結合。
我喜歡百家講壇中的錢文忠教授,不僅因為他是國學大師季羨林教授的高徒,學識淵博,謙虛謹慎,更重要的是在教學枯燥的古文時引古博今,信手拈來,談笑風生之間讓你度過快樂的時光,學到不少知識,明白不少為人處世的道理。此,不愧為人生幸事。
我個人認為,在求學的啟蒙階段,多讀《三字經》《弟子規》《曾廣賢文》等富含人間真情,講求和平有序相處的古典書籍,對于醇化兒童心靈,凈化社會習氣等,意義非凡。可能剛開始讀,學生會覺得枯燥無味,甚至有逆反心理,但是,附與有趣生動的故事與精美恰當的插圖或動畫,學生就欣然接受了。
我還認為,學習這些書籍,既有利于提高學生的道德修養,還可以豐富學生的知識,開拓學生的視野,德育與教學兩不誤,實在是一舉兩得的好事情。作為老師,在明白其中的重要性之余,要安排一定的時間來落實,讓學生學得自然,學得透徹。